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需要养育孩子的人性

2020-12-30李楠

河北教育(德育版) 2020年1期
关键词:犯罪心理人性青少年

○李楠

《幽微的人性》是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李玫瑾教授的作品。李玫瑾教授是中国著名的犯罪心理学家、被称为犯罪心理画像第一人。这部作品是她做客凤凰卫视的“锵锵三人行”访谈节目内容的结集,作品涉及犯罪心理、教育及医疗等民众关注的内容。

李玫瑾教授从事犯罪心理和青少年心理问题研究30多年,发现很多社会问题是人性的问题,人性的问题很多是家庭教育的问题。从2004年某大学的马某某案、2006年陕西某道观的邱某某案,到2011年陕西某高校的药某某案、2013年上海某大学林某某案,那些犯罪人格心理的形成与后天社会化缺陷问题直接相关。因犯罪人心理缺陷导致的悲惨事件与犯罪者小时候情感教育和生命教育的缺失有极大关系。

人的成长在12岁之前,尤其是6岁之前,不仅需要物质的养,更需要精神的育,尤其是需要父母亲自养育。婴儿的喂养,不单是给他一个奶瓶喝奶,而是在他喝奶的同时还有情感交流。对孩子的安抚与交流,会让孩子产生一种安全感,同时促进孩子的认知、语言等能力的发育,进而模仿父母言行,逐渐懂得分辨是非并树立观念,与小朋友玩耍等社会性行为开始进展。这之间任何一个环节的缺失,都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发育。对孩子的成长来说,越是早年的观念,越会化作孩子骨子里的东西。

孩子的健康成长需要一个爸爸妈妈陪在身边、有爱的家,这个家消失或残破,等于环境被破坏、污染。农村中有大量的留守儿童,他们缺少爱,缺少关怀。有些孩子辍学离家出走,进入城市,无生存之技,被欺负、被蔑视、被冷漠,进而学会以同样的方式对待他人、对待社会,最终走上犯罪的道路。从小没有被善待的人,往往不会善待他人。这些人由于错失了人生教育的关键期,致使其社会化缺陷终身难以弥补,也给社会带来巨大的问题。

生而不养是一种罪过。我们目前的教育在实践中更倾向于选拔教育,而在基本素养教育方面下的功夫还不够。“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著名的钱学森之问发人深思。有些处在专业金字塔顶端的人,却没有找到自己的使命所在,没有找到自己愿意终生探索的天空。何其悲哀。

我们的社会经济发展迅速,但在文化发展以及法律制度的建设上,还没有跟上经济发展的步伐。比如,对于《未成年人保护法》的落实,并没有完全到位,尤其是在偏远落后的山区。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而情感发育不完整的青少年,是“有毒的土豆”,对社会的发展来说,是一种不安全的隐患。这是我们国家的有关部门需要潜心研究、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

“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是人们常看到或听到的一句话。实际上,父母的见识就是孩子的起跑线。从教育的角度来看,一个家庭比贫困更可怕的是父母没有见识,孩子缺少爱和规矩。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善者因之”,最好的教育是让孩子自己发挥特长和潜力,生而为人,不失人性。

猜你喜欢

犯罪心理人性青少年
犯罪心理测试结论的证据属性研究
青少年发明家
“狗通人性”等十一则
逼近人性
人性的偏见地图
犯罪心理痕迹应用现状与反思
婚姻的尽头,藏着人性的底色
犯罪心理画像初探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
让雷锋精神点亮青少年的成长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