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PICC在新生儿中的应用及护理体会

2020-12-30宋绍英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0年14期
关键词:置管静脉炎输液

宋绍英

(贵州省盘州市人民医院,贵州 盘州)

0 引言

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是指“经外周静脉如股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穿刺插管,使其导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或锁骨静脉,为病人提供长期静脉输液、补充营养和化疗的一种治疗通路,因其留置时间长、能够较安全地输注刺激性药物、保护血管、减轻病人痛苦、提高其生活质量、可由护士操作等优点,目前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1],对于危重症新生儿,PICC的使用主要是为了让无法自主进食的患儿,通过置管进行静脉营养输送,或者对需要长时间进行静脉药物输注患儿的治疗[2]。本次研究,对本院2017年4月至2019年6月的42例接受了PICC治疗的患儿进行相关疗效指标的回顾性分析,探讨PICC的实际治疗效果和有效的护理措施。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所选择的42例新生儿,均为2017年4月至2019年6月在本院出生并接受外周静脉置管术(PICC)治疗的患儿,其中35例为早产儿,7例为出生体重极低患儿;患儿胎龄平均(36.85±1.15) 周;平均日龄(7.85±1.50)d;外周静脉置管位置包括贵要静脉11例,正中静脉8例,头静脉15例,颞静脉5例,腋静脉3例;PICC平均留置时间(16.25±2.50)d;男性患儿22例,女性患儿20例。

1.2 方法

1.2.1外周静脉置管的实施

严格按照规范和流程进行操作,确保操作环境及操作过程的无菌化;患儿仰卧于保温辐射台,并准确测量定位,依预定穿刺方式进行穿刺[3];穿刺成功后用3M敷贴固定导管,拍摄X线片,确认导管位置[4];做好相关详细记录。

1.2.2 护理措施

1.2.2.1 置管前的护理措施

(1)针对PICC患儿病情危重情况,应在术前对患儿的各项生理功能指标做好检测和评估,选择恰当的置管静脉,并准备好可能使用到的各类抢救用品;(2)积极与患儿家属沟通,进行PICC置管的相关宣教,让患儿家属对相关知识有一定的了解,配合对患儿的治疗;(3)在置管前禁止给患儿喂奶,防止穿刺过程中患儿呛奶窒息,同时对患儿穿刺部位用温水擦洗,提高血液流动性[5]。

1.2.2.2 置管过程中的护理措施

(1)确保置管操作无菌化,对需要穿刺的部位要进行反复消毒;(2)新生儿静脉细,就优先选择下肢大静脉和贵要静脉进行穿刺置管,进行穿刺时,可用38℃生理盐水先行推送,减少送管困难[6];(3)在穿刺成功后,可对穿刺点给予局部热敷,以预防患儿因长时间的输液而出现静脉痉挛、静脉炎[7];(4)为预防患儿因穿刺时的疼痛而出应激性不良反应,在穿刺时要与患儿家属密切配合,通过抚触等方法,提高患儿的安全感,减轻疼痛。

1.2.2.3 置管后的护理措施

(1)做好静脉输液期间的患儿监测,对患儿的各项生命体征进行随时观察和记录,如发现患儿出现穿刺占红、热、肿、渗血、疼痛等情况,应及时予以相应处理,如患儿导管脱落,要及时将脱出的导管给予固定,但切忌将脱出总分重新置入,避免发生感染[8];(2)注意观察敷料的情况,如敷料出现污染、不粘等情况要及时更换;(3)严格按照操作流程和规范使用肝素液封管、更换输液管道和肝素帽,并在输液后冲管;(4)在拔管时,应对患儿穿刺点及周围皮肤进行严格的消毒,导管拔出后对针眼予以止血处理并粘贴密闭敷料。

1.3 统计指标及评价标准

1.3.1 一次穿刺成功率

统计记录一次穿刺成功的患儿例数,并计算成功率,数据以(n,%)表示。

1.3.2 并发症发生率

PICC置管并发症包括静脉炎、堵管、感染三项指标,分别统计记录三种并发症发生的患儿例数,并计算并发症的总发生率。数据以(n,%)表示。

1.3.3 护理满意度

施行PICC治疗后,对患儿家属进行护理满意度的问卷调查,汇总记录护理满意度;数据以(n,%)表示。

2 结果

2.1 一次穿刺成功率

本次研究所选的42例患儿中,一次穿刺成功的有40例,一次穿刺成功率为95.24%;另外2例患儿在改变穿刺部位后,进行二次穿刺后成功。所有参与本次研究的患儿,置管均获得成功。

2.2 临床并发症发生情况

参与本次研究的42例患儿,发生1例导管堵塞,护理人员在暂停输液后予以生理盐水冲管处理,重新输液成功;1例导管脱落患儿,护理人员及时发现并给予导管固定。无静脉炎、感染等其他并发症的发生,本次研究患儿并发症发生率为4.76%。

2.3 护理满意度

本次研究对42例患儿家属进行了护理满意度的问卷调查,问卷回收率100%,所有患儿家属均给予护理工作极高的评价,护理满意度100%。

3 讨论

外周静脉中心置管,通过将导管置入心脏附近的大静脉血管,最大幅度地减少了药物对外周静脉的刺激和损伤,且临床损伤难度小、成功率高,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对危重症患者的营养支持和长时间的静脉输注药物治疗。在对新生重症患儿的治疗过程中,PICC有着显著的临床应用价值,该治疗方式结合有效的临床护理干预措施,可为患儿提供安全、舒适的长期给药途径,减少因患儿配合度差而出现反复穿刺,减轻了患儿的痛苦及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本次研究,通过对本院42例重症新生儿实施静脉中心置管的治疗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表明,相比常规的输液治疗,PICC治疗后患儿的治疗效果提升明显。

综上,对重症新生儿给予外周中心静脉置管治疗,能够减少反复穿刺对患儿造成的痛苦,而且使穿刺感染、静脉炎等临床并发症发生率降低,临床疗效肯定,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置管静脉炎输液
清热凉血散结方外用治疗化疗性静脉炎疗效观察
微量泵结合PICC减轻5-Fu导致静脉炎的观察及护理效果分析
分析个性化护理对老年科患者PICC置管后并发症的作用效果
急性胰腺假性囊肿的外科治疗
输液时短细管中为什么没有药液流出
PICC标准护理对置管患者自护能力和质量的效果分析
颈枕输液袋
注射用曲札芪苷与常用输液配伍稳定性研究
不同深静脉临时置管在血液透析患者中的应用
消化内科静脉炎的护理干预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