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课堂语言“三境界”
2020-12-30李广艳
○李广艳
教师课堂语言有“三境界”。第一境界是“寻路”:教师引导学生了解教学目标,识别学习中的重难点;第二境界是“铺路”:学生利用知识储备,教师补给相应内容,让学生整合运用到新情境之中;第三境界是“搭桥”:给学生提供有益的反馈,助学生有效地巩固学习成果,努力保持学生对知识的好奇心、注意力。怎样达成“三境界”?下面就以教学实例来阐明。
1.第一境界——准确、得体、丰富。一位名师在一年级诗词教学《春晓》一课中提出问题:“‘处处闻啼鸟’的‘处处’你怎么理解?”学生回答“哪都有,任何地方”。教师引导:“咱们把诗的意思画出来,我们画在哪?”教师投影呈现天空、屋子……教师演示引导:“各个地方都画满小鸟。那生活中是这样的吗?”学生反馈:“不是,因为生活中不是哪都有鸟叫。”教师评价引导:“那我们画两只,就能体现出处处闻啼鸟,你怎么画?”学生反馈:“树上一只、地上一只……”本教学片段中“处处”一词《新华字典》的意思是“各个地方,各个方面”,诗中的意思很明白是虚指,但让一年级学生深入浅出地明白此词的意思,就需要教师巧妙地寻路、引路了。从师生的对话中,我们学到了教师的引导,把“处处”的内涵讲得丰富、得体,很好地达成了教学目标。
2.第二境界——机智、巧妙、内涵。教师课堂上评价学生应平等地站在学生位置,揣摩心理,放飞思维。一位一年级教师在讲课时问学生:“花为什么会开?”孩子的答案是:“睡醒了,想看太阳。”“她一伸懒腰,就把花骨朵顶开了!”“她想和小朋友比比,看谁穿得更漂亮。”我们再看看教师在每个孩子回答后的精彩评价与引导:“它起得早,所以看见得最早”“开花需用力才漂亮”……而当小朋友问老师:“老师,您说呢?”老师想了想说:“花特别懂事。她知道小朋友们都喜欢她,就仰起她的小脸,笑了。”此位教师顺承每个学生的思维生成了教师评价,达成了为学生铺路的效果,教师评价语还渗透了小朋友要早起、做事情要努力、爱干净才能让人喜欢等德育情感。
3.第三境界——即兴、创新、生成。教师经典语言一般都是在课堂即兴生成的,给学生思维搭桥,让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生成新的知识点,并能保持对学习的热情。一位数学老师在讲《对称图形》时有个学生站起来说:“我认为茶杯是对称图形,我有办法证明。”教师疑惑,站起来让学生折叠证明。学生把柄藏起来折叠后果真完全重合。教师兴奋地说:“你很会思考,其他同学都没有想到柄藏起后也是对称图形,老师要送掌声给你。”此位同学很得意,自信心大增。教师接下来又说:“生活中茶杯的柄能藏起来吗?同学都说不能,那生活中茶杯就不是对称图形了。”学生欣然接受。当预设与生成没有达成一致时,这位教师不是遏制学生的想法,而是抓住机会让学生思维有了质的飞跃,最重要的是这次激励有可能改变此学生对数学的学习态度,点燃他对数学学习的热爱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