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全学分制下高校体育课程设置研究
2020-12-30
(昆明学院 云南 昆明 650000)
完全学分制是指可以用学分来衡量学生的学业完成情况,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有所了解,影响着学生的最终毕业。随着我国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完全学分制下的高校体育课程设置已成为未来发展趋势。在完全学分制的背景下,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课程内容,增强了大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性,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促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文采用文献资料的方法,在完全学分制背景下,探讨高校体育课程设置问题,阐述了高校体育课程实施学分制的重要意义,分析高校体育课程实施完全学分制出现在的问题,并提供一些建议,以期对未来高校体育课程设置提供参考。
1、高校体育课程实施学分制的现实意义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大,学生人数不断增多,在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下,逐渐摸索出高校体育课程设置已经无法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完全学分制以其独特的优点,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满足高校体育发展的需求。为了进一步完全学分制度,高校体育课程除了增加传统的体育课程之外,还增设了很多户外运动和时尚运动课程,增加了选修课项目数量,建立了较为丰富的体育课程内容体系,满足了学生的不同层次的需求。完全学分制度的实施意义在于其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由度,可以更好地支配自己的时间,选择自己所感兴趣的体育课程,尊重学生之间的个性差异,真正做到了树立学生为中心的学习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有利于提升学生学习的热情。同时,完全学分制的实施对体育教师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为了提高体育内容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体育教师必须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提升体育项目技能能力,提高教学能力,推动体育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建设。
2、完全学分制下高校体育课程设置问题
2.1、体育管理者教育观念滞后
由于我国多年的传统体育教学理念在很多高校体育管理者心中根深蒂固,在教学管理和实际工作方式和理念方面,其仍然无法摆脱落后的教育观念。尽管近几年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入,但其对体育课程设置理念仍然没有得到根本的扭转。在国家教育部门提倡素质教育的背景下,高校体育课程实行完全学分制已成为必然,但是一些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基本只停留在理论的阶段,在具体执行时仍然处于无序的状态,体育课程的主导者体育教师的教育观念依然没有改变。在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处于主导地位,但有时体育教师未把学生的个性需求考虑在内,忽视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因此在体育课程设置方面,未能将学生的实际需要相结合,打击了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性,完全学分制下的体育课程设置也流于形式。
2.2、体育课程内容欠丰富,类型结构不合理
完全学分制的实施,有利于丰富高校体育课程内容,学生拥有更多的选择空间,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但在实际的高校体育课程内容设置中,一些高校的体育课程内容设置仍然以主流的竞技运动,例如,足球、篮球、排球、羽毛球和乒乓球等运动为主,缺少以时尚运动、户外运动和民俗传统运动为主的体育课程内容,无法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整个体育课程内容不丰富,这样就会降低学生参与体育课的积极性,完全学分制的实施的实际意义也打了对折。另外,一些高校体育课程类型结构不合理,在结构的设置方面还有一些不完善的地方。通常来说,一些高校大一和大二的年级会开设一些必修课和选修课,大三以上的年级会开选修课,但是选修课的体育课程类型和内容较为单一,必修课和选修课的一些课程会有一些重叠,这就使学生的选课的空间较少,影响了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利。
2.3、体育教师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体育教师是体育课程的实施者,因为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决定了体育课程内容的设置,直接影响了体育课程教学的质量和效率。目前,我国一些高校体育教师综合素质有待提高,不能完全满足学分制的要求。首先,高校体育教师数量较少,特别是在新兴的体育运动方面,缺少专业的体育教师。现在高校的体育教师大多数是传授竞技体育运动项目,对目前时尚运动和户外运动等新兴项目缺少专业的知识和技能,限制了高校体育课程的设置;其次,高校体育教师综合素质有待提高。高校体育教师呈现出高职称老龄化,中青年教师教学经验不足,知识结构较为单一。在以论文评职称的制度中,一些体育教师专心科研,而忽视了业务能力,所以,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出现教学质量不过关,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影响了学生参与体育课程的主动性。
2.4、领导对体育课程设置重视不够,评价体系不科学
在高校体育教学改革背景下,全国各个高校体育教学呈现了较好的效果。高校体育课程的科学合理设置与领导的重视有着直接的关系。一些高校的领导对体育课程设置并不重视,这也导致了两种结果:一是体育教师对体育课程设置不重视,这就造成了体育课程内容设置随便安排,只是应付工作,走形式,未把学生的实际需求考虑进去,整个高校体育课程设置也是走过场,完全应付上面的检查;二是学生对体育课程的重视,这会严重打击学生参与体育课程的积极性,更不用说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另外,一些高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不科学,依然采用终结性评价方式,将评价的内容集中在运动项目技能和达标方面,未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差异、学习态度和平时表现等因素,影响学生参与体育课程学习的积极性。
3、完全学分制下高校体育课程设置策略
3.1、树立健康第一体育课程观念
完全学分制是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必由之路,其是一种基于选课系统的教育管理模型,在丰富的体育课程内容中满足学生的需求,因此,体育课程内容的设置不仅要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而且要考虑社会发展的需要。高校体育课程的内容应将娱乐健身性和民族现代性相结合,强调体育的实用性,立足于现实,着眼于未来。在体育课程设置方面,应树立健康第一的体育课程观念,将终身体育思想作为高校体育课程的基本目标。在高校体育课程教育中不断引入新知识、新理论和新技术,将新兴的体育运动和潮流创新健身计划纳入其中,充分体现了大学体育课程内容的时代性。
3.2、完善体育课程内容,优化体育课程类型和结构
在完全学分制下实施体育课程的意义在于为学生提供多样的体育课程内容,给予学生更多的选择时间和空间。那么,体育课程内容的丰富性成为主要前提。在体育课程内容设置方面,高校应结合自身的体育教学资源,调查学生对体育项目的喜好,结合新兴时尚体育项目,开设多种体育课程内容,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这样就会给学生更多的选择权。另外,在高校体育课程选修课和必修课设置方面,优化体育课程类型和结构,不能使选修课和必修课程重复,让学生选择不同的体育课程学习,增强体育课程体验,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最大程度上满足不同运动水平学生的需求。
3.3、加强体育师资队伍建设
优质的体育师资队伍是实施体育课程设置的必要保证,体育师资队伍的综合素质影响着体育教学的质量。所以,在完全学分制背景下,为了进一步优化高校体育课程设置,最大化体育课程教学效果,高校应采取一些针对性措施全面提升体育师资队伍综合素质。首先,高校应为体育教师搭建学习和交流的平台。请一些体育教学专家对学校体育教师进行定期的专业培训,为体育教师出国学习或与兄弟院校交流学习提供便利,提升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其次,体育教师就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提升教学能力。在课余时间,体育教师应补齐知识短板,提升专业技能,不断学习学生喜爱的时尚运动项目,掌握基础的新兴运动的理论知识和技能,从而为开设新兴项目打下基础。同时,体育教师应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提升观察学生的能力,加强表达能力,从而全面提升自身的业务能力。
3.4、领导应重视体育课程设置,完善评价体系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在完全学分制背景下,领导对体育课程设置的重视,百益无一害。在领导的督促和监管下,首先,高校体育教师便会对体育课程设置有所重视。通过全面考虑学校自身的体育教学资源,调查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对体育课程内容的需求,从而科学合理地设置体育课程内容,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这样的体育课程内容设置才能发挥出最大的教学效果;其次,激发学生参与体育课程的积极性。学生是学习体育的主体,在面对合理的体育课程内容时,会增强学生的多重选择,有利于学生参与体育课程。另外,在高校体育课程评价中,应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评价思想,摆脱单一的终结性评价方式,应将形成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加入其中,这样三种评价方式相结合,整体的评价内容体系更加完善,不仅会对学生的学习态度、意志品质和团队意识进行评价,而且还会对学生的最终学习成绩进行很客观评价,有利于体现学生的综合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