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治疗方法探析

2020-12-30姜朝辉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0年14期
关键词:胃底括约肌食管

姜朝辉

(敦化市献血中心,吉林 延边)

0 引言

胃食管反流病 (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 GERD)近年来在我国的发病率逐年升高,且发病率随着患者年龄的增加而升高、复发率较高,给患者的日常生活带来严重影响,如该病不能得到有效治疗缓解症状,可能会导致患者食管部位黏膜损伤,甚至会发生上消化道出血、食管组织增生而致食管管壁狭窄等严重并发症[1]。因此,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临床表现,选择恰当的治疗方法,对提高疗效、改善预后至关重要。

1 胃食管反流病病因概述

中外相关文献及临床研究表明,胃食管反流病在不同地区的发病率有着较大的差异,相关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欧美人群的GERD发病率约为9.8%-18%;印度南部人群的发病率约为22%;其他亚洲国家的发病率约为5.2%-8.5%;而国内相关研究调查显示,我国胃食管反流病的发病率约为3.1%(1.7%-5.1%)。GERD临床无特异症状表现,其致病因素较多,吸烟、肥胖是较为公认的胃反流食管病的危险因素,其他如年龄、生活习惯、遗传因素、药物使用、社会因素等,都与胃反流病的发生相关[2]。

1.1 吸烟对GERD的影响

已有研究显示,吸烟人群的GERD发生风险远高于未吸烟者,对有吸烟习惯人群,及时戒烟可明显改善胃反流症状;体质量指数高于正常值的患者,戒烟对胃反流症状的改善效果不明显,但对于体质量指数正常的患者,戒烟则对患者的胃反流症状改善明显。

1.2 肥胖对GERD的影响

体重超常的肥胖者,因食量大且食物中高脂、高热食物多,容易破坏食管与胃接全处结构,致使出现食管裂孔,且使食管下括约肌松弛,从而造成胃食管连接处形态、压力改变,令胃内容物反流至食管,发生胃反流病。有研究对胃反流致病的单因素分析表明,体质量指标(body mass index,BMI)超过27.55kg/m2,患者发生胃反流病的风险明显增高,约较BMI指标正常的人群高出1.2-3倍[3]。

1.3 影响胃反流病的其他因素

除吸烟与肥胖因素外,患者年龄、性别、遗传、幽门螺旋杆菌及生活方式和习惯也是造成胃反流病的危险因素。年龄和性别对胃反流病的影响一般认为可能与工作压力有关,有调查研究显示40-60岁中年人发病率显著高于其他年龄组,而女性患非糜烂性食管炎(NERD)的发生率高于男性;家族有消化道疾病病史的患者,GERD的发病率更高;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与GERD相关性,目前仍存在争论,可能是由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对胃酸的影响而间接影响了GERD的发生;生活方式、习惯的影响包括久坐、高脂高油饮食、喜食辛辣、浓茶等,均可间接影响GERD的发生[4]。

2 临床对胃反流病的治疗

对胃反流病患者临床治疗,要结合患者临床表现与症状选择治疗方式。临床以药物治疗方式为主,而生活习惯的改变也是必不可少的措施,对药物治疗效果不明显或者反复发作的患者可选择外科手术治疗方式,同时还应关注食管狭窄、食管溃疡、食管缩短等并发症的发生[5]。

2.1 一般治疗方式

不良生活方式与不良饮食习惯的改变,应作为GERD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法。对有可能降低食管下括约肌压力、使其长时间暴露于酸性环境的饮食习惯(如吸烟、碳酸饮料、酒精、高脂高糖食物),应首先着力改变,戒烟限酒,科学饮食[6]。

2.2 对GERD的药物治疗

临床治疗胃反流病的药物主要包括H2受体阻滞剂、质子泵抑制剂、促动力药、黏膜保护剂等药物:H2受体阻滞剂是临床治疗使用较为广泛的一类药物,如西咪替丁、雷尼替丁、法莫替丁及尼扎替丁等,该类药物可减少胃酸分泌,减轻反流液对食管黏膜的损伤,从而令患者临床症状得到缓解、促进损伤的食管黏膜修复[7];质子泵抑制剂可抑制胃酸的基础分泌和刺激分泌,其抑酸效果较H2受体阻滞剂更加持久,临床应用的药物有奥美拉唑、兰索拉唑和冸托拉唑等;当H2受体阻滞剂与质子泵抑制剂治疗无效时,可使用促动力药,改善患者胃动力障碍,如灭吐灵、多潘立酮、西沙必利、左舒必利、红霉素等[8];铝碳酸镁作为一种黏膜保护剂,可结合反流的胆酸,对黏膜直到保护作用;结合患者临床症状与病情,可联合使用促动力药与抑酸剂治疗,加快症状的缓解有利于食管炎愈合[9]。

2.3 胃反流的手术治疗方法

对使用药物治疗或者需要终身服药的患者、或者对扩张耐受度差、或者需要反复扩张治疗的患者,均可考虑选择外科手术的治疗方式。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胃反流病的手术治疗方式多样,且其安全性、疗效均有极大的提高,腹腔镜下抗反流手术是抗反流手术的首选方法,相比传统手术术式,腹腔镜手术创口更小、手术出血量少,有利于患者的术后康复。腹腔镜下抗反流手术包括胃底折叠术、Collis胃成形术与Hill胃固定术、磁环植入括约肌强化术、胃旁路术、食管下括约肌电刺激法、食管裂孔疝修补术等[10]。

腹腔镜下胃底折叠术是临床治疗GERD最主要和常用的手术方式,是通过手术将患者胃底前后壁折叠,对食管形成包裹,以达到抗反流的效果,根据包绕的角度和折叠部位不同,该术式有Nissen胃底折叠术、Rossetti胃前壁折叠术、Toupet胃底折叠术、Dor胃底折叠术等[11];对GERD患者中有食管短缩、膈肌广泛调动或单侧迷走神经切除治疗无效的患者,可通过Collis胃成形术与Hill胃固定术切开患者胃底近食管处、控制其腹内食管长度,恢复His角,再进行胃底折叠术治疗;腹腔镜食管裂孔疝修补术,则可完整切除疝囊、游离贲门和胃底组织,缝合食管正文膈肌角,缩小食管裂孔;胃旁路手术,是通过关闭部分胃功能、改变食物通过消化道途径,从而降低机体吸收、减轻体重的目的;磁环植入括约肌强化术,是通过植入磁珠的方式,强化患者食管下段括约肌;食管下括约肌电刺激法,是通过植入电极和脉冲发生器的方式,改善GERD患者的食管酸暴露和临床症状[12]。

3 小结

作为一种慢性疾病,胃反流病的临床症状会反复发作,且治愈所需时间较长,给患者的日常生活带来严重的不良影响。在对症选择恰当的治疗方式外,良好的饮食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也是保证治疗效果及预防GERD发生的必要手段。

猜你喜欢

胃底括约肌食管
肝硬化,食道胃底静脉曲张套扎术的护理体会
多种评分系统在肝硬化合并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预后评估中的价值
改良三明治法与序贯联合套扎分别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效果
高频超声评估女性肛门括约肌完整性的临床研究
食管异物不可掉以轻心
内镜下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术的围术期处理
内镜下聚桂醇联合组织胶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
为什么要养成定时排便的好习惯?
为什么女性比男性更容易发生便秘?
排便的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