巧用「对话理论」提高学生写作水平
2020-12-30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行知分校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行知分校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与发展,运用“对话理论”指导作文的教学模式已深入人心。“对话理论”是苏联著名文学理论家巴赫金创造的。他指出:“一切莫不归结于对话,归结于对话式的对立,这是一切的中心。”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作文,本质上就是作者与读者的对话,是思想、观念、情感的沟通与交流。
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与学生平等对话,了解学生的写作困惑,激发其写作兴趣,向学生传授写作技巧,拓展学生的写作视野,提升其写作素养。作文教学中,除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对话,学生与生活、书籍和自我的对话也不可或缺,而且同样体现了“对话理论”的互动性、超越性和批判性,本文着重从这三个方面进行探究。
一、与生活对话,在互动中凸显个性
学生害怕写作,多是因为不知道写什么。写作时或胡编乱造,把新闻、小说甚至想象中发生的事全编进作文里;或只关注自己生活的小圈子,写人便是父母同学,写事便是和朋友、父母闹别扭;或无病呻吟,虚假地多愁善感。写出的作文漏洞百出、乏善可陈。其实,生活丰富多彩,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外延,教师应引导学生和生活对话。
叶圣陶先生说:“记载一件东西,叙述一件事情,发表一种意见,吐露一腔感情,都可以成为文章。把眼睛里看见的光景记下来,当然也能成为文章。”初一年级主要训练学生写人,实践中笔者发现,只要是写亲人,几乎千人一面,送伞(书)、看病、唠叨这样的题材屡见不鲜,文章寡淡无味。对此,我启发学生:“大家可以找找家人独特的兴趣爱好。”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学生们踊跃发言,这个说我爷爷会捏糖人,那个说我奶奶是广场舞领舞,还有学生说我妈妈擅长做“黑暗料理”……我让学生回家认真观察自己的亲人两天,再次写作,效果大不一样,尤其是在感情的抒发上,比原先丰富、立体了许多,不仅有爱,还有敬佩、崇拜、喜欢、心疼、嫌弃又包容等复杂的感情。《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对初中生写作的第一条要求就是“写作要有真情实感,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要做到这点,需要与生活对话。表达真情实感,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写作素养。
二、与书籍对话,在超越中实现自我价值
超越性是“对话理论”的重要特性,英国思想家伯姆说:“对话仿佛是一种流淌于人们之间的意义溪流,它使所有对话者都能够参与和分享这一意义之溪,并因此能够在群体中萌生新的理解和共识。”对话者在与客体的不断交流中,引发自身的探究欲望和创造潜能,不断反省并完善自我。书籍是人智慧、经验和情感的结晶,是绝佳的对话对象,它能帮助学生拓展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提高表达能力。
教学实践中,我首先让学生领略课文之美,并有意识地进行课堂微写作训练,如模仿《春》这篇课文,运用修辞手法进行景物描写,将《天净沙·秋思》改写成优美的散文,用课文中的经典句式做仿句练习,等等。其次,进行整本书阅读教学,读写结合,让学生用文字表达自己对名著的理解。表达方式不限,可以画思维导图,可以写批注、读后感、专题报告、小论文等。第三,带领学生有计划地阅读课外书籍,尤其是古诗文。中国古诗自带意象美,短小优美、意蕴深厚,如能巧妙化用,可使作文光彩熠熠。我坚持带领学生诵读课外经典古诗,学生渐渐地能写出颇有诗情画意的语句,如“西风吹过,吹走了曾经的满眼青翠,池水的涟漪中也似乎泛起轻愁,是惋惜那菡萏的凋谢,还是绿叶的枯黄?其实不用惆怅,秋天自有秋天的美,‘留得残荷听雨声’也是很美的境界。”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与经典书籍对话,学生的写作素养会在潜移默化中提升。
三、与自我对话,在批判中发展思维能力
“对话理论”离不开批判性思维,对话的目的是为了质疑、实证、反思。巴西教育家弗莱雷认为:“只有对话双方进行批判性思考,真正的对话才能产生。”写作时,不轻信、不盲从,独立思考的能力非常重要。学生在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观点后,与自我对话,评估实证,甄别反思,才能得出科学的结论,写出有高度和深度的文章。
我研究了上海市特级教师余党绪有关思辨性写作的一系列文章,对其中一个案例印象深刻。余老师让学生写题为“细节决定成败”的作文,学生不假思索地列举了重视细节的很多好处。殊不知,这句被人们口口相传的名言本身在逻辑上就不成立,真正决定成败的并不是细节,而是大局。因此,想写出佳作,除了真挚的情感和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也不可忽视。教师首先要训练学生审题立意的能力,面对题目或者材料理清思路,抓住关键词,对自己想到的观点质疑、批判,选出最佳观点。其次,文章布局上,无论是记叙文材料的选择,还是议论文分论点的拟定,都要按照 “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顺序,这样才能写出逻辑严谨的作文。
总之,在初中作文教学中,引导学生与生活、书籍、自我积极对话,才能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