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育人导师预防寄宿学校校园欺凌
2020-12-30辛集市新城民族学校薛志峰
辛集市新城民族学校 薛志峰
《中国农村教育发展报告2016》显示,截至2015年底,全国农村初中寄宿生总数达1681.3万人,寄宿率达58.6%;《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19)》显示,截至 2017年底,全国农村小学寄宿生有934.6万人,占农村小学生总数的14.1%。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立能够有效整合教育资源,缓解农村地区学生往返家校奔波的压力,延长学习时间,提高学习效率。
然而,过寄宿生活,学生在较为密集的相处时间和相对封闭的集体空间中更容易产生矛盾冲突,有些甚至演变为校园欺凌行为。研究表明,与非寄宿制学校学生相比,寄宿制学校学生遭遇的同伴侵害更多,其生活满意度及心理健康水平更低。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黄晓婷等研究发现,农村寄宿制学校同伴侵害的检出率达16.03%。
辛集市新城民族学校是一所九年一贯制农村寄宿学校,五至九年级学生在校寄宿。近年来,为保证寄宿学生的健康成长,我校对预防寄宿生校园欺凌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通过开展课题研究,我校已成功立项了省级课题“‘育人导师’对农村寄宿制学校贫困学生健康成长积极作用研究”。学校引入并试行“全员育人导师制”,教师们从“行动研究”“个案研究”等方式着手,探索导师育人新路径。
一、搭建组织框架,全面发力
“全员育人导师制”是由全体教师参加、以全体学生为导育对象、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为目标的一项育人制度。该制度借鉴大学导师制,在班级授课制的基础上,为每个学生配备育人导师。导师通过一对一的个性化教育,全面、全程负责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风清气正、和谐有序的校园环境。
为保证导师的导育工作落到实处、取得实效,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德育副校长、骨干导师为成员的领导小组,由校长直接负责导师工作。每学年伊始,结合学生住宿情况,学校为每个孩子配备导师,每名导师负责十名左右的学生,并举行隆重的“拜师”仪式,明确导师工作职责,增进师生情谊,提高学生的归属感和对导师的认同度。每学期开展优秀导师评比活动,总结先进经验,表彰先进典型,调动导师开展导育工作的积极性。
学校每月召开导师工作会,布置重点导育工作,开展导师业务学习,反思导师工作得失,改进导师工作方法。针对宿舍等校园欺凌行为频发的场所,重新划分安全责任网格,实施导师分包宿舍制度,加强安全值班管理,同时加强对学生心理的引导和行为的规范,促进寝室成员之间团结友爱、互谅互让、互相帮助,有效避免欺凌事件发生。
二、密切师生关系,关注行为
育人导师的优势在于密切的师生关系。只有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密切、沟通顺畅,学生才能够对导师敞开心扉,教师也才能更好地呵护学生健康成长。
以“预防校园欺凌、平安健康成长”“拒绝不良行为、培养良好习惯”系列德育活动为抓手,育人导师充分走近学生:利用课后谈心、作业辅导、入户家访等形式及时掌握学生的兴趣爱好、性格特点、在校学习生活情况、行为表现、同学关系等;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生活经历,尤其是重点关注留守儿童、单亲家庭子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特殊体质学生,分析潜在欺凌因素;对学生进行“导心、导学、导行”,给予学生关爱和陪伴,引导学生合理宣泄不良情绪,释放压力;开设团体心理辅导课,通过团体成员的互动、促进成员自我悦纳,自我肯定,在团体中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生活、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元元同学有几天总是一个人围着教学楼转圈。其导师李老师发现后立即找他谈话,了解到元元因为琐事与高年级的几个学生发生矛盾,他们威胁放学后要找元元麻烦。李老师得知这一情况后,一方面教育孩子离校后尽量减少单独外出,注意自身安全,加强自我保护;另一方面联系高年级几名学生的导师,对他们进行教育;同时告知双方家长,敦促家长在孩子周末休假时多加注意。导师认真观察,把工作做得细致,从而成功地避免了一次欺凌事件的发生。
三、加强安全排查,抽丝剥茧
育人导师注重安全排查,尤其是加强对学生所带危险品的排查和学生之间矛盾的排查,从而及时排除安全隐患。
对于物品排查,首先以班级为单位,在学生的积极参与下制定可以带入学校的物品和食品清单;以班会、家长会的形式进行沟通,征得家长、同学们对物品安全排查的支持与授权后,由育人导师以宿舍为单位组织排查,不合规物品由导师暂为保管,放假时交还家长。
对学生间的矛盾排查仍以与学生谈心、与家长沟通为主要手段,获取信息。导师需要将这些信息整合、处理,发现问题,将矛盾化解在萌芽阶段。例如,小满同学的家长反映,最近孩子总说饿,吃不饱,要求家长买零食,询问是否是食堂饭菜有问题。导师马老师立即查询其饭卡刷卡消费记录,却发现都达到上限。通过与小满谈心,马老师才知道,原来有几名学生“借”用了小满同学的饭卡。于是马老师立即约谈这几名学生,督促他们归还小满同学的饭费,并对他们进行了批评教育,及时排除隐患。
四、关注消极小团体,分而治之
青少年思想认识不够成熟,分辨是非能力有待提高,容易沉溺于网络游戏或受到部分影视作品中“畸形英雄观”的影响,从而形成一些消极的小团体。这些小团体中的成员有的喜欢宣传和展示暴力,有的试图通过吸烟、饮酒展示自己的“成熟魅力”,还有的为了游戏中的装备向比自己弱小的同学索要钱物……
对于这些小团体中的成员,育人导师首先分析其是核心人物还是一般人物。消极小团体的核心人物有可能成为欺凌者,而一般人物则可能成为欺凌事件的协助者。对此,导师采取分而治之的方法。对一般人物,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明之以法,分析利弊得失,促使其脱离消极小团体,继而瓦解小团体。对核心人物,需要高度关注,制定详细的导育方案,有针对性地施教。比如,通过鼓励其参与擅长的体育活动,获得成就感,分散其注意力,加强引导转化,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两年以来,全体育人导师勤于探索、勇于实践、注重反思、积极改变,有效地推动了平安校园的建设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