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内容 新观点 新表述
——初中历史统编教材研究

2020-12-30陈新民

教学月刊(中学版) 2020年16期
关键词:鸦片战争良渚遗址

□陈新民

(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浙江杭州 311121)

与以往教材相比,初中统编教材《中国历史》增加了许多新内容、新观点和新表述,体现了教材的科学性、思想性和时代性的特点。那么,初中历史统编教材呈现出的这些新变化,其教育、教学意义何在?其背后的史学依据是什么?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如何正确地讲授?这是初中历史统编教材在使用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的地方。下面本文就围绕这些问题作一初步探讨。

一、为什么要增加良渚等早期文明遗址的介绍?

初中统编教材《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2 课的《原始农耕生活》,除了传统教材内容“半坡遗址”和“河姆渡遗址”的介绍以外,在“知识拓展”栏目,增加了关于浙江良渚、山西陶寺等早期文明遗址的介绍,体现了历史教材对最新考古研究成果和史学新观点的关注。

长久以来,人们认为中国古代第一个成熟的国家是大禹的儿子启建立的夏朝,可是夏朝距今只有约4100 年的历史,远远晚于古代埃及、西亚等文明古国的历史,这让“中国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说法”饱受国外学者的质疑。而近些年良渚古城等遗址的发现,则很好地弥补中华文明早期历史的这一缺憾,成为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

良渚文化遗址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太湖流域,作为核心区的良渚古城遗址位于今天的杭州市余杭区瓶窑镇。良渚文化遗址的发现和不断发掘,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早在20世纪30年代,浙江西湖博物馆的施昕更先生首先发现了良渚文化遗址,并撰写《良渚——杭县第二区黑陶文化遗址初步报告》。从此,良渚和良渚黑陶声名鹊起。

第二阶段:20世纪80年代中期,考古人员分别在反山和瑶山发掘出两座贵族大墓,出土了大量高等级的玉礼器,包括玉琮、玉璧、玉钺等,此后又发掘出莫角山宫殿、祭坛等遗址。这些文物和遗址是古良渚时期出现社会分化的重要见证。

第三阶段:2007 年,考古人员发掘出良渚古城东、西、南、北四道城墙遗址。古城墙遗址的发现,将以往发现的莫角山宫殿遗址、贵族大墓、祭坛等130 多处遗址组成一个整体,成为良渚先民进入古国文明阶段的重要标志。

第四阶段:2017年,考古人员发现了包括护城河、防洪水坝等遗址构成的复杂水利系统,这是目前我国考古发现的最早水利工程遗址。大型水利工程遗址的发现,说明良渚古国已经具有庞大的社会组织体系和社会动员能力。

可见,无论从遗址的规模,还是从出土的文物的数量,良渚文明完全可以与同时期的古埃及文明、苏美尔文明和哈拉帕文明相媲美。这些规模宏大的古城墙遗址、功能完善的水利系统、高等级的墓葬和祭坛、精美的玉礼器,也充分证实古良渚时期已经进入一个具有共同神灵信仰和社会等级分化明显的早期国家阶段。这一结论目前已得到学术界的公认[1]。

据此,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图片展示良渚文化遗址的代表性成就,如玉器、城墙遗址、水利工程等文物或遗址,从而使学生认识到,在距今5000 年左右的中华大地上,一些地区已经进入了古国文明阶段。后来,这些文明基因不断扩散、交融和发展,到距今3800年前后,在中原地区逐渐形成了更为成熟的文明形态,成为中华文明总进程的主导者。

二、为什么要关注鸦片战争时期的舟山?

以往的历史教材,在介绍鸦片战争这段历史时,重点关注广东和香港,很少提及浙江舟山。初中统编教材《中国历史》在八年级上册第1课《鸦片战争》的“知识拓展”栏目中,增加了“东方威尼斯”这段介绍舟山的材料,一方面体现了舟山在鸦片战争中的重要地位,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史学界对这段历史的新认识。

首先,舟山是近代英国殖民者对华侵略的首选基地。鸦片战争前夕,英国殖民者为了打开中国市场,迫切需要在中国沿海地区获得一块像澳门(当时已被葡萄牙殖民者实际控制)一样的立足地。而舟山以其重要的地理位置和军事战略价值,成为英国殖民者首选的侵华目标。1839年1月4日,英国外交大臣巴麦尊致海军上校、商务监督义律的密件中说:“女王陛下政府意欲以中国人自己惯用的手段来对付中国人,即先痛击一拳,而后加以解释。因此,第一步是封锁珠江口,当两广总督问及实行封锁的原因时,再交给他这封准备送往北京的信件副本,请他转呈政府。下一步是占领舟山群岛,拦截沿海船只。最后一步是海军出现在渤海湾和白河河口。”[2]469对此,义律也提到,“舟山群岛良港众多,靠近也许是世上最富裕的地区,当然还有一条最宏伟的河流和最广阔的内陆航行网……如果英国占领舟山群岛中的某个岛屿,而且皇帝允许其人们可以在那里与我们贸易,我确信女王陛下政府定会感到欣慰,大不列颠将会得到巨大的利益”[2]476-478。可见,英国犯浙的原因,不是广东、福建严防死守,无机可乘,而是早有预谋。

其次,舟山是鸦片战争正式爆发,也是战况最激烈的地区之一。传统观点认为,1840年6 月下旬,英舰抵达广东海面,宣布封锁珠江口,鸦片战争爆发。但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1840年7月5日下午2 时,英军大举入侵舟山定海,才是鸦片战争正式爆发的时间。英舰封锁珠江口,以及在厦门的小规模军事行动,只能是鸦片战争的前奏[3]。定海之战,是英国侵略者第一次以武力侵占中国领土的战争,也是我国近代史上第一次丧师失地的战争,因此作为鸦片战争的正式爆发地是有说服力的。另外,纵观整个鸦片战争,中英双方进行规模战斗约有十余次,两次定海保卫战尤为惨烈。特别是第二次定海保卫战中,定海三总兵葛云飞、王锡朋、郑国鸿以及参将张玉衡、副将托安泰等将领,血战六昼夜,全部壮烈牺牲。这是鸦片战争中最有力的一次抵抗,在中国近代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第三,舟山人民的抗英斗争是近代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的先声。舟山人民的抗英斗争比名闻遐迩的广东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还早八九个月,因而是中国人民自发反侵略斗争的第一声[4]。1840 年7 月,英军攻陷定海后,一方面成立军政府,另一方面在定海城乡进行劫掠破坏,激起了定海民众的激烈反抗。舟山人民提出“犁锄棍棒皆可为兵器,妇女儿童知杀贼”的口号,同仇敌忾,奋力抗英,使侵华英军陷入极度困扰之中。同时采取坚壁清野、污染水源的做法对付敌人,英军无法获得干净的水源和足够的食物,这是导致英军疾疫流行的重要原因[5]。最终,英军被迫撤离舟山,这是与当地人民的斗争分不开的。

据此,在讲述鸦片战争的历史内容时,教师可以适当补充关于舟山的相关史实,使学生对鸦片战争有一个更客观、更全面的了解。

三、为什么欧洲近代资本主义的产生特别强调租地农场的作用?

关于欧洲资本主义的产生,以往的中学历史教材在叙述这一问题时,首先关注的是13、14 世纪意大利佛罗伦萨、威尼斯等工商业自治城市,因为这一时期在这些城市出现了大量的手工工场,出现了雇主与工人的雇佣关系,这是欧洲资本主义萌芽的重要标志。接着,从手工工场阶段再过渡到机器大工业的阶段,这是西方资本主义产生与发展的基本路径。而初中统编教材《中国历史》在阐述欧洲资本主义兴起的内容时,首先介绍的是英国的租地农场,这体现了史学界对这一问题的新认识。

西欧中世纪的封建制度截然不同于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式的封建制度,西欧的封建制度不是一种简单的君臣效忠关系,而是一种权利与义务对等的契约关系。这种契约关系不仅存在于封君与封臣之间,也存在于欧洲封建庄园及人际关系之中,进而为资本主义租地农场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中世纪中期以后,随着新垦区的不断拓展,部分新垦区也获得了与城市一样的独立司法权和行政自治权。为了与城市和新垦区争夺劳动力,并谋求获得更高的土地收益,越来越多的封建庄园领主开始改变土地经营方式,将原来由领主控制的直营地进行出租,依靠土地租金获得收益。一些通过承租领主土地而富裕起来的农民逐渐演变为租地农场主,他们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并雇佣农业工人,最后按契约规定与土地所有者按比例分配生产所得。对此,马克思评论道:“租地农场主成了这种农业工人的实际支配者,成了他们的剩余劳动的实际剥削者,而土地所有者现在只和这种资本主义租地农场主发生直接关系,而且是单纯的货币关系和契约关系。”[6]租地农场主交纳给土地所有者的地租,是农业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因此,租地农场主与土地所有者一起瓜分剩余价值,共同剥削雇佣工人。到16 世纪末,英国已出现一个资本主义租地农场主阶级,租地农场经营制度逐步在英国居于统治地位。作为欧洲近代最早出现资本主义也是影响最大的国家,英国租地农场的历史作用应该给予足够的关注。

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该通过对这一内容的讲授,让学生认识到,租地农场与手工工场一道,共同推动了欧洲农业与手工业的资本主义化的进程,从而深刻地改变了欧洲社会的整体面貌。

四、为什么说第二次世界大战促进了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

在初中统编教材《中国历史》中,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影响,与以往的历史教材相比,除了“彻底粉碎了德、意、日法西斯主义通过战争瓜分世界的野心”“深刻改变了世界格局”等表述外,还增加了这样一句新表述:“彻底结束了列强通过争夺殖民地瓜分世界的历史,促进了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对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那么,如何帮助学生理解这句话的内涵呢?

近代欧洲资本主义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原料和广阔的销售市场,这种需求驱使欧洲列强纷纷走上了海外扩张和殖民掠夺的道路。对此,马克思曾指出:“掠夺是一切资产阶级生存的原则。”[7]列宁也指出:“资本主义如果不经常扩大其统治范围,如果不开发新的地方并把非资本主义的古老国家卷入世界经济的旋涡中,它就不能存在和发展。”[8]到19世纪末,欧洲列强凭借其强大的工业实力和军事装备,征服了广大的亚、非、拉地区,确定了世界范围内的殖民统治秩序。正如《共产党宣言》中描述的,“它那种商品的低廉价格,便是用以摧毁一切万里长城,征服野蛮人最顽强的仇外心理的重炮。它迫使一切民族都在灭亡的恐怖下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它迫使所有民族都在自己那里施行所谓的文明制度,即变为资产者。简言之,它按照自己的形象来为自己创造出一个新世界”[9]。可以说,近代欧洲资本主义崛起的历史,同时也是一部对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进行疯狂侵略和掠夺的历史。

在瓜分和争夺殖民地的过程中,欧洲列强之间的矛盾也日趋尖锐,最终酿成了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经过两次世界大战的消耗,欧洲殖民列强普遍元气大伤并走向衰落。尽管号称“日不落帝国”的英国在这两次战争中都取得了胜利,但是两次战争也使英国综合国力大减,已经无力对亚非拉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进行有效的控制。特别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美两国为了获取战争的胜利并动员和鼓励世界人民参加战斗,颁布了著名的《大西洋宪章》。在宪章中声明,英、美两国不追求领土和其他方面的扩张,并且尊重各个民族选择政府形式的权利,这为后续英国殖民地的先后独立赢得了历史机遇。在“二战”中,大量的殖民地人民参与了反法西斯斗争,在这个过程中,不仅提高了他们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而且也提升了文化素质和军事技能,为取得民族独立奠定了基础。

我国抗日战争的史实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随着太平洋战争的爆发,中国战略地位的重要性日益突现出来。为了使中国坚持对日本作战,美、英等国极力拉拢中国。而当时的国民政府也及时抓住这一历史机遇,提出废除近代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问题。1943 年1 月,中美、中英分别签订《中美新约》和《中英新约》,宣布取消美、英两国在华的领事裁判、协定关税、内河航行等特权;取消1901年签订的《辛丑条约》,终止“庚子赔款”;英国交还天津和广州的租界;等等。在美、英的影响下,其他在华享有特权的国家也相继宣布放弃在华特权。这些新约的签订,标志着在法理上结束了西方列强在中国享有的百年特权,雪洗了中国人民的百年耻辱。抗日战争取得胜利后,中国从此摆脱了半殖民地的地位,获得了国家的独立,成为国际社会中的平等一员。

可见,在讲述这一内容时,教师一方面要结合史实让学生认识近代世界殖民体系的本质以及“二战”对其瓦解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还需要结合学生已经学过的抗日战争的相关史实,作进一步的印证和说明,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一教材内容。

总之,这些初中历史统编教材中的新内容、新观点和新表述,体现了史学研究的新成果,也体现了历史教育内容的新内涵。作为新时期的历史教师,只有深入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并不断补充新知识以拓展专业视野,才能更好地适应历史教育改革的挑战。

猜你喜欢

鸦片战争良渚遗址
5000年前的“良渚人”爱吃什么肉
考古学家怎样发现遗址?
西域门户——两关遗址
辽上京遗址
良渚保护大事记
良渚古城
THE DRUG WAR
历史的真实与虚构
从中英经济交往看建国前两国关系演变
从关税自主权丧失的过程看鸦片战争的实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