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学校劳动教育的困境与对策
2020-12-30河北省德育研究中心
■河北省德育研究中心 王 亮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提出要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并提出要根据各学段特点,在大中小学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程,系统加强劳动教育。劳动教育将同数学、语文、英语等科目一样,成为大中小学生的必修课。劳动教育日益成为大家关注的热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劳动推动社会历史进步,是人作为人之最本质最显著的特征。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离开劳动,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劳动教育具有塑造健全人格、磨炼顽强意志、锤炼高尚品格的重要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新时代弘扬劳动精神、加强劳动教育、重申劳动价值,是对劳动教育本质认识的回归。然而,目前我国各学段的劳动教育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从主观层面的原因来说,对劳动意义的认识不到位、不深刻;从现实层面来看,有很多限制因素,如学制、学时、考试制度等,因此,劳动教育在各大中小学的深入开展,需要持续不断地改革。
学校劳动教育的现实困境
劳动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高。与德智体美相比,劳动教育常常被淡化、弱化。学校对劳动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高,认知简单化,在开展劳动教育课程时常常处于“口号喊得响,实际做得少”的境地。有些学校因为学生外出安全等问题,甚至取消开展劳动教育实践活动。
教育方式和教育理念不正确。有些学校把劳动作为一种惩罚的手段,让犯了错误的学生参加劳动,比如,不遵守课堂纪律,罚扫教室一天;不按时完成作业,罚扫清洁区一天;迟到,罚倒垃圾一次;卫生值日不合格,罚打扫教室一个星期等。这种以劳代罚的现象,不利于开展劳动教育和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念。把劳动当成一种惩罚的手段,从心理学刺激反应模式原理来看,只能让学生从内心深处产生对劳动的厌恶和拒绝,不利于学生树立“劳动光荣”的观念。
校内劳动教育资源较为单一。农村地区学校有从事农业生产的资源优势,但对其他职业劳动认识较少,接触不多。城市地区学校校区土地使用紧张,部分学校开辟小农场,种菜、种花、搞养殖,但大部分学校没有开展农业劳动的条件,对工业企业的参观少之又少,更不用说让学生做系统性的体验和考察。
劳动教育师资队伍较弱。劳动教育的实施需要专业的师资队伍做保障,目前大部分学校劳动教育课程任教教师是由其他学科教师、班主任兼任,基本没有配置专门的劳动教育课程任教教师,更没有专业的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很多劳动教育课程教师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缺少定期的劳动教育课程研讨和跨区域交流活动,劳动教育课程很多处于表层状态。
家庭对学生劳动教育的缺失。部分家长专注于学生的学业成绩,认为学生现阶段主要任务是提高学习能力,忽视对其劳动习惯的培养,加之缺乏科学的教育方式,过分溺爱孩子,导致很多青少年中出现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是学生成长的摇篮,家庭对劳动教育的忽视,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劳动教育的顺利实施。
学校劳动教育困境的破解思路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归根到底需要我们一代又一代人的辛勤劳动和智慧创造。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在青少年中树立正确的劳动思想,教育引导学生热爱劳动,尊重劳动,需要全社会重视劳动教育。
提高对劳动教育的内涵认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劳动是一切成功的必经之路。新时代的劳动教育具有综合性和实践性的特点,教育部门要克服重智育、轻劳动教育的发展顽疾,深入挖掘劳动教育的内涵,提高思想认识,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和河北特点的劳动教育模式,创新体制机制,注重教育实效,实现知行合一,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科学规划劳动课程。一是学校劳动教育的课程设置要符合中小学生发展规律。在小学阶段,学生还不具备独立的生活能力,学校可以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鼓励学生多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和学校劳动等,学校课程可贴近日常生活,在生活中挖掘课程素材。中学阶段的学生进入青春期,需要经过劳动的淬炼,磨砺他们的意志,培养他们的抗挫力和坚忍不拔的品格,学校可以创造条件让学生走出校园,参与到社会活动中去,如到敬老院或田间地头参加劳动,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劳动观。二是体现新时代劳动教育综合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学校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性,让学生参与、组织、策划到劳动实践活动中,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学生在自主参与、组织、策划、协调劳动实践活动中,实现有所思、有所得、有所进步。三是积极探索具有当地特点的劳动教育模式。各地、各学校可根据本地实际,在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中安排劳动教育专题,形成体现地方和学校特色的劳动教育课程。探索区域内学校间联合开展劳动教育的新模式,促进学校间的资源互补和人员沟通,增进学校与科研院所间的互动交流。同时引导高校发挥自身特长,提供劳动教育场所和智力支持,为中小学劳动教育注入活力。
强化劳动教育专业师资团队建设。学校教育不是一个单纯的个体,而是一个综合素质培养的过程,需要配备专业的教师队伍,劳动教育也不例外。打造劳动教育复合型、双师型师资队伍,需要各高校加强与劳动教育高度关联的学科建设,强化擅长劳动教育专业的师范类人才培养。各中小学应不断通过培训、召开座谈会、经验交流会等方式进行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方合力。一是发挥家庭在劳动教育中的基础作用。家长们可以抓住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中的劳动实践机会,鼓励孩子自觉参与,坚持不懈进行劳动,树立崇尚劳动的家风。家庭劳动教育与学校劳动教育实现工作互动,成果共享。二是学校要组织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研学实践和志愿服务,广泛参加校园卫生保洁、绿化美化,积极举办以劳动教育为主题的班团队会、劳模报告会、手工劳技展演、科技创新竞赛等活动,丰富学生劳动体验。三是积极协调农场、工厂、企业、科研等单位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开放实践场所,建立健全开放共享机制,支持学校组织学生参与生产劳动和新型服务性劳动,使学生与普通劳动者一起经历劳动过程,在劳动中培树新时代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