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儿童感觉统合失调现象及体适能运动干预的探索
2020-12-30樊玲高徐向荷璇
樊玲高徐向荷璇
(1.贵州理工学院体育学院 贵州 贵阳 550000;2.贵阳市云岩区芒果汇培训学校 贵州 贵阳 550000)
1、引言
最新研究调查表明,在我国城市生活的孩子中感觉统合失调的发生率已超过80%,并且有30%的孩子为重度感觉统合失调,这一数据充分说明了在孩子成长发育的过程中,感觉统合的发育不得不引起当代老师和家长的注意,关注和落实幼儿的感觉统合教育具有刻不容缓的意义。有研究证实儿童的身体素质,如速度、力量、耐力与感觉统合失调关系密切。在诸多方式对感觉统合失调的干预中,运动显现出来的效果已得到普遍认可。当代体育教育的对象已不只是停留在大中小学阶段,体育教育的渗透度也不仅仅局限于身体素质的提高,体育教育更加注重健全人格的培养,也更注重从娃娃抓起,提升幼儿的感觉统合能力,通过运动干预影响幼儿神经系统发育,改善其身体自我控制能力,从而实现人体的认知、动作、人际交往等方面能力的全面提升。
2、感觉统合与感觉统合失调的定义
1972年,美国南加州大学临床心理学专家爱尔丝博士创导感觉统合(sensory integration theory)理论体系。感觉统合是指大脑对前庭觉、触觉、本体觉、视听觉以及嗅觉等多种感觉信息进行识别、分类、解释和整合,并依据以往经验对环境做出适应性反应,使机体和谐有效的运作。感觉统合失调即为大脑功能失调的一种,指外部的感觉刺激信号无法在大脑神经系统进行有效组合,使机体出现不和谐的运作。
3、感觉统合失调的原因及影响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生活节奏和压力的不断提升、二胎政策的开放等等因素,导致家庭对儿童的感觉统合发育在理念上忽视以及重视程度不够,儿童感觉统合失调已经被认为是一种“时代疾病”,它的高频发生与现代的生活方式息息相关。感觉统合失调会影响到日常的生活、学习以及社交等诸多方面,对影响家庭和谐和孩子的成长健康发育都有密切相关性。
3.1、感觉统合失调的发生原因及严重程度因人而异,具体原因如下
(1)孕期及生产过程。
在孕育胎儿时期,母亲的情绪低落或者失常、不爱运动、经历辐射、疾病或者中毒等现象的出现更容易导致孩子感觉统合失调的发生。在生产过程中,早产儿童感觉统合失调的发生率为100%,剖腹产宝宝的头、皮肤和胸肺部都没有经过顺产时的规律性并逐渐加强的宫缩和挤压以及产道的物理性张力刺激。在剖腹产过程中,由于胎儿是瞬间从母体取出,胎儿的大脑无法将顺产所需经历的各个动作在大脑中进行整合、分类与反馈,也就失去了人生中最早的感觉练习,存在感觉统合的先天不足。
(2)家庭养育方式。
很多研究表明,家庭对孩子的养育方式和生活环境的不同与孩子的感觉统合能力有相关性。在家庭养育中,家人对孩子过于溺爱或者过度否定,家人因为害怕孩子自我探索受伤而保护管教得过多,孩子接触电子产品的时间远多于参加户外活动的时间等因素都是使孩子感觉统合失调更容易发生的因素。此外,有研究指出,母亲的受教育程度、原生家庭缺失或氛围不佳、父母双方在教育观念上的分歧等也是导致感觉统合失调发生的高危因素。
(3)平衡失常。
爱尔丝博士提出,胎儿在母体时期的胎位不正所导致的固有平衡失常是导致感觉统合失调发生的因素之一,而婴幼儿早期发育中的爬行不足,过早使用学步车等限制爬行的时常和空间等因素也是造成感觉统合失调的因素。
3.2、感觉统合失调所带来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归纳如下
(1)触觉方面的影响。
触觉系统是身体的皮肤接受外界的温度、湿度、疼痛、痒、挤压、形状、质地、体积、舒适度等讯息传输到大脑。触觉能帮助建立大脑良性神经链接,是神经组织最主要的营养,触觉失调会影响其他系统。触觉系统与情绪状态相关、影响大脑的辨识度。触觉会促进大脑发育,有利于良好的安全感的建立以及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处理。触觉功能失调会导致觉醒度失调而引发过度紧张和焦虑等、排斥身体被触碰、对衣物材质和食物质地的挑剔、喜欢吃手指咬衣服、口齿发音不清、动作笨拙、胆小或脾气暴躁等。
(2)前庭觉方面的影响。
前庭系统是中枢系统的门卫,前庭觉的主要功能是接收视听嗅味触等各种感觉通道的信息并过滤之后传入大脑,以便于大脑有序处理。前庭觉能发展智力,还对平衡和空间感有着重要作用。前庭系统掌管了头部位置的变化、身体姿势、身体平衡、眼球运用、身体空间感、语言和视觉。前庭觉功能失调会导致注意力不集中、动作过慢、不喜欢接受挑战、多动或走路不稳易摔倒、空间判断和方向感差、听觉处理及语言表达能力差、抗挫能力差、逻辑障碍、眼球运用差等。
(3)本体觉方面的影响。
本体觉是用来接收肌肉、关节等角度、位移变化从而计算出肢体位置和速度方向的能力,对思维灵活、提升专注力和记忆里、增强合作能力、促进自我管理都有很大意义,能发展记忆能力。本体觉功能失调会导致动作僵硬、用力身体撞击、动作粗鲁、笨手笨脚、自理能力差,同时也影响胆量和自信心等。
(4)身体运动协调方面的影响。
指身体在运动的过程中表现出的四肢协调出现问题,日常行为动作笨拙缓慢、运动中出现同手同脚等现象。
4、感觉统合体适能运动的设计
体适能是指身体适应外界环境的能力,主要包括身体组成、心肺耐力、肌力及肌耐力、柔软度。儿童感统体适能是指大脑将从身体各个器官感觉传来的感觉信息,进行多次组织分析、综合处理、做出正确和谐有效的运作,以此提高身体适应外界环境的能力。儿童体适能运动就是在此基础上从触觉、前庭觉、本体觉和身体协调等方面设计运动动作,从而改善以上感觉的高敏、寻求、缺失等不良现象。
(1)触觉训练教学。儿童出生后可开始练习,在0-6个月时可进行全身触觉训练,6个月以后从胸部开始往下进行训练,3岁以上只进行腹部和背部的触觉训练。分别从抚触按摩、被动体操、触觉刷、关节挤压等方法对手臂、胸部、腹部、背部、臀部进行训练。训练中必须注意规律和节奏感以及方向性的重要;
(2)前庭觉训练教学。主要设计自重训练、注重角度的变化和线性的变化:趴地推球、四肢爬行、前滚翻、后滚翻;滑板训练:直升机式、抓绳训练;bosu球训练:站立位深蹲、俯卧位游泳等。训练中应注意规律、平稳、慢速、持续、等速的原则;
(3)本体觉训练教学。主要设计跑、力气活等训练模式:第一次正确跑、流畅慢速跑、快速正确跑;双脚跳:立定跳远、纵跳、高处往下跳;单脚跳:同一只脚跳离地面和落地;训练中应注意关节慢速拉伸、熟悉规律有节奏的进行动作训练。
在体适能运动中,通常以60min为一次训练时长,在训练过程中遵循热身、运动模式和运动技能掌握、集体循环练习、个人学习展示等几个方面开展。课程中还应给孩子设定教学情景,增加学习的趣味性和娱乐性,有助于激发孩子的想象力和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如情景带入:小兔子拔萝卜,小兔子到萝卜地里将萝卜拔起,拿回家过冬。训练过程中设置的运动模式和运动机能有:运动模式、运动技能、熊爬:四肢撑地爬行,上下肢协调直线爬行;走平衡木:双手侧平举,眼睛直视前方,大步向前走;螃蟹走:侧并步走;手足攀高:障碍爬高,手脚配合,脚蹬手攀;双脚跳:双脚并拢,双手叉腰,前脚掌落地,向前跳。同时在训练中教练还应掌握教学语言娱乐游戏化,在教学语言中多以孩子的角度出发,在训练过程中以游戏或挑战的语言形式开展,如在素质训练中,教练可以告诉孩子:今天我们要进行“森林大作战”(上下肢力量),小朋友们(学员)变身成为熊大熊二,和(教练)光头强斗智斗勇,看谁爬的快,追到光头强,阻止他砍树。
在体适能训练教学中,需要遵循年龄和感统失调的程度不同,将学员分为不同的班级,年龄划分例如2.5-3岁、3-4岁、5-6岁等,这样有利于相同年龄阶段的孩子接受同等程度的运动能力改善。在进行感觉统合训练前,应对学员进行触觉系统、前庭系统、本体系统进行评估;还需要测评学员的双侧协调整合能力、姿势控制和平衡能力、眼球运动及视觉运动能力、视知觉和听知觉的转化能力、语言表达沟通能力、专注力和学习力、人际交往和情绪控制能力;与此同时还需要对学员的跳跃、爬行、眼神稳定、精细动作、粗大动作、躯干稳定、运动企划、口令理解、口部运用、站姿坐姿、运动准确性、触觉定位等十二项运动行为表现进行评测,以此得出结论判断学员所需加强的感统失调部分,有利于学员班级的划分。课程建议采取5-10人的小班制教学方式更有利于教练了解和掌握每个学员的性格、感统失调程度等特点。每周的训练次数建议安排2-4次,有利于学员对感统训练的掌握和吸收,也能更好的建立班级社群的团队感。
在体适能教学训练计划制定中,应注重每次课内容的多样性,如每次课兼顾2-3个感觉系统的训练,兼顾身体不同部位的训练,从而搭配不同的训练动作。不论是动作名称和动作技巧设计都应做到动作训练多样化,更有利于提升学员学习兴趣。在训练计划的制定中,还应该注重训练阶段,如第一阶段包含24次课,重点设计运动启蒙和运动习惯养成,提升学员对运动的学习兴趣,改善学员的身体素质、体能、从基础改善感统失调情况;第二阶段包含24次课程,重点设计基础动作搭配后的组合练习,融合触觉系统、前庭觉系统、本体系统等运动动作去加强学员的运动的功能性展示;第三阶段包含24次课,重点设计物体操控,可以增加一些小器械进行训练,提升学员的自信心和胆量;第四阶段包含24次课,根据学员前期的学习基础已经兴趣表现,在这一阶段给学员融入不同的专项训练,如篮球、足球、羽毛球等,进一步激发学员的运动兴趣和提升学员的感觉统合能力。
5、小结
综上所述,从感觉统合失调的体适能训练干预理论中,教练应抓住儿童成长发育的敏感期,如:从头到脚原则、中心至远端原则、粗大至精细原则;重点训练学员身体各项控制能力、注重学员的移动、灵敏、柔韧、速度、耐力、协调能力;教练应创新编排多元化的课堂情景,丰富教学用具,如色彩明亮、含有卡通元素的教学器材,综合学员的感觉统合失调表现以及严重程度制订训练计划,在训练前和训练后通过调查问卷、运动表现测试、设计阶段性训练成果展示比赛等多种方式量化训练效果,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总结训练内容,更直观有效的帮助改善感觉统合失调儿童回归正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