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文化环境的四要素

2020-12-30保定市美术中学贺宇良

河北教育(综合版) 2020年5期
关键词:劳动师生学校

■保定市美术中学 贺宇良

日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指出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这体现了劳动教育在新时期教育事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劳动教育是一项系统性工程,离不开环境的支撑、熏陶与反馈,因此,学校不仅要从课程、教学角度抓劳动教育,更需要从文化大环境的角度出发,构建一个系统性与内在一致性兼具的学校劳动教育文化环境,实现劳动教育价值的最大化。

物质文化是支撑

学校物质文化表现为实体性的物化存在,是学校直接的外在表现,是学校文化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提出要广泛开展劳动教育实践活动,要求学校在发展劳动教育过程中明确实施机构和人员,开齐开足劳动教育课程,适当组织学生走向社会、开展校外劳动锻炼。这就要求学校发挥物质环境的载体功能。一是通过物质载体的建设,为劳动教育的有效实施提供广阔的平台。如,学校内外多元劳动场域的开设、系统化劳动课程的构建、多类主体人员保障措施的实施等,可以形成多部门、多载体、多形式共同培育学生劳动价值观的合力,拓宽劳动教育形式。二是学校物质文化建设为劳动教育的实施提供了鲜活的元素,进一步丰富了劳动教育的实践内容,可以为劳动教育的深入进行提供有力抓手。

我校在劳动教育课程的开发、实施方面,建立了坚实的部门保障。首先,设立了课程发展指导中心,有效参与开发和实施学校课程建设,完善学校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同时,负责建立完善的课程治理和运行机制,协调各年级课程执行情况,为保障学校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的下达完成提供了支持。其次,学校医务室24小时安排专人值班,随时待命,为保障学生安全健康做好充足准备。总务处为劳动教育课程的开设提供工具、场地、素材等后备保障。此外,学校还积极探索与校外公益机构合作,建立公益劳动教育基地,提升劳动教育的实际效果。

精神文化是引领

学校的精神文化往往是学校全体成员发挥集体智慧的顶层设计,包括学校的办学理念、发展定位、育人目标等。学校精神文化的构建,能够在学校形成浓厚的劳动氛围。在此种劳动氛围下,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熏陶和感染,以“润物细无声”的形式实现劳动教育的引导。构建劳动教育精神文化环境就要把握劳动教育的基本内涵,凝练学校劳动理念,明确劳动教育总体目标,并将劳动教育融入到学校的理念、定位和育人目标之中,从而使学校形成一致的劳动教育价值观。

我校在开展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充分挖掘办学以来关于努力拼搏、自强不息的典型人物和事例,并以图片、视频、话剧等形式展现,以此激励全校师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培养师生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帮助其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此外,基于当下劳动教育的现状,结合学校办学实践,我校提炼出学校的劳动教育课程理念——“自己创造未来”。新时代的劳动教育注重培养学生在劳动中的创造能力与创新能力,体会劳动创造美好生活。“自己创造未来”这一理念正是要唤醒学生的生命自觉,增强学生自主发展的意识,培养学生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创造的素质与能力,发挥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创造的综合育人价值。学校明确制定了“培育学生劳动素养”(包括劳动认知、劳动态度、劳动能力)的总体目标,并以课程、活动形式不断予以贯彻执行。

行为文化是媒介

学校行为文化是学校实践过程中展现的行为方式,是运用行为科学的有关理论来指导学校的制度机制建设、师生行为规范、课程实施、教育教学、学校管理等,从而有效改变师生态度行为。行为文化是开展劳动教育的重要媒介。劳动教育的有效实施,既需要精神层面的引导影响,同时也需要外显的行为来影响客观环境。劳动教育通过对个体实践创造精神的培养,最终使之形成正确的行为方式与价值观念。构建劳动教育行为文化环境,可以通过精神文化潜移默化地将积极正向的劳动价值观传递至每一名师生的心中,并进一步内化为自身的素养。自身素养的提升会逐渐外化为行为表达,各主体的行为表达再通过交互式反馈进行检验,给予肯定或调整。

我校充分调动学生、教师、校长、家长四类主体的作用,投入到劳动教育的实践中。基于“培养学生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创造的素质与能力”的劳动理念,学校开展了校园美化主题劳动教育活动(师生积极投入到学校物质文化的创设和维护中)、教室美化主题劳动教育活动(师生共同参与幸福教室的打造,开展各项文化布置工作)、楼道美化主题劳动教育活动(师生作为楼道文化建设的主体,自主创意,自主设计,自主施工)、卫生间管理劳动教育活动(全体师生加入卫生间管理工作,做到“卫生间管理”人人参与,后勤服务中心指导学生参与卫生间的清扫与维护)。通过各项主题活动的开展,内化理念于心,外化素质于行。此外,充分发挥家长的优势,让家长参与设计、开展劳动教育课程,增强了劳动教育的社会性、实践性。

制度文化是保障

学校制度文化是学校师生共同认可并遵守的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制度文化是开展劳动教育的基本保障。学校劳动教育制度环境的积极构建有助于明确学校劳动教育方向,充分发挥劳动教育的功能。在劳动教育实施过程中,往往会有活动娱乐性偏多而启迪性不足、忽视劳动教育导向等问题。劳动教育问题的出现亟需制度的约束与规范。构建劳动教育制度文化环境,需要加强劳动教育的系统性和科学性,完善评价机制与奖励机制,使学生在劳动过程中既能展示自我,又能增强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意识。

我校在完善学校劳动教育方案的过程中,特别关注对劳动教育课程标准和学生评价标准的建立,并积极探索和研究劳动教育相关奖学金和荣誉评选实施细则。学校以期通过各项制度的建立,正确制定劳动教育发展方向,发挥制度的激励作用,引导师生转变意识行为,逐渐变外在规约为内在自觉,真正做到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同时,通过制度建设营造浓厚的劳动教育氛围,涵养深厚的劳动情怀。

猜你喜欢

劳动师生学校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学校推介
麻辣师生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
成功的师生沟通须做到“三要”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