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风向标
2020-12-30
国内部分
中俄卫星导航重大战略合作项目委员会第七次会议成功举行
10月16日,中俄卫星导航重大战略合作项目委员会(简称项委会)第七次会议在北京和莫斯科两地以视频形式成功召开。中国卫星导航系统委员会王兆耀主席与俄罗斯国家航天集团公司罗戈津总经理共同主持会议,本次会议由中方主办。本次会议是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形势严峻的情况下,北斗全球系统建成开通、迈入服务全球新时代背景下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听取了四个工作组工作进展汇报,审议通过了《中俄星基增强系统测试认证技术联合研究报告》等成果文件,协调了中俄联合建站、时间互操作协议签署等合作项目,探讨了将项委会调整为“中俄总理定期会晤委员会卫星导航合作分委会”等有关事宜,审议了2021年工作计划。会议同意启动《2021至2025年中俄卫星导航合作路线图》联合拟制工作,为未来五年中俄卫星导航合作提供规划指导。会议取得的系列成果将纳入今年11月召开的中俄总理定期会晤委员会第24次会议和中俄总理第25次定期会晤成果文件,对于全面推进北斗系统与格洛纳斯系统融合发展,进一步深化两国战略互信和战略协作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全面转入空间站建造准备阶段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主任郝淳19日在第六届中国(国际)商业航天高峰论坛上透露,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已经全面转入空间站建造的任务准备阶段,空间站的建成将为商业航天提供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商业化运作可以为空间站运营提供有益的补充,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将紧紧围绕加强协同创新、资源共享、投资融资、成果推广等环节寻找切入点,为推动形成载人航天商业化融合发展格局积累经验、奠定基础。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将按照积极开放、公平公正的原则,在空间站物资补给、应用载荷研制、微小卫星释放、在轨维护、太空游客商业旅行等领域加强布局规划,逐步建立符合各方利益的参与方式,发挥好中国空间站的综合效益,既提升应用水平、增强科学产出,又在商业化发展、国际合作以及科普教育等诸多综合性领域有所突破,为带动产业技术发展、提升核心竞争力打牢基础,真正把空间站打造成一个形式灵活、精彩纷呈的太空实验大舞台。
按规划,我国将于2022年前后完成中国空间站在轨建造计划,未来两年将进行11次发射任务,先后发射天和核心舱、问天实验舱和梦天实验舱,以及4艘神舟载人飞船和4艘天舟货运飞船。据悉,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三批预备航天员选拔工作日前已结束,共有18名预备航天员(含1名女性)入选。
第四大运营商广电网络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揭牌
10月12日,中国广电网络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国广电”)在北京举行揭牌成立仪式,中国第四大运营商正式宣告成立。仪式现场中国广电还与国家电网、阿里巴巴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在中国广电的前五大股东中,中国广播电视网络有限公司控股约51%;国家电网旗下全资子公司国网信息通信产业集团、阿里巴巴创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分别持股9.8813%;广东广电网络发展有限公司持股6.1523%;北京北广传媒投资发展中心有限公司持股3.8469%。另外,多家广电类上市公司也有参股中国广电,有11家A股公司宣布以相应方式参与组建中国广电。
后续中国广电将发行192号段的手机号码。据了解,通过与中国移动签约实现基站共建共享,中国广电的运营商业务将实现较高的起点。今后,中国广电的手机用户除了可以使用广电自建的5G基站,还将可以共享使用移动的基站。据透露,后续中国广电除了5G业务外,预计也有望推出4G业务。
为了加速自己的5G网络建设步伐,今年中国广电已经与中国移动签署协议,将开展5G共建共享以及内容和平台合作,共同打造“网络+内容”生态。在5G合作方面,双方将保持各自品牌和运营独立,但共同探索产品、运营的模式创新,开展内容、平台、渠道、客户服务的深入合作。
此外,中国广电还联合华为在北京成功开通了全国首个基于700M的 2×30M频谱带宽的5G基站,可实现超300Mbps的5G网络下行速度。
科技部将改革院士制度,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试点“包干制”
2020年10月21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科学技术部部长王志刚透露,在推动科技体制改革上,将进一步出台破除“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的硬措施,并开展减轻科研人员负担行动。同时,将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试点“包干制”,赋予科技领军人才更大的人财物自主权和经费使用权。此外,将改革院士制度,推动院士称号回归学术性、荣誉性导向。
对于科研人员的管理制度完善,王志刚提出,将坚持激励与约束并重,为科研人员营造良好的创新生态。王志刚强调,要改革完善院士制度,推动院士称号回归学术性、荣誉性导向。同时,积极推动科技界学风作风转变,加强科研诚信建设,完善联合惩戒机制,严肃查处了肿瘤生物学集中撤稿、基因编辑婴儿等一批典型案件,并及时向社会公开,对科研不端行为“零容忍”。
针对科技资源分散、重复、低效等问题,王志刚提出,要深入推进中央财政科技计划管理改革,提升科技资源配置效率。要整合分散在各部门的近百项科技计划,建成公开统一的国家科技管理平台,将项目管理交由专业机构负责。同时,我国也将改革科研项目和经费管理,简化预算编制,提高间接费用比例。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将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试点“包干制”,赋予科技领军人才更大的人财物自主权和经费使用权,让科研经费更好为“人的创造性”服务。
工信部首次回应5G投资争议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于10月23日上午举行新闻发布会。针对媒体关于“5G投资过度超前以及成本过高等问题”的提问,工业和信息化部新闻发言人、信息通信发展司司长闻库表示:“工业和信息化部作为电信行业的主管部门,近来一直关注这件事情。现在来看,5G十分重要,不仅仅是中国,全世界对于5G的发展都保持积极地态度。”接下来,闻库从四个方面对该问题做了解答。
一是适度超前建设是公共基础设施的普遍特点。移动网络从2G、3G到4G;固定网络从铜线到光纤,整个通信网络一直都是按照适度超前的原则来部署,保持适度超前建设,符合行业发展的特点。也只有这样才能及时满足用户需求,提升网络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二是政府的支持为5G建设创造了良好的环境。特别是各地政府对5G发展高度重视,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各地政府从专项规划、资源开放、站址协调、基站用电等方面都为5G建设给予了大力支持,支持力度前所未有,充分释放了政策的红利,降低了网络的建设难度和企业的经营压力,大大激发了运营商的建设热情,三大运营商提前完成了今年50万个基站的建设目标。
三是共建共享为5G建网降低成本。任何一个网络,随着规模化的部署,网络成本都会越来越低。网络建设初期,基站等设备要在不断迭代升级中完善一些功能和性能,产业也需要在发展中不断壮大和成熟,随着产业进一步的成熟和网络规模化部署,设备的成本也会逐步降低,这符合产业的发展规律。
四是广阔的5G应用前景将保障投资建设的可持续性。5G不是简单的“4G+1G”,5G是由传统的面向个人拓展到面向各个行业,可以说5G是一个非常有挑战性的“蓝海”,涉及到很多新兴领域。这些领域的探索需要经过一个循序渐进、不断完善的过程,一段时间之后才能达到规模化的应用,并形成良好的市场前景。
国际部分
美国卫星产业协会发布太空交通管理白皮书
10月5日,美国卫星产业协会(SIA)发布了多条解决太空交通管理问题的建议,旨在为商业卫星和航天器提供一个长期可持续、安全的太空环境。这些建议已列入SIA 的白皮书“太空和太空交通协调与管理(STCM)的未来”。
这份白皮书分享了SIA及其成员对创建STCM新体制的观点和建议,以支持太空的长期可持续性、持续创新力,以及美国的太空领导地位。SIA在该白皮书中预测,随着数万颗卫星被提上日程,近地轨道活跃卫星的总体情况在未来5~10年内将发生重大变化。无论所提出的大型星座最终包含多少颗卫星,现在显然需要重新考量当前的太空规章和政策框架,某些情况下还需进行修订,以便为即将到来的太空利用激增做好准备。有鉴于此,SIA的白皮书提出以下四点建议:
现在需要行动并投入资金。商业卫星机构创新迅速,驱动着美国在太空领域的领导地位。SIA敦促美国政府立即采取行动,实现新型STCM环境,以支持创新,包括利用商业和政府能力来形成美国开发的先进太空可持续发展模式。这项活动需要充足的资金来支持“3号太空政策指令(太空交通管理政策)”中预见的所有相关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