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度盘点
2020-12-30
总投资约1.7亿元的“中国天眼”数据中心将落地建设
即将在贵安新区落地建设的FAST科学研究与数据处理中心,其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已经获得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据悉,FAST科学研究与数据处理中心项目总投资约1.7亿元,建筑面积28000平方米,包含科学研究中心和数据处理中心。项目建成后,“中国天眼”将最终完成观测、科研、数据三大完整科学研究框架,为对长期运行产生的海量数据进行存储和计算提供支撑条件。
中国体量最大、最先进通信卫星实践二十号核心试验全部完成
近日,我国目前体量最大、技术水平最为先进的通信卫星——实践二十号成功完成全部核心试验,充分验证了卫星性能及多项最新技术。实践二十号卫星于2019年12月27日随长征五号遥三运载火箭发射升空,于今年1月5日定点在地球同步轨道后,开始进行在轨测试。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实践二十号卫星总设计师李峰表示:“我们策划了整个整星测试在轨项目共有84项,目前重要的核心载荷测试已经完成了,取得的成果非常让人鼓舞,全面符合我们的设计预期。”
“快舟·传祺GS4号”运载火箭即将发射“行云·武汉号”卫星
3月29日,航天三江快舟火箭行云卫星联合试验队分批全部抵达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随后将对一枚“武汉产”快舟一号甲固体运载火箭进行总装测试,拟将“武汉产”“行云·武汉号”卫星送上太空。此次发射的行云二号01、02号卫星是拟以80颗低轨通信卫星完成组网的“行云工程”项目首发星,由航天三江下属航天行云科技有限公司自主设计研制,其中“行云二号”01星被命名为“武汉号”,将在低轨道上承担覆盖全球的“天基物联网”的通信传输服务功能,并在集装箱、海洋、船舶、电力、地灾、环境、林业、工程机械等行业开展应用测试。
2.25米直径火箭贮箱研制周期缩短40%~50%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一院采用“整体旋压箱底、大尺寸标准筒段、内高压整体成形隧道管”3大产品化技术,成功使2.25米直径火箭贮箱研制生产周期节约了40~50%,其中,贮箱箱底制造周期缩短50%,筒段制造周期缩短30%,隧道管制造周期缩短70%。同时,随着整体贮箱焊缝和拼接数量的大幅减少,箱体固有可靠性大幅提高。目前,生产出的首件火箭贮箱产品已经通过试验考核。
风云三号卫星微波成像仪分系统顺利通过电磁兼容试验
近日,风云三号降水星微波成像仪分系统顺利完成与数传中继终端分系统的电磁兼容专项试验。疫情期间,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八院804所职工克服人手不足、测试项目繁多、精度要求高等困难,坚持“一人四小时”轮班制,精细策划试验项目,出色完成测试任务。最终,微波成像仪26个通道在96个工况下输出稳定,抗干扰能力满足系统要求,也充分验证了微波成像仪的抗干扰能力,为型号正样研制奠定了基础。
一句话新闻
国家首次官宣“新基建”范围
4月20日的国家发改委新闻发布会上,官方首次明确了“新基建”的范围,这包括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三个方面。具体来说如下:
一、信息基础设施。
主要是指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演化生成的基础设施,比如,以5G、物联网、工业互联网、卫星互联网为代表的通信网络基础设施,以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为代表的新技术基础设施,以数据中心、智能计算中心为代表的算力基础设施等。
二、融合基础设施。
主要是指深度应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支撑传统基础设施转型升级,进而形成的融合基础设施,比如,智能交通基础设施、智慧能源基础设施等。
三、创新基础设施。
主要是指支撑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产品研制的具有公益属性的基础设施,比如,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科教基础设施、产业技术创新基础设施等。
发改委指出,新型基础设施的内涵、外延并非一成不变,未来将加强顶层设计。
近年来,中国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已经取得了明显成效,对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作用正在加快释放。
从信息基础设施看,高速光纤已覆盖全国所有城市、乡镇以及99%以上的行政村,4G网络用户超过12亿,这方面取得了跨越式发展和进步。
从融合基础设施看,智慧城市建设路径更加清晰,信息技术积极赋能城市精细化管理,助推转型升级的作用日益凸显。
从创新基础设施看,国家发展改革委已布局建设55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在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中发挥了引领作用,有力支撑了科学技术研究。
下一步,国家发展改革委将联合相关部门,深化研究、强化统筹、完善制度,重点做好四方面工作。
①加强顶层设计。
研究出台推动新型基础设施发展的有关指导意见。
②优化政策环境。
以提高新型基础设施的长期供给质量和效率为重点,修订完善有利于新兴行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准入规则。
③抓好项目建设。
加快推动5G网络部署,促进光纤宽带网络的优化升级,加快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建设。稳步推进传统基础设施的“数字+”“智能+”升级。同时,超前部署创新基础设施。
④做好统筹协调。
强化部门协同,通过试点示范、合规指引等方式,加快产业成熟和设施完善。推进政企协同,激发各类主体的投资积极性,推动技术创新、部署建设和融合应用的互促互进。
未来“新基建”建设需着重关注四大问题:
①在投资主体上,要以社会资本投资为主,发挥政府财政资金引导和补空缺作用,避免政府大规模投资,调动社会资本投资积极性,最大化发挥投资带动作用。②在实施进度上,要根据战略规划和市场应用需求,统筹规划好新基建长期发展路线图和年度投资计划,防止“一哄而上”和重复建设,避免短期投资泡沫。
③在区域和行业布局上,要以需求为导向,不搞大水漫灌,面向重点区域和重点行业,率先推进新基建试点示范应用,确保新基建投资效益的发挥。
④在网络安全保障上,要按照《网络安全法》《密码法》等规章制度要求,同步规划和制定数字新基建安全技术保障措施,完善面向数字新基建安全测评、风险评估、安全审计、保密审查、日常监测等制度。
航天科工二院23所成功研制5G宏基站所需材料
近日,由中国航天科工二院23所研制的铁氧体环形器样品顺利交付。该产品是“新基建”中建设5G宏基站所需材料。为充分把握5G时代的通信体制变革机遇,拥有50多年铁氧体生产经验的23所瞄准5G宏基站所需铁氧体环形器这一市场,不断创新技术,开发迎合市场需求的材料。据预测,2020年,仅5G宏基站中铁氧体环形器的市场容量就能达到30亿元。
长征三号火箭发射印尼卫星失利
4月9日19时46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发射印度尼西亚PALAPA-N1卫星,火箭一、二级飞行正常,三级工作异常,根据测量数据监视判断,火箭三级及卫星残骸已坠落,卫星发射失利。故障排查及有关处理工作已全面展开。
中国联通、北斗卫星技术将打造5G+MR全息投影展示项目
中国联通官方近日宣布,4月7日,全国首例5G+MR及全息投影展示项目签约,填补了5G+MR及全息投影技术在展厅应用的空白。据悉,中国联通5G+MR及全息投影技术,可将虚拟对象与现实场景融合,用户通过高速低时延的联通5G通信,实时与虚拟对象互动,极大提高用户体验的真实感。中国联通表示,项目建成后,参观者可在展厅中与虚拟的北斗模型和卫星专家交流互动,沉浸式学习北斗导航系统、北斗卫星运行轨迹、北斗智慧城市等知识。
北斗终端记录:湖北重载货运达产率接近去年同期
4月8日零时,经过整整76天的封闭,湖北武汉正式解封离汉离鄂通道,有序恢复对外交通。基于北斗的“全国道路货运平台”显示,解封当日共计37454辆武汉籍重载货车开行复工,日达产率恢复至去年同期的85%,其中共有18000辆武汉籍车辆,在24小时里内行驶轨迹已覆盖全国25个省257个城市,行驶里程总计将近425万公里。4月10日,湖北省重载货车日达产率为去年同期的108.5%,武汉市为去年同期88%。目前湖北省重载货车日达产率已接近去年同期水平。
SQX-1 Y2 圆满完成多项地面试验
近日,北京星际荣耀空间科技有限公司相继圆满完成双曲线一号遥二运载火箭(以下简称“SQX-1 Y2”)姿轨控动力系统地面抽检试车、姿轨控发动机液流试验、发火试验、电气系统综合匹配试验、整流罩分离试验共5项地面试验,按照研制计划顺利完成产品交付验证的重大节点,为 SQX-1 Y2 发射任务的顺利执行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国家航天局聘请戚发轫、吴伟仁、刘洋为中国航天公益形象大使
4月24日,在第五个“中国航天日”的启动仪式上,国家航天局正式公布今年中国航天公益形象大使,分别为中国航天三大里程碑事件的杰出代表:参与研制的东方红一号卫星的戚发轫院士,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院士;中国首位进入太空的女航天员刘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