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陕西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自然科普教育实践初探

2020-12-30彭阿柳唐流斌

陕西林业科技 2020年5期
关键词:秦岭大熊猫保护区

彭阿柳,唐流斌,孙 亮,李 杰

(陕西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陕西 佛坪 723400)

自然科普教育起源于德国,深植于德国国民内心的“热爱大自然”理念,目前已经扩展至所有西方发达国家。现代西方国家把自然教育作为国民素质教育最重要的一环,大大提高了国民的自然保护意识和素养[1]。自然教育是人们认识自然、了解自然的有效途径,是一种以自然为师的教育形式,是确立人与自然正确关系的根本性教育,其最终目的在于推动全社会形成顺应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崇高风尚,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2]。自然教育是保护区功能的一部分,佛坪保护区开展自然教育工作应该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紧密结合国家各项政策方针,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初步形成了适应自身发展的自然教育体系。

1 佛坪自然保护区自然科普教育优势条件

1.1 佛坪保护区概况

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1978年经国务院批准建立,以国家Ⅰ级保护动物秦岭大熊猫及其森林生态系统为目标的野生动物类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秦岭中段南坡,地理坐标东经107°41′~107°55′,北纬33°33′~33°46′,为我国大熊猫分布的最东和最北界,总面积292.40 km2。年平均气温11.4 ℃,年均降水量943 mm。

1.2 自然科普教育条件

1.2.1 自然条件优越

(1)动物资源

区内分布有脊椎动物29目82科227属367种,其中兽类68种,鸟类246种,两栖爬行类38种,鱼类15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大熊猫、金丝猴、羚牛、朱鹮、金钱豹、林麝、金雕等9种,二级保护动物38种;有Ⅰ级保护鸟类3种,即朱鹮、中华秋沙鸭和金雕,Ⅱ级保护鸟类34种。据第四次全国大熊猫调查数据,佛坪保护区内有野生大熊猫90只左右,在全国自然保护区位居第一,种群密度每平方千米0.3只,全国第一,野外遇见率最高。

(2)植物及森林资源

佛坪保护区是野生植物的天堂。区内分布有野生植物235科755属1802种,包括苔藓类植物267种,种子植物1397种,蕨类植物87种。共有国家重点保护植物65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有红豆杉、独叶草等2种,二级保护植物53种,列入陕西省地方重点保护植物18种。

保护区内植被种类丰富多样,林木茂密,林内沼泽草丛旺盛,竹林混夹,植被随海拔高度呈明显的垂直分布,有针叶林、阔叶林、灌丛、草甸等。常年气候温暖湿润。

(3)气候和水文资源

区内气候属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的山地气候,而且季风气候特征特别突出,受地形、海拔和森林植被的影响,具有显著的山地森林小气候特点,“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为各种野生动植物的繁衍生息提供了优越的自然条件。主要分布有西河、东河和岳坝河,三条河流均发源于秦岭主脊附近。区内80%的森林植被仍保持原始状态,是目前秦岭区域少有的几块原始森林,是名副其实的生物资源基因宝库。

1.2.2 自然科普教育基础设施条件

(1)秦岭人与自然宣教中心

佛坪保护区“秦岭人与自然宣教中心”于2001年经国家林业局批复,2004年正式建成营业。主要面向公众宣传大熊猫等珍稀动物与人类和谐相处的模拟情景,展示动物和植物标本、图片及文字资料,提升公众保护意识和观念,教育公众保护大熊猫及其伴生物种,保护和热爱大自然。作为科普宣传教育类型的博物馆,2006年被国家科协评定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同年被汉中市人民政府确定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平均每年接待3 000人次的实地参观学习。

一楼大厅模拟秦岭“四宝”——大熊猫、金丝候、羚牛、朱鹮等珍稀动植物在自然界的生境,布置有兽类标本150件,鸟类标本300余只,首次发现的棕色大熊猫丹丹作为独一无二的珍品陈列于此;二楼布置有两栖类标本100余件,昆虫类标本1000余种。其中二楼有展台、展板、展室,通过图片、文字、多媒体向公众展示大熊猫的进化史、保护现状和保护前景。同时,配备有专人讲解。秦岭人与自然宣教中心已成为佛坪保护区形象宣传、自然科普教育和对外沟通交流的优选场地。

(2)三官庙野外自然科普教育基地

保护区内的三官庙保护站是全国重点和著名的野外科学研究考察基地,中国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清华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北京大学、中科院武汉植物园、陕西省动物研究所、陕西省植物学会等全国多所著名院校和科研机构将其定为科学研究基地和研究生、博士培养站,以大熊猫、金丝猴等诸多保护动物为对象的科学研究和科普教育在这片区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影响力颇大。目前国内外发表的大熊猫聚群交配和繁殖的珍贵场景照片和90%视频均来自此地,被誉为“宝中之宝”的棕色大熊猫也最早、最多发现于此。

(3)凉风垭生态探秘线路

此探秘线路根据佛坪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总体规划批准,位于佛坪保护区西北角,沿线山清水秀,自然风光雄奇秀美。线路总长度16 km,共设置5处固定科普知识讲解地点。从凉风垭徒步经三官庙保护站到达大古坪保护站,沿线设置有知识小展牌,可为大众了解大熊猫及其伴生生物在佛坪保护区内的分布、数量、活动规律及大熊猫栖息地主要植物等提供方便,也可近距离观察野生植物资源、观鸟、参观社区等,直接感受保护区的地形地貌、林相,了解佛坪保护区的历史沿革、原住民与自然和谐相处等基本情况。

1.2.3 机构和人才较为完备,管理制度较为完善

(1)机构和人才

为高效率开展自然科普教育设立了专门机构——公众教育科,配备有专职工作人员4名,兼职工作人员2名,负责管理日常工作,组织开展各类自然科普教育活动。

(2)管理制度

佛坪保护区坚持“科学化定位、规范化管理”的工作理念,开展的一切自然科普教育工作始终以保护大熊猫及其栖息地生态环境为首要任务,各类活动均突出“生态佛保 熊猫乐园”这一地域特色,通过科学合理的定位将生物多样性保护与自然科普教育相结合,牢固树立规划先行的理念,因地制宜制定了具有自身特色的自然科普教育计划。将自然科普教育纳入工作全局统筹安排并与保护工作同步部署、同步实施,不断加强对自然科普教育工作的科学研究,制定科学合理的工作规划。

2 佛坪保护区自然科普教育工作实践

2007年佛坪自然保护区加入人与生物圈计划(MAB),其后,还被列为全国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汉中市青少年爱国教育基地、陕西师范大学野外教学实验基地等,并与多个研究单位开展了多层次、多方位的合作。参与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共青团陕西省委等部门举办的“2012中国陕西国际青少年文化交流活动周”活动和斯巴鲁森林生态保护项目,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儿童夏令营中国工作执行委员会授予“国际青少年生态文化交流培训基地”称号。2014年被陕西省林业厅、教育厅、省团委等列为“青少年森林探秘线路”之一。经过多年探索实践,佛坪自然保护区自然教育工作取得了较好成绩。截止目前自然教育主要形式有研学、宣传、科普教育及森林探秘等。

2.1 以外来中小学生为主的自然教育研学活动

此类研学活动,主要是为了让参与的中小学生能更深刻理解博物课堂上学习的知识,深入体验神奇的大自然、亲身感受默默奉献在一线的自然保护工作者的艰辛,树立热爱大自然、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根据不同对象设计内容各异、丰富多彩的课程和活动。针对不同年龄段的中小学生,采取“一活动一思路一方案”的理念。如针对“成长营地”小学生的自然体验研学活动,设计了野生动物追踪、秦岭大熊猫、观鸟小课堂、职业体验、奇妙的自然物、有趣的自然游戏、悟感训练和自然启发、自然手作等课程或活动。针对初高中学生“秦岭自然之旅”设计了“探究秦岭的形成及地理区位”“以秦岭四宝为例探究秦岭珍稀动物”“探究大熊猫栖息地生境状况及珍稀植物”“探究秦岭昆虫世界”“探讨保护区功能与科研”“探讨保护区与原住居民社区经济和谐发展”“研学活动总评估”等稍有难度的活动和课程。

2.2 以保护区所在社区中小学为主的自然科普教育活动

佛坪保护区“大自然课堂”每季度走进社区中小学,例如与佛坪县岳坝镇小学、佛坪县城关小学、佛坪县初级中学等联合,主要开展以热爱、了解和保护大自然为主题的“大自然生态教育课堂”科普类活动,授课内容涵盖植物、鸟类、两栖爬行类、兽类、植被生境等。为了让大家感同身受、学以致用,同时针对授课内容设计了“走出课堂、走进自然”实践课程,让在校中小学生收获了课外科普文化知识。这些形式多样的科普讲座和实践活动受到了一致好评,激发了中小学生保护大自然的兴趣,树立了保护和尊重大自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3 以保护区周边街道、社区群众为对象的自然教育、科普宣讲活动

针对保护区所在辖区内街道和社区群众保护意识淡薄、法律意识欠缺的情况,保护区定期组织专人走上街道、广场,走进群众家中开展以“保护野生动植物、共同爱护大家园”为主题的系列活动,针对不同人群采用展板、图片、科普小手册等开展活动,通过这些定期的科普宣传活动潜移默化影响辖区百姓的日常行为方式和保护意识,保护区内偷盗偷猎等违法犯罪活动日渐减少,科普宣讲活动成效显著。同时,每年结合政府宣传活动,联合举办形式多样的活动,如每年“科普宣传周”“爱鸟周”活动,“世界环境日”“地球日”“水节”“植树节”“全球人口日”等国际、国内重要生态环境保护纪念日活动。

2.4 依托凉风垭生态探秘线路开展亲子森林自然探秘活动

每年“亲子森林自然探秘”活动,集中在7-9月。凉风垭生态探秘线路交通较为方便,海拔高度适宜,有利于立体的展现秦岭风貌。按照活动规划,由公众教育科、保护科协同带领,对来自外地的中小学生,在家长和老师的陪同下,一是重走巡护路线,体验森林保护的艰辛过程;二是组织野外自然探秘活动并设置悬念,对到访的青少年按照“出问题、找方法”的思路,搭建野外保护和标本制作的桥梁;三是由保护区讲师讲解野生动植物知识和保护事项,让学生们亲自找寻植物和分辨动物踪迹,并安排学习任务,通过提问讲解,巩固教育成果。

2.5 组织参观“秦岭人与自然宣教中心”,培养保护大自然的兴趣

结合传统宣传方式并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作用,采用包括单独录制、真人讲解视频,及以微信、QQ等为载体的媒介传播方式向前来“秦岭人与自然博物馆”参观的大众介绍陈列的主要野生动植物标本,以及保护区建设、发展历程等历史资料。积极对外宣传野生动植物保护和自然科普教育的重要性,通过实践教育,受教群体对馆藏记录产生了浓厚兴趣,进一步增强了他们认识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

2.6 设立大自然讲堂

主办的《大自然课堂》于2017年11月20日揭牌成立,属公益性服务平台,每季度至少举办一次,开讲以来,累计受众约2 000余人次,由保护区高级技术人员、科研合作机构、自然教育组织、特邀专家学者等就自然观察、研究手段和成果、前沿技术及理念、工作体验及才艺进行现场授课和讲解,听课者众多,社会反响良好,影响力日渐增强。

3 佛坪保护区自然科普教育成效

3.1 公众生态环境保护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明显提高

通过多年来持续不断的努力工作,保护区职工、周边社区群众、当地和外来中小学生及社会大众的自然保护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普遍提高,并在实际行动中有了一定的体现。区内村民发现受伤患病的大熊猫、羚牛等动物会及时向驻地保护站报告,其中大古坪保护站、三官庙保护站救助的棕色野生大熊猫“丹丹”和“七仔”最有名。其他各类违法捕猎、安夹放套、私设电网等犯罪行为呈明显减少态势。一些村民救助与喂养受伤的鸟类,最后放归大自然。中小学生自然科普教育活动中放归大鲵、野生鱼类、昆虫等都充分说明了佛坪保护区的自然科普教育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3.2 生态保护成效显著

自然科普教育的目标就是为了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完整性。自全面开展自然教育以来,佛坪保护区内的重点保护植物新增43种;新增鱼类3种(秦岭细鳞鲑、鲤鱼和鲇鱼);新增两栖、爬行动物7种(黄斑拟小鲵、太白山溪鲵、棘腹蛙、宁陕齿突蟾、太白壁虎、黑背白环蛇和白条锦蛇),其中黄斑拟小鲵为2005 年以后发现的陕西省新记录种;鸟类增加99种;兽类新增7种(纹背鼩鼱、小纹背鼩鼱、川西缺齿鼩鼱、微尾纹背鼩、山东小麝鼩、乌拉尔姬鼠和大足鼠);新增国家重点保护动物48种;新增加昆虫20目233科1 105属1712种;新增大型真菌137种[3]。

3.3 科研能力大幅提升,科研成果丰硕

各大院校在区内累计完成科研课题30余项,研究范围涉及大熊猫、羚牛、金丝猴等濒危珍稀物种和鸟类、昆虫、生境等多个方面,特别是大熊猫野外生态生物学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2012年以来,以佛坪保护区为研究区域完成学位论文的硕(博)士达17人。在与各大科研院所合作开展的资源调查与监测、人才培养计划等项目中,既取得了科研成果也锻炼培养了一批既有林学专业背景又懂自然科普教育的复合型专业人才,提高了佛坪保护区科研能力,为保护区自然科普教育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和技术支撑[4]。

3.4 社会关注度不断扩大,社会大众评价较好

随着一系列自然科普教育活动的开展,佛坪保护区及“秦岭人与自然宣教中心”受到了社会各界环保爱心人士的关注和认同。尤其是“秦岭人与自然宣教中心”更是成为开展各类科普教育活动的主要场所。大自然课堂秉承“走进校园与莘莘学子共享科普知识”理念更是得到区内各中小学校的认同,自“大自然课堂”开讲以来,向驻地岳坝镇中心小学捐赠各类图书和插画120余册,捐赠望远镜10台以及其他学习文具用品等。随着知名度的不断提升,与保护区合作的自然教育专业机构数量不断增加,有“行知自然”“科普游子”“绿豆星球”“朱鹮保护区”“骏途旅行社”“青年旅行社”“北京益客文化教育机构”“北京木子合成文化教育机构”“北京水木研学”“ 华德福幼儿园”“ 省动物研究所”“绿化基金会”“华盖木”等众多企业、非政府组织和环保志愿者。2019年“西安高新一中初中校区”秦岭研学基地在佛坪保护区成立,这些都表明佛坪保护区自然科普教育正在逐步得到社会认可。

4 佛坪保护区自然科普教育设想

2019年11月26日,大熊猫国家公园佛坪管理分局在佛坪自然保护区正式挂牌成立,标志着佛坪保护区与外界尤其是其它保护区的联系将更加广泛和紧密,形成更高层次的体系。提升自然科普教育档次,丰富教育手段,进一步扩大社会影响力值得深入思考。

4.1 加快保护区自然科普教育工作计划的编制

确定自然科普教育工作总体目标,围绕此目标,立足长远,着眼本地,用科学的方式统筹规划自然教育工作,编制佛坪保护区自然教育整体规划。

4.2 建设、改造和提升自然教育场所

对保护区进行全面实地摸底调查,深入了解保护区现有的资源,包括硬件条件、自然环境、动植物资源和生态系统等,整合已有自然教育场所,结合保护区资源进行基地建设改造或提升。

4.3 努力打造富有地域特色的自然科普教育品牌

目前大熊猫国家公园面积27 134 km2,包括四川、甘肃、陕西等片区,在各片区分布有众多自然保护区,其中佛坪保护区位于秦岭大熊猫片区核心地段(约300 km2)。为更有效扩大佛坪保护区自然教育影响力,在充分借鉴其它保护区先进经验提前下,努力打造具有显著和优势地域特色的自然科普教育品牌活动项目。

4.4 引入社会力量,构建自然科普教育多元推进的工作模式

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和设施,积极与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机构联合开展自然教育工作,充分利用社会捐赠,带动全社会力量,引入自然教育志愿者机制,推动此项工作良性发展,努力构建自然教育多元推进工作模式[5]。

4.5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密切与主流媒体、环保组织及机构间的合作

针对目前自然教育专职人员尤其是具有相关知识背景和业务技能人员少、力量薄弱,难以适应不断发展变化需求的现状。应采取自学、培训等多种方式,培养一批具有专业知识和业务技能的骨干人才[6],鼓励他们取得自然教育师资格,不断充实专业人才力量,为更好的开展各类自然教育活动提供坚实的保障。同时,加强与主流媒体和环保组织、机构之间的交流合作,如CCTV、《中国绿色时报》《陕西日报》、世界自然基金会、中国绿化基金会及各类自然教育机构等,进一步提高佛坪保护区知名度,扩大自然科普教育宣传力度并增加关注度。

4.6 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方式,拓展自然教育服务思路

根据佛坪保护区实际,与学校沟通对接,开展自然教育进课堂活动,宣传保护区自然教育;与自然教育机构合作,在保护区现有自然教育基地开展研学活动、科考探秘、生态教育和森林疗愈等自然科普教育活动;与NGO组织合作举办自然科普教育培训班;结合保护区资源,开发自然科普教育文创产品。通过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自然科普教育理念,进一步明确佛坪保护区发展定位,努力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服务型自然保护区。

致谢:陕西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何少文高级工程师对本文提供了指导性意见和建议,深表谢意。

猜你喜欢

秦岭大熊猫保护区
暑期秦岭游
洞穿秦岭
河南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类名录与分布
我们都爱大熊猫
寻找大熊猫
黄河三角洲保护区自然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遗憾的大熊猫
贾平凹:从秦岭到秦岭
大熊猫也消暑
在秦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