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例析类比思维在高考诗歌鉴赏主观题中的运用

2020-12-30云南杨建斌

教学考试(高考语文) 2020年6期
关键词:魏征公子参考答案

云南 杨建斌

类比思维其实不是新鲜事物,先师孔子就是类比思维最早的教学实践者。孔子说:“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句话指的就是如果教给学生某个方面的知识,学生却不能以此来说明另外三个方面的知识,就不能用同一种方法重复教学生了。这就是著名的“举一反三”,即教师教给学生“一”,学生能够从习得的“一”推知“三”,其实质就是类比思维。

孔子的话言简意丰,应该包含三方面内容:一是学生能够由此及彼地类推;二是举一反一还不够,应该能够类推地更多,才是真正掌握了老师教授的知识;三是“三”不仅指多数,更是除了“一”以外的全部,这是举一反三的高阶层次。在这个思维的完成过程中,教师是“举一”的主导者;学生是“反三”的主体。“举一反三”的类比思维的关键不在“举”而在“反”,学生能否习得这种思维关乎教学的成败。

高考考查“古代诗歌阅读”有个重要的原因,古代诗歌阅读中的诗歌鉴赏可以培养学生多种思维能力,类比思维就是其中常见的考查内容,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唐代“行卷”的巅峰之作《闺意献张水部》:

闺意献张水部

朱庆馀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全诗以闺情喻应举成功与否,若不了解其中缘由,初读者很难领悟其妙。理解的难点在于整首诗只现喻体,未有本体,恰到好处地运用类比思维。朱庆馀将自己比作新娘,将张籍比作新郎,将主考官比作公婆,诗歌把应举士子内心的紧张和不安比喻为新娘初见公婆时的娇羞和忐忑,字面上虽然没有点破,但举子和考官彼此已心照不宣。

综观近几年的高考诗歌鉴赏主观题,可以发现对类比思维的考查十分重视,无论是显性的还是隐性的,都值得研究。下面笔者以近几年高考诗歌鉴赏主观题为例,分析类比思维的具体运用。

【例1】2020年全国卷Ⅲ第15题

诗人由苦笋联想到了魏征,这二者有何相似之处?请简要分析。

苦 笋

陆 游

藜藿盘中忽眼明①,骈头脱襁白玉婴。

极知耿介种性别,苦节乃与生俱生。

我见魏征殊媚妩②,约束儿童勿多取。

人才自古要养成,放使干霄战风雨。

[注]①藜藿:藜和藿。泛指粗劣的饭菜。②唐太宗曾说,别人认为魏征言行无礼,我却觉得他很妩媚。

这是一首典型的咏物诗,咏物诗常用比喻、象征或托物言志等手法,借物喻人,托物言志或抒情。试题的题目问法明确,“诗人由苦笋联想到了魏征”,“联想”原本就是类比思维的重要方面,属于显性考查。找出诗中“苦笋”(诗中信息)与“魏征”(旧有知识记忆)的相似之处后,由物及人,可知考查的是人格化的“苦笋”的品格。联系魏征的人生经历、性格特点以及注释②,不难得出答案:

①历史上的魏征以“犯颜直谏”著称,其言行常常令人难以接受,好比苦笋的滋味并不适口;②苦笋与生俱来的“苦节”,象征耿介性格,与魏征方正的人格相似,应该得到认可。

【例2】2020年新高考Ⅰ卷(供山东省使用)第16题

诗的颈联写到峨眉、岘首两座山,对表达离情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赠别郑炼赴襄阳

杜 甫

戎马交驰际,柴门老病身。

把君诗过日①,念此别惊神。

地阔峨眉晚,天高岘首春②。

为于耆旧内③,试觅姓庞人④。

[注]①把:握,执。②岘首山,在襄阳。③耆旧:年高望重的人。④姓庞人:指庞德公,汉末襄阳高士。

试题主体为“写到峨眉、岘首两座山,对表达离情有何作用”,作答前应分三步思考:(1)写两座山的特点是什么?(内容)(2)如何写这两座山?(手法)(3)写这两座山有何作用?(效果)

诗歌颈联寓情于景,含有“地阔天高,此别之后,难有再会之期”之意。诗人选取意象颇具匠心,上句选峨眉,下句选岘首,均为山的名字。峨眉在成都,岘首在襄阳,因此,两山便化作诗人和友人的化身。“眉”有蹙眉伤怀之情,“首”有昂首遥望之意,上下两句在虚实结合之中隐喻二人离别之后的不舍和相互挂念之情。两座山就像两个点,把别离后的二人的忧愁极力拓展,横陈在广阔辽远的空间上。颈联上下句的结字“晚”和“春”,也有一番深意。“晚”是说别离时的踌躇和不舍,以至于天色渐晚。“春”是说别离后归途中看到周遭的景物,已显出一片春意。把“晚”分给峨眉,把“春”分给岘首,是从时间的角度,把异地同时的不舍深情勾连起来,通过联想与想象、虚实结合、时空勾连,由景及人,准确地把惜别、思念的主旨表达出来,体现了对类比思维的考查。

【参考答案】①峨眉山位于蜀地,岘首位于襄阳,二者相距遥远;②以两山相距之远代指自己与朋友的远离,不舍之情见于言外。

【例3】2019年全国卷Ⅱ第15题

诗歌的颈联描写了两个具体场景,与其他各联直抒胸臆的写法不同,这样写在情感表达和结构安排方面有什么作用?

投长沙裴侍郎

杜荀鹤

此身虽贱道长存,非谒朱门谒孔门。

只望至公将卷读[注],不求朝士致书论。

垂纶雨结渔乡思,吹木风传雁夜魂。

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恩。

[注]至公:科举时代对主考官的敬称。

要解决这道题,绕不开对“垂纶”“雁”两个意象的理解。“垂纶”即“垂钓”,通过类比联想,可知其表示安逸闲适的生活,作者借“垂钓”来表达自己热爱田园生活。“雁”即“鸿雁传声(书)”,用大雁夜半乘风归来,表达渴望能收到好消息。结合创作背景,通过类比联想,可知作者表达的是虽安于田园生活,却也渴望取得功名。这两句从情感表达角度来看,写出了作者虽有求仕之心,但高洁耿介的情怀没有改变,使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作者的心志。从结构安排来看,首颔两联表达了作者求仕的心。颈联起到过渡的作用,舒缓全诗的节奏,使整首诗有委婉从容之致。尾联表达接收恩惠一定要符合自己的原则。

【参考答案】①情感表达:颈联所写场景是作者孤高耿介情怀的形象化表达,可使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作者的心志;②结构安排:舒缓诗歌全篇的节奏,使整首诗歌有委婉从容之致。

【例4】2018年浙江卷第20题

这首诗与柳永《雨霖铃》词都运用了点染手法,试赏析本诗的点染手法。

送王昌龄

李 颀

漕水东去远,送君多暮情。

淹留野寺出,向背孤山明。

前望数千里,中无蒲稗生。

夕阳满舟楫,但爱微波清。

举酒林月上,解衣沙鸟鸣。

夜来莲花界①,梦里金陵城。

叹息此离别,悠悠江海行。

[注]①莲花界:佛寺,诗中指洛阳白马寺。

“点”就是正面点明主旨,“染”就是加以具体、细致的描绘、铺写,使诗歌的形象更丰厚,意味更浓郁,而不至于使诗意过于单调枯瘦。一般说,点出的是内在情感和诗歌主题,而渲染用的是外在的环境和景物形象。清代的刘熙载说:“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就这一点看,渲染好似衬托中的“旁衬”,又好似情景交融。如柳永《雨霖铃》——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这里两用点染手法,“去去”——走了又走,越走越远,这是点出正意,但“去去”比较模糊抽象,因此再连用三样景物加以渲染——“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从而把“去去”化为具体的情境,通过这些渲染生动地状写渺茫的前途和悲伤的情怀。过片,先点出离别冷落的滋味,再以途中杨柳垂岸、晓风吹拂、残月朦胧等景物反复渲染“伤离别”的情意,形象地衬托出离人的孤单和相思之苦。

此题考生可以从《雨霖铃》的点染手法运用,进行思维类比迁移,明确何为“点染手法”,再结合《送王昌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诗歌标题点明该诗为离别诗,第一句“送君多暮情”点明伤别之情。接下来详细地描写了景物,把暮景层层铺开,渲染了幽淡惆怅之情,烘托了离别之情。诗歌最后“叹息此离别”再次点明别离之情,表达了对朋友远去的依依不舍之情。

【参考答案】①“送君多暮情”句点出了伤别之情;②“淹留野寺出”至“梦里金陵城”十句,层层铺写暮景,满篇幽淡惆怅,字字都是“暮情”,有力渲染烘托了离情;③结尾“叹息此离别”再次点明别离之情,“悠悠江海行”表达对朋友孤身远去的不舍。

【例5】2017年全国卷Ⅰ第15题

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

欧阳修

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结合全诗内容分析,作者把考生们在纸上答题写字的声音类比成春蚕嚼食桑叶的声音;再表述其作用、效果,描写了考场上考生们紧张且认真答题的场景,也显示出来考生才华横溢,答题速度快。借此强化作者的喜悦之情。

【参考答案】①用春蚕食叶描摹考场内考生落笔纸上的声响,生动贴切;②动中见静,越发见出考场的庄严寂静;③强化作者充满希望的喜悦之情。

【例6】2016年全国卷Ⅰ第9题

诗中运用任公子的典故,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金陵望汉江

李 白

汉江回万里,派作九龙盘①。

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

六帝沦亡后②,三吴不足观③。

我君混区宇,垂拱众流安。

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④。

[注]①派:河的支流。长江在湖北、江西一带,分为很多支流。②六帝:代指六朝。③三吴:古吴地后分为三,即吴兴、吴郡、会稽。④这两句的意思是,当今任公子已无须垂钓了,因为江海中已无巨鱼,比喻已无危害国家的巨寇。任公子是《庄子》中的传说人物,他用很大的钓钩和极多的食饵钓起一条巨大的鱼。

在本题中,考查用典抒情的手法,要解决尾联“运用任公子的典故,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这一问题。首先理解尾联的含义:任公子是《庄子》中的传说人物。他在长江中下游广大的地区用很大的钓钩和极多的食饵钓起一只巨大的鱼,可供许多人一起享用。这里用任公子比喻有大作为和才能的人,也是诗人自我类比。“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并不是单纯而热烈地歌颂盛世,在一派祥和安宁之中,也透露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淡淡悲哀。诗的感情深沉而表达稳妥,以江水壮阔的气势与盛唐的国力相对应,贴切得体,从而自然又丰富地表达出盛世才子的惆怅。

【参考答案】①作者以水无巨鱼代指世无巨寇,表达了对大唐一统天下、开创盛世伟绩的歌颂;②作者自比任公子,觉得在太平盛世没有机会施展才干,不免流露出一丝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失落。

猜你喜欢

魏征公子参考答案
中国史上最能杠的“找碴儿王”
魏征身后的落寞
唐太宗因何会砸了魏徵的墓碑
2017年6月七、八年级参考答案
2017年6月九年级参考答案
五公子抢位
参考答案
红装公子,如玉无瑕
陌上公子人如玉,一眼万年情无双
多情公子空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