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法院“遇上”互联网
2020-12-30王晓晨
王晓晨
2020年7月15日,杭州互联网法院跨境贸易法庭正式成立,这是全国首个集中审理跨境数字贸易纠纷案件的人民法庭。那么,什么是互联网法院?跨境贸易法庭又是什么呢?
互联网法院有两个特点:通过互联网审理案件和审理互联网案件。首先,互联网法院是通过互联网审理案件的一类法院。案件的受理、送达、调解、证据交换、庭前准备、庭审、宣判等诉讼环节均在互联网上完成,以全程在线为基本原则。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互联网法院审理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互联网法院在线接收原告提交的起诉材料。受理案件后,互联网法院可以通过原告提供的手机号码、传真、电子邮箱、即时通讯账号等,通知被告、第三人通过诉讼平台进行案件关联和身份验证。被告、第三人应当通过诉讼平台了解案件信息,接收和提交诉讼材料,实施诉讼行为。互联网法院组织在线证据交换的,当事人应当将在线电子数据上传、导入诉讼平台,或者将线下证据通过扫描、翻拍、转录等方式进行电子化处理后上传至诉讼平台进行举证,也可以运用已经导入诉讼平台的电子数据证明自己的主张。2017年8月18日,全国首家互联网法院在杭州正式挂牌成立,标志着中国涉互联网案件的集中管辖、专业审判揭开了新的篇章。目前我国有三所互联网法院,分别是杭州互联网法院、北京互联网法院和广州互联网法院。
其次,互联网法院是集中管辖所在市的辖区内特定类型互联网案件的基层人民法院,审理的案件大多与网络纠纷有关。《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互联网法院审理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明确了互联网法院受理的一审案件范围,包括“通过电子商务平台签订或者履行网络购物合同而产生的纠纷”“签订、履行行为均在互联网上完成的网络服务合同纠纷”“在互联网上侵害他人人身权、财产权等民事权益而产生的纠纷”等。
之所以需要由互联网法院来审理互联网案件,是因为随着网络经济行为的增多,涉网纠纷也越来越多。一些较大的互联网企业每年要处理上百万起交易纠纷,当这些纠纷出现了无法解决的情况时,就会进入诉讼渠道。在传统司法模式下,当事人打官司需要在实体法院进行,有的还要到外地起诉、应诉,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互联网法院的出现不仅实现了“网上纠纷网上了”,还能让打官司“像网购一样方便快捷”。
2019年12月,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中国法院的互联网司法》白皮书。根据白皮书,我国三所互联网法院的在线庭审平均用时为45分钟,案件平均审理周期约38天,分别比传统审理模式节约了约3/5和1/2的时间,一审服判息诉率达98.0%,大大提高了案件的审理效率,也降低了案件的审理成本。此外,各地法院广泛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物联网等前沿科技,全面推进信息技术在司法中的深度应用。以大数据为例,最高人民法院建设了人民法院大数据管理和服务平台,可以实时汇集全国3507个法院的审判执行、人事政务、研究信息等数据。截至2019年10月31日,该平台已汇集全国法院1.925亿案件数据,目前成为全世界最大的审判信息资源库。
回到上文所说的杭州互联网法院跨境贸易法庭,它的设立是互联网司法主动适应跨境数字贸易发展的一项制度创新。随着跨境数字贸易的快速发展,建立新型国际商事争端解决机制势在必行。跨境贸易法庭将通过集中管辖跨境贸易纠纷,形成相关案件国际管辖规则和裁判规则,平等保护不同国家、地区各类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构建公正透明的国际营商环境。
互联网法院的设立,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最新发展,是信息技术和现代社会治理的融合,也是探索信息化时代法治正义实现方式的体现。无论是解决国内的互联网纠纷还是跨境数字贸易纠纷,随着司法建设的不断发展,互联网法院将会走进更多人的生活中,为更多的人提供便捷高效的司法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