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月度盘点

2020-12-30

卫星与网络 2020年10期
关键词:北斗航天卫星

长四乙成功发射环境减灾二号A、B星

9月27日11点23分,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在我国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以一箭双星的方式,成功发射环境减灾二号A、B星。本次发射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第348次飞行。环境减灾二号A、B星是光学对地遥感卫星,用于接替已在轨运行12年的环境减灾一号A、B卫星,满足国家应急管理部、生态环境部应用需求,并兼顾国土资源、水利、农业、林业、地震等行业需求。卫星由航天科技集团五院航天东方红卫星有限公司研制,卫星入轨后,将与高分一号、高分六号协同组网运行,这也是环境减灾卫星首次开展卫星项目间的融合协同,将提高卫星利用率,整体提升我国对地遥感观测效率。

高分十三号卫星成功发射,长三乙火箭更新10多项首飞首用技术

10月12日0时57分,在我国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高分十三号卫星。本次任务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第349次发射。高分十三号卫星由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研制,是一颗高轨光学遥感卫星,主要用于国土普查、农作物估产、环境治理、气象预警预报和综合防灾减灾等领域,可为国民经济建设提供信息服务。

执行本次发射任务的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由航天科技集团一院研制。此次任务,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进行了近年来最多的一次技术状态变化,更新了16项首飞首用技术,主要涉及卫星整流罩、箭上增压输送系统、三级火箭点火器、激光惯组数据等方面。

高分多模卫星首批影像成果发布

9月29日,国家航天局发布了高分辨率多模综合成像卫星(以下简称“高分多模卫星”)首批20余幅亚米级遥感影像产品,包括北京、内蒙古东四联盟、兰州、嘉峪关、葛洲坝等区域地标图像。首批影像成果图综合考虑地域分布、地物类型和主要用户部门测试需求等因素,纹理清晰、层次分明、信息丰富,立体感强,展示了卫星的高效智能敏捷成像模式,体现了观测的高几何分辨率、高辐射特性。

亚太6D卫星成功定点

10月6日16时19分,亚太6D卫星经过18天漂星后成功定点于东经134度。亚太6D卫星在轨测试工作在航天科技集团所属长城公司抓总部署和各协作单位通力合作下,采用深圳站/香港站双站远程模式开展,测试团队高质高效地完成了卫星有效载荷、电推进和测控分系统在轨测试。按照项目后续计划,亚太6D卫星将进行在轨验收。

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首次用于高铁轨道精测

在京沈高铁朝阳枢纽至顺义段施工现场,工程技术人员用一台北斗惯性组合导航铁路轨道几何状态测量仪(俗称北斗惯导小车),对上述路段双线合计49.6公里的有砟轨道进行了多回合精测任务。北斗惯导小车可实现铁路轨道平顺性指标毫米级、里程厘米级测量精度。同时,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可见卫星数量更多,在复杂场景下的系统抗干扰性能和可靠性更具优势。

北斗定位2.0版可实现车道级定位

在10月14日召开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高峰论坛上,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了北斗高精度定位服务平台。平台基于北斗2号、北斗3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能够实现秒级定位,定位精度提高到1.2米,这也意味着高精度车道级定位服务得以实现,普通人通过手机就可以免费使用。

2020年国际宇航大会中国分会场成功举办

10月12日,北京时间20:00~24:00(巴黎时间14:00~18:00),2020年国际宇航大会(IAC)举办了开幕式等活动。中国宇航学会组织了2020年国际宇航大会中国分会场。活动中颁发了2020年“IAF世界航天奖”,获奖者为嫦娥四号团队优秀代表吴伟仁、于登云、孙泽洲。嫦娥团队代表在获奖感言中表示:该奖项是对中国航天的高度认可,中国航天人将继续与国际同行一道,为世界航天发展作贡献。国际宇航大会(IAC)是由国际宇航联合会(IAF)举办的年度航天盛会,迄今已举办了70届,因规模大、层次高、影响广,享有“航天界的奥林匹克”的美誉。受疫情影响,今年IAC以网络直播方式召开,举办全体大会、亮点报告、专题论坛等学术活动,同时还举办线上展览,在线将世界航天人连在一起。

航天科技集团将以开放、包容、共享的精神发展商业航天

10月19日,第六届中国(国际)商业航天高峰论坛在武汉举行。论坛开幕式上,航天科技集团党组成员、副总经理杨保华在致辞中指出,作为商业航天的先行者,航天科技集团在整星出口、卫星运营、地面设备制造与服务等业务领域均保持着较高的增长,并通过捷龙系列运载火箭、“高景一号”、宁夏一号遥感卫星等商业项目,在商业航天领域进一步拓展业务范围。

中国卫通携众多展项亮相中国国际信息通信展览会

10月14日,2020年中国国际信息通信展览会在北京启幕。展会上,中国卫通展示了丰富优质的卫星资源和全球站网布局,“1+3+N”卫星业务支撑和应用平台,“陆海空”全方位天地一体化综合信息服务,机载、船载、应急、普遍服务、基站回传等多种卫星应用场景及解决方案,推动卫星+物联网/互联网/5G的深度融合。

天问一号自拍照首次曝光

国庆佳节,国家航天局发布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的飞行图像。这是进入地火飞行阶段天问一号实物首次照片首次曝光。发布的图片清晰可见探测器上的五星红旗。这么清晰的照片是八院火星环绕器工程测量分系统团队专门设计了一套由多个“质量小、个头小、能耗小”的wifi相机盒(立方星)组成的监测系统。这个wifi相机盒配备有两档分辨率的彩色相机,wifi可在400米范围内回传相片,需要拍摄时相机盒会从天文一号上分离,在翻滚远离过程中抓拍天问一号全貌。

一句话新闻

2020年,这些前沿技术最受关注

2020年科技界关注了哪些热点?10月22日由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和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联手编撰的《全球前沿技术发展趋势报告》带来了答案。该报包括重点技术发展趋势深度解析和TOP1000技术热点趋势追踪两个部分。

重点技术发展趋势深度解析

①脑机接口技术爆发期已然到来

各国政府高度重视、提前布局。中国2018年提出“科技创新2030-脑科学与类脑研究”。

②软体机器人技术创新成果接连涌现

传统气动/线缆驱动、超弹性硅胶材料+3D打印技术、智能材料+外界物理场驱动三大技术方向同步发展。国际合作网络已经形成,全球研发成为新趋势。

③神经形态芯片技术创新逐步向中美韩德印等头部国家集中

神经形态芯片技术已经从早期概念发展到成熟产品,科研院所和巨头企业合力推动创新。

④基因编辑在争议中前行

基因编辑技术在争议中前进,入选多家顶级智库年度榜单,技术影响力辐射广,技术创新高度活跃。

⑤类石墨烯二维材料基础研究中科院成果丰硕

报告认为,多类型多结构二维材料为半导体材料创新带来更多可能。

TOP1000技术热点趋势追踪

该追踪基于168个信息源的299386篇资料,综合分析后形成了10点主要结论。

①新冠疫情对科技热点结构形成意外冲击

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迅速成为全球科技界的关注焦点,在整个榜单占据了15.6%,在各领域中仅次于生物医药领域位居第二。

②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命中时代科技发展热潮

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合计占比达到66.8%,代表了未来一段时期的科技浪潮主流发展热点方向。

③肿瘤是关注度第一的重点疾病

科学家和医生们正在广阔的战线上与肿瘤开展全面的斗争。

④精神卫生不容忽视

精神性疾病已经对人类社会带来了丝毫不亚于若干重大身体疾病的影响。

⑤医疗系统的体系化升级呼声渐高

远程医疗、分级诊疗、智慧医院、IoMT(医疗物联网)、互联网+医疗等概念也成为了研究的热点,相关研究将不断推动医疗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合理分配。

⑥人工智能在军事领域的变革作用愈加显现

除了粒子群优化算法等热点算法以及ADAS(高级驾驶辅助)、智能医疗等多种民用应用形式外,还密集出现了蜂群、马赛克战、饱和式攻击等战争新模式。

⑦ 集成电路全产业链环节上榜

在近年来国际贸易展日益加剧的背景下,我国对集成电路整个产业链的各个“卡脖子”技术点均投入了巨大关注。

⑧物理领域热点技术展现基础研究的引领性

物理领域相对偏向基础研究。

⑨量子成为物理领域的“豪门”

量子通信、QRNG(量子随机数发生器)、量子产率、量子通信、QRNG(量子随机数发生器)、量子产率、量子比特数等量子科技相关热点呈现集群式涌现的态势。

⑩科技热点折射社会现实问题

科技进展并不仅仅单方面推动社会的变化,也同样会反过来受到社会问题的干预。

猜你喜欢

北斗航天卫星
北斗时钟盘
我的航天梦
航天梦,我的梦
miniSAR遥感卫星
“北斗”离我们有多远
静止卫星派
逐梦航天日
Puma" suede shoes with a focus on the Product variables
首个北斗全球“厘米级”定位系统开建
中国的北斗 世界的北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