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观视域下恶性犯罪低龄化探析
2020-12-30河南大学肖婷
河南大学 肖婷
2019年10月24日,人民日报官网发布了一则题为“警方通报大连十岁女孩被杀案”的新闻,迅速引起了网友们的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网友们在为年幼的受害女孩感到痛心和惋惜的同时,也惊讶于杀害她的凶手竟是个未成年人。近年来,“十三岁男孩弑母”“三名未满十四岁的未成年人抢劫杀害女教师”等恶性犯罪案件不断进入公众视野并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这些案件的共同特点是犯罪嫌疑人都是大家口中所谓的“孩子”,但他们恶劣、残忍的犯罪动机和手段却不禁令人心惊胆寒。十二三岁的他们本该是家庭的希望、国家的未来,却缘何成了让人闻之色变的恶性犯罪案件的行凶者呢?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犯罪的青少年法律意识缺失、性格比较极端等,但从价值观角度来说,扭曲的价值观是造成他们犯罪的重要原因。
一、价值观及其重要作用
人之所以能控制自己的行为,就在于其头脑中的价值观对自己的一举一动起着调节和约束的作用。如果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能够形成完整、正确的价值观体系,那么就能判断某件事情是否能做、该不该做,也不会在涉及是非黑白的问题上犯错误,从而避免“一失足成千古恨”的悲剧出现。
1. 何为价值观
人们在认识各种具体事物价值的基础上,会形成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这就是价值观。价值观是人们用以认识事物、辨别是非曲直的一种思维取向,是人们进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时遵循的依据。价值观是一种观念的存在,属于社会意识形态的一部分,会反映一定的社会存在。价值观既不是在人脑中按照主观意愿凭空产生的,也不是对社会存在的机械、被动的反映,而是根据个体需要并从社会现实条件出发产生的。人们只有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才会对外在事物产生一定的需要,进而对这些事物的价值产生自己的判断,因此价值观体系应是个体化和社会化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2. 价值观对人的重要作用
价值观的重要性首先表现在它对人的思维和认识具有导向作用。价值观是基于人脑和人的感觉器官做出的认识、理解和判断,是人们认识事物、判定是非的依据。由于自身条件和所处环境不同,不同的人会形成不同的价值观,而不同的价值观也有好坏之分。价值观对人的导向作用表现在,一个好的价值观会引导人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和奋斗目标,坚持高尚的道德情操并形成完备的人格与品质;而不好的价值观却会让人形成错误的自我认知,丧失或者建立有问题的理想信念和生活目标,甚至模糊人生的追求方向。网络上风靡一时的“丧文化”“颓文化”之所以有追求者,正是因为他们的价值观出现了偏差,没能引导自己找到正确的人生追求。
价值观的重要性还表现在它对人的行为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人是高级动物,有头脑、有意识,能够管控和约束自己的行为。人在做一件事之前会先在头脑中对这件事是否能做、该不该做给出判断,然后再决定是否付诸行动。价值观对行为的调节和控制作用就体现在:好的价值观会敦促人付出努力去做正确有益的事情;错误的价值观不但不能制止人做出错误的行为,甚至不能让其意识到自身的所作所为是错误、不合理的。当一个人缺乏正确价值观对自身行为进行的调控和约束时,就无法控制自己各种不适当行为的产生,走上一条错误的自我发展道路。
3. 价值观在青少年群体成长中的重要分量
人的价值观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后天成长中经过家长和学校的教育、社会的熏陶、实践的锻炼才反复打磨形成的,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长效性。
从十岁到十六岁的这个年龄阶段,是人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此时的青少年在生理方面表现为身体迅速发育,在心理方面表现为“独立意识”开始急速膨胀,但这些变化与其薄弱的认知能力是不相匹配的。另外,在思想上,他们乐于接受各种具有奇异性的观念和想法,但并没有能力去辨别这些信息是对是错、道德与否;在行为上,他们渴望家长和老师的关注与认同,但又喜欢我行我素、特立独行,不希望被别人束缚。
青少年群体在心理和行为上的特点决定了他们在这一时期会处在矛盾和迷茫之中,面对大量的信息不知道如何选择,所以在此时,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对这个年龄段的他们至关重要。拥有了正确价值观的引导,青少年们就不会在众多的选择中迷失自己,还能够从各种认知中选择积极的、正向的信息进行消化、加工,从而不断完善自己的价值观体系,形成完整的人格。而缺乏正确价值观引导的青少年群体则难以避免受到各种消极、不良的信息的影响,若这种思想长期占据人脑,就可能慢慢形成最原始的犯罪动机,甚至完全支配他们的思维,最终导致犯罪行为的产生。
二、低龄化犯罪者的价值观动因探究
价值观对青少年群体的思想和行为起着至关重要的导向作用和控制作用,不良价值观就是他们恶性犯罪行为的思想根源,所以挖掘青少年犯罪者背后扭曲的价值观动因就变得尤为重要。因此,探索具有恶性犯罪行为的青少年的价值观体系有助于我们对其他青少年实施更有针对性的教育,这样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防低龄青少年恶性犯罪行为的发生,也可以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价值观体系,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养成健全人格。
1. 部分青少年把享乐当作目标
艰苦奋斗、勤劳勇敢、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国家倡导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生”作为青少年应该树立的人生目标。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加之各种文化思想的交流碰撞和价值取向的多样化,比起艰苦奋斗,部分青少年开始向往“寻欢作乐”的生活方式。这种价值观导致他们更多地关注个人的欲望是否得到满足、生活质量是否得到提高,欲求从“吃饱穿暖”向“锦衣玉食”过渡、转变。然而,对青少年群体来说,一旦形成这种以追求享乐为人生目标的价值观体系后,当想象中的生活状态无法实现时,就可能采取极端的违法行为(比如盗窃、抢劫)来满足自己的欲望。
以前,我国民众的物质生活条件艰苦,青少年犯罪者的犯罪行为多为小偷小摸,往往不会涉及恶性犯罪,而在物质生活大大丰富的今天,以占有大量财富为目的的恶性犯罪行为(如绑架、诈骗等)出现在青少年犯罪者身上的比率显著上升。也就是说,如今部分青少年犯罪者的作案动机已经由“生存需要”向“享受需要”转变,如果在此时不及时给予积极的引导加以纠正,未来这种持有不良观念的青少年会越来越多,这样不仅会造成未成年人犯罪率持续增高,也会败坏社会的道德与风气。
2. 部分青少年把富有和成名当作人生追求
我国传统文化十分推崇“淡泊名利”的价值观念,儒家思想的代表作《论语》中,就有这样的表述。《论语·里仁》有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由此可知古人是非常注重修身养德的,对名利等身外之物不甚在意。但是,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倡导的这些思想与追求,已经不是现今一些人的人生目标了,取而代之的是唯利是图和个人需要至上的不良价值观。更可怕的是,这种不良价值观除了挑战着成年人的神经,也对价值观尚未完全成形的青少年群体产生巨大影响。
“土豪”“网红”等社会现象带来的“拜金”“虚荣”等不良风气也容易干扰青少年群体形成良好的价值观念。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和网络的普及,人手一部智能手机已经不再是稀罕事,甚至尚在小学阶段的青少年们都能拥有一部属于自己的手机。但试想,当他们拿出手机后,会沉浸在怎样的一个网络世界中呢?比起在工作岗位上默默耕耘的科研人员和道德楷模,可能妆容精致、能说会道的“网红”更讨他们的欢心,一露脸就引发关注、一出门就保镖护身的明星更能令他们向往。信息大爆炸的时代,一些人可以利用网络一夜成名而坐拥千万身家,但这种不具有普遍意义的“发家致富”的手段经过网络的传播,效果得到放大,致使一些青少年过早地接触名与利所带来的诱惑,从而形成了不适当的精神追求,扭曲了自己刚刚萌芽的价值观。
3. 部分青少年自我意识过于强烈
共产主义道德是从无产阶级完整利益中引申出来的道德体系,它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人类历史上最崇高的道德体系,它的基本原则就是集体主义。一直以来,党教导我们的都是要以集体为先,树立先人后己公而忘私的崇高理念。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后,人们在商品交换关系中处于一种主体之间平等的地位,这时个人意志的重要性显现了出来,并且这种关系会使得自我意识开始觉醒,因此有些人会更多地从自身角度出发,按照利己的思路去解决问题。这样的背景与现实情况就对青少年群体在处理他人与个人的关系、集体与个人的关系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部分青少年能够坚守初心,凡事以集体为先,尊崇集体主义的价值观。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不排除有一部分青少年,将“利己”作为为人处世的原则,奉行的是“唯我主义”。
此外,家庭因素和社会文化对自我意识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之前,生育不受限制,且大多数人的住所是庭院式的平房,家庭内部和邻里之间注重友善、和谐,容易形成共享、融洽的关系网络。实施计划生育政策以后,独生子女多,加之城市化进程加快,人们从平房搬进了用防盗门相互隔开的单元楼。单元楼这种半封闭式的居住环境使得少年们难以找到同龄的玩伴,而这种缺乏集体意识和共享意识的家庭和居住环境,就有可能造成一些青少年出现“人本该是自私的,时时刻刻都想着自己才是正确的”这一错误想法。
任由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价值观念在青少年心中肆意生长,就可能衍生出极端的自我主义倾向人格。有这样人格的人,会由着自己的喜好和情绪做事,不懂得顾全大局,甚至不能接受和自己相左的意见,当他人未能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时,他甚至会与这个人起暴力冲突。
4. 部分青少年生命观念淡薄
生命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宝贵的,费尔巴哈曾说,生命是一切宝物中最高的东西。当人们明白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后才会懂得尊重和敬畏生命,并且会尽力保护自己的生命安全不受侵害,也能够尊重他人的生命安全而不会去冒犯他人。同理,懂得珍惜生命的孩子,便会拥有坚毅的性格,从而有勇气面对世界上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
现在流行的网络游戏(以下简称“网游”)对提高青少年的智力水平有积极作用,但是含有暴力元素的网游则会形成不正确的生命价值观。尤其以枪战和格斗为基调的各种暴力类网络游戏,非但不能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还容易导致他们沉迷其中,分不清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的界限,甚至将游戏中的暴力手段带入真实生活中,演变成校园暴力或者斗殴等恶性事件。
对生命的尊重,除了对人,也包括对生活在这颗星球的其他生物。许多人喜食野味,不惜双手沾满鲜血也要非法捕杀野生动物,还有人以虐杀动物为乐,对动物大肆扑杀,而这种行为会给青少年带来严重的不良影响。很多犯下杀人弑亲罪的孩子,在犯下重罪之前都表现出对生命的漠视和麻木,如果当时能及时纠正他们的不良想法,让他们树立起生命可贵不可侵犯的意识,是不是就可以避免很多人间惨剧了呢?
三、防控低龄化犯罪可行性路径探索
当代部分青少年的价值观偏离社会主流价值观体系是造成他们恶性犯罪的原因。因此,强化对这些少年的价值观的引导和教育势在必行。
1. 社会层面:为少年们形成良好价值观营造适宜氛围
加大对青少年群体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普及力度。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国家开放程度的提高,新时代青少年们面对的是各种观念和文化不断冲突的社会环境,他们每时每刻都能接触到各种标新立异的思想与见解,可是与之对应的是他们有限的明辨是非的能力,因此加强他们在学龄阶段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与教育力度是十分必要的,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授、渗透到他们思想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有效防止各种错误价值观对他们思想的侵蚀。
除此之外,全社会还需继续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使其在当代继续发挥作用。中华传统文化历经千年岁月,淘洗、凝练出了许多对治国理政和修身养德有价值的思想瑰宝。新时代,我们依然要挖掘并弘扬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内容,比如克勤克俭、吃苦耐劳、团结奋斗,不虚荣、不攀比等,这不仅对我们教育青少年群体有积极作用,还对促进社会和民生的发展、维系社会稳定有所助益。
建立预防青少年犯罪的道德预防机制也十分重要。没有人是天生的罪犯,只要在青少年的成长道路上给予适时正确的引导,就可以减少他们误入歧途的可能。正如孟子所说,“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因此我们全社会应注重对青少年群体价值观领域的道德教育体系的建设,从源头上遏制犯罪意识和行为的产生,帮助青少年群体向善发展。其中,法治教育是减少青少年群体犯罪的有效手段,道德教育是预防青少年群体犯罪的重要措施。
2. 学校层面:为青少年形成良好的价值观提供教育引导
学校作为教育教学的主阵地,应发挥天然优势,广泛开展青少年优良价值观的教育工作,并纠正陈旧、过时的教学评价模式。我国十分重视素质教育,也积极地在全国中小学校推行素质教育,效果显著。但仍然有部分中小学在对学生进行学习评价时,依然以学生的学习成绩而非综合素质能力作为该生是否为“好学生”的判断依据。这种只关注学生成绩的教学评价模式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首先,它无法评判学生的人格是否健全、道德素养是否高尚,因此不利于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和全面发展;其次,这种唯成绩论的做法也可能会导致一些学生产生厌学情绪,他们会因成绩不好就认定自己不适合学习,没有继续学下去的必要,进而妄自菲薄甚至自暴自弃,由此放弃学业过早地进入社会。而进入社会后,他们很容易受到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而成为社会的不安定因素,甚至还会走上犯罪的道路。
此外,学校还要加强法治教育的力度。青少年法治教育不应该仅仅是一门课程,它的内容和思想应该渗透到学校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此外,针对青少年的法治教育还应该始终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因为青少年法治教育开展得越早,越能让在校的青少年尽早地明事理辨是非;青少年法治教育覆盖的范围越广,越能让他们形成完整的道德体系、树立法律意识。当下,有些青少年被具有趣味性、娱乐性的文字、视频、游戏吸引,不去关注法治教育相关的内容,致使他们的法律意识淡薄,甚至对违法犯罪的行为都没有清晰的认识。面对这一情况,也要求中小学校要更加积极地开展青少年法治教育,让在校青少年通过学习,不断增强法治意识,从而树立法治信仰。
除了加强法治教育,学校还应重视融法治教育于实践之中。学校在帮助学生增强法治意识的同时,不能只注重学生对法治知识的内化过程(即知识学习过程),更应该给他们提供在实践中将法治意识外化的机会(即参与法治教育活动实践)。比如增设情景体验课,让学生通过参与自编剧本、角色扮演等活动切身感受法治和道德在生活中的作用;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校外实践,通过旁听庭审、做法治教育志愿者等形式提高他们对法治知识的理解与应用。
除了学校的引导,在校教师也应该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尊法、守法的正面形象。在校青少年正处在人格养成期,此时,除了家长就是教师对他们的影响最大。因此,教师应具备端正的品格、高尚的道德情操,才能给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榜样,并在潜移默化中让他们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高尚的品格。广大教师还要正心修身,以较高的道德水准来要求自己,同时加强学习,熟悉相关的法律知识。唯有这样才能让自身的教育教学工作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在普及法治知识时做到游刃有余、举重若轻。
3. 家庭层面:为青少年们形成良好价值观提供后盾支持
为青少年营造和谐、温馨的家庭氛围十分重要。家庭是孩子人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人生中的第一课”并非是在学校中习得的,而是在家庭中学习到的。因此,家庭环境会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成长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一个氛围不好、关系紧张的家庭里,青少年会长期精神紧张、心烦意乱,陷入无尽的压抑和苦闷之中,这不仅会影响他们的学习成绩,还会影响其良好价值观的养成。因此,作为父母应该经营好家庭,保持家人之间的和谐关系,营造温馨的家庭氛围。除了关心子女身体状况,还要多关心他们的心理健康和诉求,给他们形成健全人格和正确价值观创造必要的条件。
要给青少年树立榜样,还需要家长提高自身道德素养。家长是子女的第一任教师,家长的言行举止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子女。这就要求孩子的父母必须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在生活中严于律己,约束自己的行为。子女的年龄越小,父母的言行对他们起到的示范作用就越强,影响也就越大,价值观良好的家长会教育出同样具有良好价值观的孩子。因此,家长可以通过学习法律知识、阅读相关书籍来提升自己的精神素养和法律意识,给孩子树立榜样。
家长还要给孩子创造可以实践的教育活动与机会。法律知识和道德理论如果不付诸实践,也只能是停留在头脑中的概念,无法帮助青少年形成良好的价值观,也无法指导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的各种行为和活动。所以,家长在对孩子进行法治观念教育和道德教育时一定要辅以必要的实践活动作为教育手段,比如带他们参加社会上的各种法治宣讲活动,支持他们参加各种社会实践,让孩子接触社会、融入社会,在社会实践中形成与主流价值观念相符的价值观体系。有些青少年犯罪者在个体化向社会化过渡的过程中,就是因为缺乏指导或者听从了错误的建议,导致没有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最终走上了犯罪道路。
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还要注意使用科学的方法。家长选择何种教育方法,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够影响子女的价值观建设。家长不仅要给孩子提供物质生活条件,也要关注他们的精神世界,及时给予关心和陪伴,并对他们脑中偏离核心价值观的想法进行及时纠正,与他们一起成长。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思想纠错时要耐心引导,用自身的行为为子女做示范,切忌采取粗暴的方式进行教育,也不能将教育仅仅停留在说教上。科学的教育方法可以事半功倍,错误的教育方法不仅难以达到预期效果,甚至还会让青少年产生逆反心理,从而误入歧途。所以,家长在选择教育方式时一定要有科学的眼光和审慎的态度。
4. 个人层面:为自身形成良好价值观做出努力
新时代的青少年应以道德楷模、先进个人为榜样,树立良好的价值观。青少年在形成自己的价值观体系时,难免会遇到不同价值观的冲突而不知如何选择的情况。面对这种难题,青少年可以向道德楷模、先进人物学习,学习他们的精神和做法,然后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去实践这些精神和做法,努力用行动来向自己心目中的偶像看齐。
学习法治知识,参与青少年法治教育活动。现在,很多青少年对法律常识缺乏基本的认识与了解,有些青少年犯罪者甚至不知道自己的行为已经触犯了法律。因此,青少年除了要积极参加学校和家长安排的各种法治教育活动之外,还应该有意识地去观看一些法治节目,阅读普法书籍,学习基本的法律常识,培养法治观念。这样,不但遇事时能够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还可以避免自己触及法律“红”线。
少年强,则国强。青少年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对他们的思想教育应该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在恶性犯罪低龄化趋势日益显现的今天,增强青少年的法治意识,加强他们的思想道德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是预防青少年犯罪之路的起点,是第一步。当然,要真正做到防控青少年恶性犯罪的发生,还需要社会各界互相配合、协同作用,以共同探索预防和惩治青少年恶性犯罪的新思路、新对策。这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但无论如何,我们都要做好这项工作,唯有这样才能帮助青少年健康成长,让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从而成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栋梁之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