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线”任务驱动 依托教材“生长”
——“三年三‘成长’,作文上‘台阶’”作文教学的实践

2020-12-30刘会然浙江省义乌市丹溪中学浙江义乌322000

教学月刊(中学版) 2020年36期
关键词:双线生长课文

刘会然(浙江省义乌市丹溪中学,浙江义乌322000)

初中语文统编教材在写作教学内容的编排上,采取了“方法传授”为主兼顾“能力主题”的策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建构主义者认为:“教学要把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1]可见,综合性和生长性,也是作文实践的内在要素。教材的安排,彰显了作文教与学的“外在体系”,而在现实的作文教学中,除了遵循“外在体系”,教师还须遵循写作的“内在规律”和“隐形梯度”,同时兼顾写作者的年龄特征。笔者根据初中阶段的写作教学现状和初中学生的阅读、心理、思维等多重因素,把初中作文的“内在规律”和“隐形梯度”分成“三年九点”,形成了“三年三‘成长’,作文上‘台阶’”的作文指导策略。这一策略立足初中三年的整体写作教学,把教材中的写作序列作为“明线”,把自研的“生长”策略作为“暗线”,“两线”并行,以促进学生写作素养的全面提升。

一、七年级:生长“故事”

七年级的学生,刚从小学进入初中。七年级的写作教学既要和小学以“讲故事”为主的写作方式和方法相衔接,又要符合初中以“叙事”为主的写作策略的要求。

从七年级教材看,编者也紧紧扣住“故事”来安排写作序列:上册在第一单元“热爱生活,热爱写作”后,第二单元就安排了“学会记事”;下册的“写出人物的精神”“抓住细节”“怎样选材”“文从字顺”等,都从不同的程度上要求生长好“故事”。七年级的课文,也以“故事”类为主。

那么,如何生长“故事”?

首先,故事要完整。什么是完整?也就是要依据记叙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要求学生把“故事”写完整。完整度,是写记叙文的一个重要考核指标。当然,完整并不是说必须包含全部六个要素,而是指某个主题的“故事”相对完整。比如七年级上册的《散步》,就是按记叙六要素的形式,完整叙述了一家散步的经过,七年级下册的《伟大的悲剧》,也是按记叙文六要素的形式相对完整地叙述了斯科特等人南极遇险的全过程。

其次,故事要清晰。如果说完整是侧重事件的全过程,那么清晰就是要求在叙事过程中线索分明、详略得当、人物鲜明、中心突出。这比完整上升了一个梯度,需要教师进行合理的写法引导。比如七年级上册的《猫》,作者笔下的三只猫,特点不同,命运各异,全文选材详略得当,清晰地表达了作者不同的情感。又如七年级下册的《回忆鲁迅先生》,萧红捕捉到鲁迅先生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琐事,以多个片段组合,选材精当,塑造了一个真实的、富有人情味、生活化的鲁迅形象。

再次,故事要曲折。“文似看山不喜平”。儿童文学作家曹文轩多次在讲座中提到:“孩子写文章,要学会转弯。”曲折比完整和清晰的要求更高,教师要把这个作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比如七年级上册的《走一步,再走一步》,讲的不是一次普通的爬悬崖的经过,而是“体弱的我”在黑夜中,在父亲的指导下克服困难爬下悬崖的过程。如果爬悬崖轻而易举或“我”被父亲抱下悬崖,也就突出不了这篇文章的哲理。又如七年级下册的《驿路梨花》,围绕着小茅屋主人是谁层层设置悬念和误会,使故事一波三折,从而突出“驿路梨花处处开”的精神主题。

在教学中,七年级上册的“这天,我回家晚了”“《皇帝的新装》续写”“十年以后的我”,七年级下册的“争论”“月亮”等,可作为驱动写作任务的实践题。

二、八年级:生长“语言”

八年级的作文教学,要慢慢由“故事”过渡到“语言”。孔子说:“言而无文,行而不远。”写作是语言的艺术,语言是文章的外衣。

从教材八年级上册编排的写作序列来看,“学习描写景物”“语言要连贯”“表达要得体”“学习仿写”“学写游记”等训练点,都是从不同程度上对“语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八年级的课文也大多突出了“语言”的要素,如上册的《三峡》《答谢中书书》《与朱元思书》,下册的《桃花源记》《壶口瀑布》《一滴水经过漓江》,都是公认的美文。

如何生长“语言”?

首先,语言要简明。“简明”,或“简练”,就是简洁明白,要求行文时尽可能精练,不重复,不啰唆。就是鲁迅先生说的:“少做作,勿卖弄”,“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比如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是新闻单元,新闻这种体裁就要求用最简洁的语言把新闻事件说明白。又如八年级下册的《时间的脚印》《小石潭记》等,都是言简明、意丰盈的佳作。

在教学中,八年级上册的“新闻写作”“自我介绍”“我的生活少不了它”,八年级下册的“我的小天地”“参观”等,可作为驱动写作任务的实践题。

其次,语言要准确。伏尔泰、契诃夫、汪曾祺等作家都说过,语言的唯一标准就是准确。用词准确,跟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得体表达能力相关。福楼拜教导莫泊桑:“某一现象,只能用一个名词来概括,只能用一个形容词表明其特性,只能用一个动词使它生动起来,作家的责任就是以超人的努力寻求这唯一的名词、形容词和动词。”锤炼语言是写作的基本功,教师要指导学生多推敲和琢磨。比如,八年级上册的《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家横渡长江》,八年级下册的《核舟记》,都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

在教学中,八年级上册的“家人小传”“动手经历”“‘坎儿井’说明文”,八年级下册的“产品说明书”“我周围的环境”等,可作为驱动写作任务的实践题。

再次,语言要生动。“生动”通常和“形象”连用。生动就是要求语言活灵活现,“枝繁叶茂”。当然“语言生动”和“语言简明”并不矛盾:“生动”侧重在描写和细节上,“简明”是为了避免重复啰唆。八年级阶段,是学生语言丰富的“夏天”。教材八年级的课文也体现了语言生动的要求。比如八年级上册的《三峡》《与朱元思书》等优美的古代散文,都运用了生动优美的语言。又如八年级下册的《安塞腰鼓》,综合运用铺陈、反复、比喻等手法,使文章的语言汪洋恣肆,粗犷豪放,刚健雄浑。

三、九年级:生长“思想”

九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阅读经历和人生阅历,“思想”性在其作文中就必须体现出来。梁启超在《中学以上作文教学法》中指出:“文章的作用在于把自己的思想传递给别人。”温儒敏教授多次强调:“语文教学中应当加强思维训练,特别是批评性思维”,“要通过‘语用’的学习把思维能力带起来”。[2]

教材九年级的课文也大多突出了“思想”要素,如爱国主题的文章显著增加,议论文单元大量出现。在写作训练上,教材明确提出了议论文的写作要求。此外,在口语交际中教材逐渐出现“讨论”“辩论”的要求,在“活动·探究”单元中教材提出了“评议”的要求,这些都是思想含量较高的实践活动。

如何生长“思想”?

首先,思想要正确。初中阶段,教师要把作文思想的“正确”作为学生写作的航标来要求。

在教学中,九年级上册的“谈诚信”“议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九年级下册的“翻过那座山”“分享橘子”“春天的色彩”等,可作为驱动写作任务的实践题。

其次,思想要创新。梁衡在《文章为思想而写》中强调:“人们为什么写文章?可以有很多目的,比如传递信息,传播知识,为了创作艺术,创造美感。但还有更深一层,就像开矿一样,是为了采集新思想,交流新思想。”[3]教材九年级的课文,也体现了思维“创新”的特点:如上册的《谈创造性思维》《创造宣言》等,下册的《驱遣我们的想象》《邹忌讽齐王纳谏》等。此外,还有写作训练的“学习扩写”“准备·排练(戏剧)”等,都或明或隐地指向思想的“创新”。

在教学中,九年级上册的“尝试写诗”“论证‘怀疑精神’”,九年级下册的“‘猫头鹰与斑鸠’反面立意”“我的老师(同学、朋友)”等,可作为驱动写作任务的实践题。

再次,思想要辩证。思辨性写作,就把先前的“二元思维”提升到“多元思维”。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中指出:“多元性思维主张的是事物的多面性和复杂关系,它超越了二元思维的对立格局,变为更复杂的结构关系。”[4]近几年的中考命题,对思辨的考查是一个大方向,思辨性决定了文章的思想含量和人文底蕴。教材九年级的课文也体现了这一特点:上册的《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站在正义和良知的立场上揭露和批判英法联军的强盗行径,《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了吗》,有力地批驳了错误的观点;下册的《断章》《鱼我所欲也》《不求甚解》等篇章,都有强烈的思辨性。

在教学中,九年级上册的“议论‘好奇心’”“青少年如何看待电子游戏”“论证‘知足与快乐’”“议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等,可作为驱动写作任务的实践题。

作家毕飞宇说:“好作家不是大学教授培养起来的,而是由好的中学语文老师培养起来的。我可以武断地说,每一个好作家的背后起码有一位杰出的中学语文老师。”[5]的确,初中三年,是学生提高写作核心素养的关键期,我们不一定能把学生培养成作家,但让学生掌握教材要求的写作技能,是题中应有之义。□◢

猜你喜欢

双线生长课文
中国、欧洲、日本钢桥设计规范中疲劳双线系数计算方法对比研究
中老铁路双线区段送电成功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双线并行,交相辉映——2021年遵义市中考作文《灯火背后》升格举隅
碗莲生长记
背课文的小偷
一种双线半自动闭塞信号过渡设计的研究
生长在哪里的启示
生长
背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