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励教学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2020-12-30夏云巧
夏云巧
(乐亭县第三实验小学 河北 唐山 063600)
小学阶段由于学生的年纪较小,因而对于学习的目标并不是非常明确,在学习过程中进取意识也不是非常强,尤其是体育学科。受到考试理念的影响,从小学开始,学生和家长都只注重孩子的文化课成绩,对于体育运动并不重视,加之体育锻炼对学生的耐力和意志品质要求较高,从小被保护得非常好的小学生对于这门课程并不感兴趣,也不愿意吃这份苦。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必须要对小学生开展必要的激励和引导,这是激励教学在小学体育教学开展的初衷,也是进一步提升小学生学习参与性的一种重要方法。
1、激励的概念和意义
激励是激发人的意识和行为的一个心理学过程,是在管理学上最为常用的一种管理方式。激励就是通过外部手段,以有效唤醒个人主观进取意识的教育措施。激励教育既包括正向的行为规范化引导,又包括对其实施必要的惩戒性措施,激励极易产生群组效应,整个团队的奋斗意识都会显著增强,而身处其中的个人也会更加积极的奋斗以实现个人目标。
激励教学在小学体育中的应用意义是多方面的:首先,从学生层面来讲,激励教育的开展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励教育可以诱发学生心底的内在驱动力,使学生不畏艰难,奋勇争先。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开展激励教育,可以有效扭转学生参与意识不强的问题,提升学生的拼搏进取兴趣;其次,从教师层面来讲,激励教育的开展能够使教学组织更加融洽。传统的以教带学学习模式,虽然在一定层面上可以教会学生更多东西,但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存在很强的应付心理,动作僵硬、肢体不协调等问题非常突出,而对于一些耐力型运动,学生更是避之不及。激励教学的开展不需要教师再去反复督促,学生们自觉的就努力表现,希望可以得到更多赞许和嘉奖,体育教学真正实现了高效迅捷,而且学生的学习自信也能进一步增强;第三,从教学本身而讲,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运动意识。体育本身并不是强调对学生开展定量要求,而是鼓励学生们积极运动,健康生活。激励教学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有效开展,可以使学生的运动意识显著增强,他们不会再带着任务心态而学习,而是可以从运动中收获更多乐趣,从而指导他们树立健康的运动理念,使身心全面发展。
2、例证激励教学在小学体育教学中运用的几种方法
对小学生开展有效激励的方式和方法其实是非常多样的,结合体育教学的特征,对小学生开展激励教学可以从以下几种方法入手。
2.1、对学生开展有效的语言激励
师生交流是课堂教学开展的主要形式,除了围绕教学内容开展有效的讲解分析之外,教师更需要通过评价性语言来对学生实现有效激励。如有的学生本身体育成绩就非常好,教师在对他们开展言语评价的时候,首先要肯定他们的成绩优异,接着表扬他积极帮助同学,小组带队能力非常强。这样一些激励性语言的运用,使学生从心底更加愿意参与团队活动,团队的整体成绩也会进一步提升。针对团队中一些成绩稍弱的同学,教师也需要给予言语关照,如某某进步很大,技术方面已经非常成熟,继续加强速度训练,你将更加出色。这些言语激励比单纯的强调让学生们开展增量训练的效果更为显著,他们自觉的就会参与其中。
2.2、对学生开展有效的对比性激励
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能用统一标准要求学生,而是可以结合学生的个人情况,对体育成绩进行追踪记录,以方便对学生开展有效的对比性激励。以跳绳训练为例,在对基本技法进行讲解的基础上,教师可以逐个观察和记录学生的跳绳状况,如能够不间断连续跳绳的数量;一分钟速跳能够完成的个数等。教师可以把学生的这些成绩进行统计和连续追踪,在课堂上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的时候,不是简单表扬某个学生达标了,某个学生没有达标,而是可以以小明之前一分钟才跳25个,现在已经可以跳到45个,继续努力,争取下次突破50个。这样的具体性目标,可以对学生起到很好的激励作用。
2.3、对学生开展适当的竞争性激励
在对学生开展激励的过程中,除了面向个体之外,还需要面向团体有效展开。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团体性质的比赛,如排球赛、羽毛球赛、拔河比赛等,通过不同类型的比赛或者游戏,使学生团队内部拧成一股劲,与其他小组开展对抗和竞争,以游戏的胜负或分数的高低激发学生的拼搏意识。在对学生开展竞争性激励的过程中,教师必须要在小组编排方面做好安排,让每个小组的整体水平相当,不能使小组间的实力差距太多,这样容易打消实力较弱小组的积极性。同时除了小组内部每个人都需要足够卖力之外,教师要对他们开展战略战术方面的指导,以拔河为例力气大的同学组建小组未必会赢,相反力气不是非常大,但是大家重心都很低,而且施力方向在一条水平线,整体的实力也不容小觑。
3、激励教学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有效实践
激励教学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其中一个核心环节就是对学生内心拼搏意识的唤醒和激发,因此在开展激励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宜采用单一的模式,而是要结合教学需要,通过有效的情境创设、目标引导、效果追踪、个性化评价,使激励教学真正可以获得学生的认可。
3.1、通过有效的情境创设凸显激励教学的效果
在体育教学的过程,教师不宜单纯的对学生开展直接激励,这样会因为过于刻意,而使学生对教师的激励性语言失去兴趣,同时过于直接且频繁的激励也难以在学生心底留下深刻印象。因此激励教学的开展可以与情境教学相结合,入情入境,增强激励教学的可信度,同时更能起到显著的激励效果。
以羽毛球教学为例,教师可以按照先交学生颠球,训练手部腕力和接球准确度,这个时候由各自自主控制球,教师先不要着急激励学生,而是不断给学生提升要求,颠球高度控制、方向控制都要求学生们稳一些。当学生们颠球逐步熟练之后,教师可以安排学生五人一组,轮换互打接球,这个时候学生的实力会有一些悬殊,教师则可以有针对性的对学生开展激励,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激励方法。实力较强的个人采用言语激励,实力较弱的个人采取对比性激励,不同小组之间展开竞争性激励,使整个训练的气氛更加高涨。
3.2、结合学生的训练情况为其设定不同的训练目标
对学生开展激励的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训练情况,为其设定不同的训练目标,目标越贴近学生的心理预期,学生的潜力越能得到很好的挖掘。激励开展的过程中教师必须首先要认真分析学生的整体水平,例如有的学生虽然在速度和灵敏度有所欠缺,但是在耐力和柔韧性方面有很大的可提升空间,因此,教师在为学生设定训练目标,开展激励的过程中必须做到适度。
除了分组训练外,在体育课堂上还可以引入分层教学。以跳绳教学为例,教师可以把学生分成不同的层次,为每个层次的学生分别设立训练目标。教师可以提前将目标为大家展现出来,给他们奔头,当学生们达到训练目标之后,心理上会更加喜悦。对训练目标的制定不要太过于模糊化,而是要直观简洁,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的思维模式较为单一,明确训练目标且接近心理预期之后,他们就会全心投入训练过程之中。
3.3、激励教学要覆盖全部学生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兼顾
小学阶段学生的争强好胜心理比较强,这也是激励教学开展的一个重要前提,因此在对学生开展激励教学的过程中,要做到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相结合,面向全部学生开展均等的激励策略。如在教学之初,教师就可以为学生制订明确的奖励规则:学生当堂课表现很好,可以给予小印章奖励,训练过程中消极懈怠则需要扣除相应小印章;当学生的小印章达到十个,可以去老师那里换取一张小奖状;再累积十个又可以换取一张小奖状。攒够两张小奖状,学生可以自行决定是要奖状,还是跟老师换取一件小礼物做奖品。
这种比较清晰的奖励规则对于小学生而言是激励更是约束,这样无论哪节课学生们都想好好表现,在训练的过程中学生更加愿意积极参与,整体的教学训练质量可以显著提升。对小学生不宜开展过度的物质奖励,主要还是以精神奖励为主比较好,物质奖励过多会使他们训练的心理较为浮躁,而且偏向于物质化,对学生开展印章、言语等精神性奖励,则可以使学生的愉悦心理维持很长一段时间。
3.4、激励教学彰显个性化促进学生全方面发展
激励教学的开展包含赏识,更融入了教师对学生发展的诸多期待。小学阶段学生的可塑性非常强,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要对学生采取一刀切,要尊重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个性化特征,通过有效的激励教学促进学生的全方位发展。例如,有的学生不喜欢由教师来为他们制定游戏规则,每次自己心里都有一套小九九,针对这类学生教师不要强迫他接受教师的思路,而是可以先让他说出自己的想法,教师再对其开展拓展完善。
比如,在教学中有个男生体育成绩其实本身很好,但是训练意识非常差,每次都喜欢跟大家唱反调,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专门找他谈心,试着了解他心底的想法,既要引导学生参与团体体育训练,又要对学生开展必要的心理干预,使其可以更好的融入群体,激励教学不仅面向学生的体能发展,更需要兼顾他们的社交、协作等多个方面,以激励为手段,促进小学生身心的健康均衡发展。
4、结语
小学阶段学生的个性天真烂漫,其中不乏有些学生进取心理不强,还有的学生过于活泼调皮,在教学中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揣摩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对其开展有效的语言激励、对比性激励、竞争性激励。同时激励教学的过程中,不宜采用单一方法,而是要结合不同情境采取不同措施,为学生制定不同的训练目标,促进学生不断向前发展,兼顾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使激励效果不断强化,以正确的奖励,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