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挑细选集语料,集思广益命试题
2020-12-30安徽陈士同
安徽 陈士同
历时数日,“优师计划”的原创研发项目“考纲信息卷”(注:该项目现已转化为出版成果,名为《超级全能生·高考命题规律与题·考纲检测原创卷》)在编辑、命题教师和审题教师的共同努力下终于完工了。该项目有若干研发小组,为确保研发工作的顺利完成,编辑部对每个研发小组的四位教师都进行了明确的分工:两位教师负责命题,两位教师负责审题,编辑统筹协调各个环节,保障研发工作按时、保质完成。命制试题是一项浩繁的工作,需要关注、考虑的内容有很多。尽管是模拟卷,但所有参与人员都力求其与高考真题形似、神似。秉持这一命题原则,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各位教师各司其职,精耕于每一个环节、每一处细节。随着试题的付梓,命题和审题的工作就告一段落。试题对2020年的高考备考能否起到一定的导向与引领作用,只有通过实践检验——即使用者的使用——才能给出客观的答复。毕竟,就一份试题而言,命题人的命题意图与做题者的心理投射是有一定差距的。命题者精雕细琢后呈现的内容有时候可能因为认识的窄化,导致在思考和分析问题时不够全面,只有通过师生的使用才可能发现其存在的问题。笔者作为该项目的审题老师,在研发工作尘埃落定之后,回头审视这段经历,发现有许多心得值得总结。
一、精心挑选材料,确保与真题高度相似
一份试题由题目及答案两部分组成,两者相辅相成。为了提高实用价值,研发教师在命题材料的挑选上和试题的命制上都应尽量保证接近真题。只有这样,用卷者在做题的过程中才能产生高考般的体验,从而达到以练备考的目的。而要达到这样的目的,以真题材料为参考进行材料挑选是关键。信息爆炸的时代,想找到合适的语料犹如大海捞针。如何沙里淘金找到合适且没有命题痕迹的材料,需要命题教师尽力找寻:一是选择的材料必须符合《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说明》(以下简称《考试说明》)中的规定。如论述类文本中外皆可,体裁应为政论文、学术论文、时评、书评等;实用类文本中外作品均可,文体涉及新闻、传记、报告、科普文章等;二是选择的材料篇幅不宜过长或过短,应与同年真题相似。一套试题的总字数宜在9 000字左右,所以各板块的材料篇幅要适中,如论述类材料宜在1 100字左右,文学类材料宜在1 600字左右;三是材料要有命题点和解题点。如果只注重材料本身而忽视命题点和解题点,则会影响试题的质量。
完成材料的遴选,并不意味着可以开始命题工作。为了保证与真题高度相似,以便更好地命题,命题教师还要对材料进行调整,诸如文章结构的安排、与命题无关的材料的删减、语言表述方式的转换等都需要进行二次加工。
例如笔者本次所在的研发小组,命题教师选取的实用类文本阅读的命题素材是非连续性的,主题为影视剧。三则材料从不同角度对影视剧中的“宫斗剧”做出点评,看似独立,实则各材料之间有着内在的逻辑关联,如此才有助于命题;作文材料选择的是2019年某生放弃上清华的热点事件。按照“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写作要求,只有提供现实感强的材料,并具有多角度审题的视角,写作者才能写出现实感强的文章。由此可以看出,命题教师选择材料其实很困难。
二、精心命制试题,确保与真题题质、题色相关联
自2017年实行新高考以来,根据“稳中求变,变中求新”的指导原则,近几年高考的试题特色(题色)和试题特质(题质)基本上保持稳定,没有太大的变化。按照这样的发展趋势,在命题过程中,严格按照《考试说明》中针对试题提出的要求和对试卷结构做出的规定,并以高考真题为模板精心命题是前提。
要保持与真题的题质、题色相关联,首先外形应尽可能与真题保持一致。具体到试题本身,因试题考查的知识点和能力层级不同,命题过程中关涉的点也不同,试题的信度、效度和区分度在命题过程中要有统筹的考虑和安排。
就选择题而言,题干划定了考查的指向,选项则是解答的凭借。要保证试题的质量,设置题干时用词规范、严谨是基本要求,考查的知识点和能力层级要明确,而且要有梯度,试题的难易度要适中;选项必须来自材料,在设置时应该避免原封不动地照搬材料中的内容,不为了增加试题难度而主观地增加理解难度。“以文解题”是高考解题的基本原则,所以问题设计和选项表述只能立足于材料,不能另辟蹊径。
同样,在命制主观题的过程中,题干的设计要具备提示性。这样,思考和解决问题时就不至于出现思路“跑偏”的情况。当然,高质量的试题除了设题点选择得准确、巧妙,考查梯度和能力层级也要与高考真题相符。
正是秉持着这样的指导思想,命题教师在命制试题的过程中,以真题为范式,严格贯彻《考试说明》的要求,认真研读材料,立足于材料,挖掘命题点。为了让试题的信度更高、区分度更适宜,有的试题经过数次改稿才能确定下来。
比如实用类文本阅读第6题,命题初稿是:
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中国宫斗剧的负面影响。
从该题考查的知识点来看,仅仅是针对材料四的内容设计;从能力层级看,也只是考查分析综合,着重考查概括能力,而且答案也比较明显。根据《考试说明》的要求,这样的试题是不具有区分度的。经过命审教师的研讨,最后达成共识,把试题修改为:
材料二中说:“在政策的限制之下,宫斗这座高山,还真不太好翻。”请根据上述材料,概括我国宫斗剧存在哪些不足之处。
前后比较可见,修改后的试题无论是涉及的面,还是对能力的考查都有了明显的改进。实用类文本主要考查的是理解、概括和综合能力,要求对材料有整体的把握,然后再根据要求筛选并整合信息。
再如古代诗歌阅读的第14题,命题初稿是:
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诗歌开篇交代了“绿绮琴”和“白鹇鸟”的来源、产地,让人印象深刻。
B.诗人弹奏“绿绮琴”,心境平和超脱,犹如在“松石清霞里”,难以停止。
C.诗人最终没有留下故人赠送的“绿绮琴”,也放走了关在笼中的白鹇鸟。
D.这首诗语言凝练,却由人及物,阐发了深刻的哲理,让人读后回味无穷。
因考虑到考点的问题,后来修改为:
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本诗的亮点在于能够捕捉心与物相遇时的感受,并将其升华为一种哲理思考。
B.诗中的“绿绮琴”“松石”“清霞”等意象有特殊的寓意,暗示诗人的追求。
C.诗人最终没有留下故人赠送的“绿绮琴”,并且还放走了关在笼中的白鹇鸟。
D.本诗夹叙夹议,语言凝练简洁,明白晓畅,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表达效果。
该题综合考查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的综合理解和鉴赏能力,四个选项应涵盖这些内容。选项的设置既应关注整体的篇章结构,也应关注细枝末节。只有内容与形式兼顾,才能起到真正的检测作用。从前后命题来看,修改前的试题对局部形象和语言理解的考查较多,修改后的试题加强了整体与局部、内容与形式的联系,考查得更为全面。
三、精心研磨试题,落实新高考考查精神
如果说命制试题是建造房子,那么研磨试题就是对房子进行精装修。从命题教师的角度看,严格遵循高考指导文件的要求,以高考真题的体例和试题类型为参考命制试题,只是完成了浩繁工程中最根本的一个环节。也就是说,完成了命题工作并不意味着工作结束。鲁迅先生说:“作文当三分写,七分改,尚可出精品。”同理,一套高质量的试题也需要反复打磨和修改。当然,进入试题研磨阶段后,已不单是审题教师的事情,而是研发组内所有人员的事,在编辑的组织下,命题教师和审题教师进行在线研讨,“如切如磋”、精心打磨。虽然无法面对面交流,但声音的交流还是让研讨活动具有极强的现场感。
试题研磨与命制的关注点不同。除了关注试题本身,还要回望语料、研究答案,方方面面都应以“一字不可放松的谨严”态度对待。其实,试题打磨的过程不是在试题命制完成之后进行的,而是贯串整个过程。语言材料的遴选不是一下子就完成的,往往都要经过二次“手术”,特别是阅读理解的材料;材料确定后,命题也不是一次便可成功,也要经历多次替换的“阵痛”。当然,研磨试题的过程除了注重试题的严谨度和形式的相似度,试题考查的指向也是关注的重点。传统高考侧重对知识和能力的考查,而新高考更注重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因此,到了“三方会诊”阶段,每一个参与人员都会按照《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和《考试大纲》提出的要求,围绕试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意见,并给出具体的修改建议。命题阶段各司其职,打磨阶段则是一个整体。群策群力、集思广益,目的就是为了让试题更加严谨。试题材料的二次研读也十分重要,从标点符号到字、词、句,从段落到篇章,从形式到内容,均应仔细把握。
以论述类文本阅读第1题为例,修改前的语料是:
传说舜帝有“四目”,那时扇子并非用来引风取凉,而是由随从手持,表示“广开视听,求贤人以自辅”,此扇代表一“明”,故曰“五明扇”。“五明扇”多为天子所用,象征一种权威,也有亲王和达官使用的,天子八扇,诸侯六扇,大夫四扇,士人二扇。
据其命制的试题是: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中国最早的扇子出现在舜帝时代,舜帝有五明扇,但并非用来取凉,而是代表一种权威。
B.春秋战国时的五明扇属长杆大扇,汉代时的扇子则变得小巧、实用,而且面料多种多样。
C.汉代时扇子扇面上出现女红、刺绣,使用者多是女性,到三国时的羽扇则多为男性使用。
D.在清代和民国,一把书画俱佳的扇子就可以透露一个人的身份,充当人与人交流的名片。
研磨后在材料里又添加了如下内容:
春秋战国时期,在壁画上也常有“五明扇”,长杆大扇,由两个奴隶执掌,为主人障日蔽风,因扇子是椭圆形,柄又纵穿中间,称为团扇,或者叫合欢扇。
试题也做出相应调整: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中国最早的扇子出现在舜帝时代,此时扇子并非用来取凉,如“五明扇”代表的是权威。
B.春秋战国时期的五明扇属长杆大扇,汉代时的扇子则变得小巧实用,而且面料多种多样。
C.汉代时扇面上开始出现了刺绣,是因为使用者多是女性,到三国时的羽扇多为男性使用。
D.在清代和民国,一把书画俱佳的扇子就可以透露一个人的身份,充当人与人交流的名片。
经过比较可知,修改后的材料更加完整、严密,为试题的解答提供了可靠的依据,这符合“以文解题”的要求;从契合度的角度看,材料与试题的调整尽可能与检测的能力层级和考点保持一致;而就论述类文本阅读的考查而言,“理解”和“分析综合”能力是主要考点。
除了材料与试题,参考答案的设定也要经过反复斟酌,考点的定位、评分标准、主观题答案等,都必须规范严谨。
如文学类文本阅读第9题的答案,修改前是:
散文化:散文与小说的最大区别,就是散文是讲述真实的故事,而小说是讲述虚构的故事。本文中的很多内容,比如江南的雨细如鹅绒、绵绵不绝,将迷你小馄饨称为“捏空”,“一直住在锦溪乡下”等内容都极富生活化,给读者带来强烈的真实感,仿佛是读散文。
诗意:诗意指的是作品有意境,有美感。本文中的“雨巷”“江南”“小雨”均为诗歌中的传统意象,能够带给读者婉约、唯美的审美享受。
由于答案过于笼统,指向性不强,最后大家一致建议修改为:
散文化:①从语言上看,本文的语言具有较多的描述性成分,接近于散文的语言;②从体裁上看,本文不追求故事情节的跌宕起伏,而是娓娓叙说极为平凡的生活琐事;③从真实性上看,江南的雨细如鹅绒、绵绵不绝,将迷你小馄饨称为“捏空”,“一直住在锦溪乡下”等内容都极富生活化,给读者带来强烈的真实感,仿佛是在读散文。
诗意指的是作品有意境,有美感。①从意象上看,本文中的“雨巷”“江南”“小雨”均为诗歌中的传统意象,能引发读者诗意的联想;②从意境上看,本文营造出了朦胧梦幻的场景,能够带给读者婉约唯美的审美享受。
答案虽然是参考性的,但必须做到完整规范,大而化之地处理很难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答案不是照抄照搬原材料,撰写时要全面,特别是一些关键词的表述应准确无误;同时,要有理有据,不能泛泛而谈;最后要有层次性、条理性,给人条分缕析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