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案例运用
2020-12-30张家口市第五中学蒙丽媛
张家口市第五中学 蒙丽媛
众所周知,案例已经快成了道德与法治课的必备品。教师也习惯于穿插使用各种类型的案例,借此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吸收。
案例的选择和裁剪需要有适用性、针对性、引导性,言简意赅,能起到触发学生思考的作用。教师不妨从以下三个角度选取案例。
贴近学生实际。七年级学生较高年级的学生,心理上更为稚嫩,还未脱去小学生的稚气。针对这一心理特征,教师应适当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和心理特征的案例。在“爱在家人间”中的“爱的碰撞”这一节,学生喜欢讲述自己生活中发生的趣事:伙伴的青春烦恼,又或是与父母之间的观念冲突,以及如何化解与父母间的误会矛盾等。学生爱听这些关于成长和生活的案例,也就能更好地理解课本中“作为两代人,我们与父母在心智、学识、经历等方面差异较大,对问题的理解、感受等方面存在差异,冲突难以避免”这一观点。
引导学生深层思考。在“活出生命的精彩”这一课,关于“平凡与伟大”这一话题,教师以雷锋、时传祥的事例讲述这些平凡人身上勇于担当、无私奉献的可贵精神,也可引导学生思考,他们可从哪些方面入手在生活和学习上做一个有担当、讲奉献的人。这也是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落脚处,即真正意义上教会学生做人,把课上所讲内化为学生的实际行动。
在讲解“敬畏生命”一课中的“生命至上”观点时,教师可使用抗疫期间医护工作者等“最美逆行者”的案例,来引导学生理解“生命至上,并不意味着只看到自己生命的重要性,也承认别人生命同样重要”这一观点。此外,教师延伸思维深度,指引学生思考:这些“最美逆行者”舍己救人、舍小家为大家的家国情怀是如何培植的——是职业使命感的触动,还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体现?通过此种推导式的延伸方法,学生能透过表象看清实质,对某些价值观念的认识更加清晰、深刻,我们的道德与法治课也才能更加生动扎实。
运用宜精不宜多。道德与法治这门课涉及面广,可以引用的案例资源丰富多样,这对于学生理解抽象观点、激发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氛围大有裨益。但在一节课中,如果教师运用多个案例验证一个观点,或是仅仅罗列多个类型相似的案例,反而会造成课程重点不突出、课堂节奏不够紧凑的情况。因此,案例的运用宜精不宜多。
此处,“精”的要义在于,案例的内容能涵盖本节课的多方面内容,又或是选择的案例为大众熟知,具有代表性。在“生命可以永恒吗”这课中,关于“生命是来之不易的,是独特的,是不可逆的,是短暂的”这一内容,如果教师能精心挑选出高度凝练上述各项特征的材料,例如网络上关于人0~80岁的面部长相变化视频,那样学生理解这句话就能轻松简单了。
选择案例,无论是要贴近学生生活,还是要引导学生深层次思考,抑或是需要精心挑选,这些都需要教师琢磨、钻研课堂内容,即视野要广、思维要新、“三观”要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