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封从朝鲜前线寄回的家信

2020-12-30

中外文摘 2020年24期
关键词:政治部前线志愿军

廖临在朝鲜前线坑道口

70 年前,我的老伴廖临参加了抗美援朝。他在朝鲜前线写给我的家信中,有一封刊登在1951年11 月11 日的《解放日报》“读者来信”专栏,标题是《想到祖国人民的美好幸福 我们就感到无限的鼓舞兴奋——廖临同志从朝鲜前线寄回的家信》。多亏上海朋友的帮助,替我们找到了这份老报纸,全家人都异常兴奋,70年前的往事仿佛就在眼前。

祖国人民是志愿军的坚强后盾

1949 年10 月,廖临和我一起调到解放军三野九兵团台湾干部训练团工作。训练团工作结束,廖临调到九兵团政治部宣传部任干事,我调到九兵团政治部宣传部党报《长江报》任助理编辑。本来九兵团是要去解放台湾的,因朝鲜战争爆发,解放军九兵团改编为志愿军九兵团赴朝参战。廖临随军参加抗美援朝,我因病而留守。九兵团留守处设在山东曲阜,我病重无法随队,就被留在上海嘉定治病,病愈后在嘉定县政府工作。

廖临于1950 年12 月赴朝鲜。当时已是天寒地冻,鸭绿江面已经冰封,廖临所在的志愿军九兵团政治部,从吉林省集安踏着厚厚的冰层,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奔赴朝鲜战场。由于美军的狂轰滥炸,朝鲜很多城镇、村庄变成一片焦土。廖临的部队长年驻扎在荒山野岭,工作生活条件都很艰苦,吃喝拉撒都在坑道里,一把炒面一把雪是家常便饭;他们还经常夜里行军,在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中行走于悬崖绝壁,不慎失足就是粉身碎骨。廖临是高度近视眼,我很为他担忧。政治部的战友中,就有一位是夜里行军坠下悬崖牺牲的。

廖临的立功喜报

为了避免我替他担忧,廖临给我的信大多是报喜不报忧。他在这封家信中告诉我,他所以对胜利充满信心,是因为身后有伟大的祖国人民:“祖国人民对志愿军的全力支援,对志愿军的热爱,深深地鼓舞了同志们以更大的勇气去从事战斗、工作和学习。写这封信的当儿,又收到一大堆慰问信,来自江西、福建、贵州、江苏、皖北、四川、浙江、广西、湖南、新疆等地。”“除了胜利消息外,同志们对接到慰问信,分发慰劳品最感兴奋,这主要是因为与‘祖国’这光荣和亲切的字联系着的缘故。”

家里至今还可看到这些来自祖国的慰问品,其中有中国人民赴朝慰问团送去的搪瓷杯,杯子上印着: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赠给最可爱的人;中国通商银行的赠品是一支“关勒铭”牌钢笔,笔杆上的刻字是:谨以此笔献给英勇作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还有两个小布袋,出自山东妇女的手工,是她们用零碎布片缝制成的,绣上“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字样,以表示对志愿军的爱戴。这些慰问品我都一直珍藏着,那是一个时代的见证。

以乐观主义精神面对战地艰险

廖临写这封信的时候,正值朝鲜的雨季,他在家信中写道:“上个月,我们都参加了修路,因为逢上雨季,这工作是相当艰苦的。但由于朝鲜人民和志愿军同志合力修路的结果,在荒无人烟的崇山峻岭中开辟了不少新的公路,改善了交通条件。朝鲜人民支援战争的热情,不是亲眼见到是难以体会的。现在我们已能吃到花生米、豆腐干以至牛肉干。”

他总是以乐观的心态面对困难:“我们日前来到新的驻地,在溪旁盖了个小茅棚,第一晚住在里面香味扑鼻,如入芝兰之室;晚上下雨,盖上雨布尚安然无事。但雨急后,溪水激增,本来清清的水流变成异常浑浊,裹挟着泥土石块直往山下冲去。第二天日间,草棚顶上的雨布全被风刮走,里里外外一样下大雨,弄得很狼狈。最后还是老百姓让出了一个很大的坑给我们住。”

漫长的冬季即将来临,他们正在为过冬做准备了:“最近大家还在搞生产,种了些萝卜、蔬菜。这几天大家又忙着采集木柴,准备过冬,这里十月中旬就要下雪,一直到明年四月,冬季漫长,大家要多采集些柴火准备过冬烤火用。”“同志们来到朝鲜以后,采木头、盖房子、找野菜、修桥铺路,学会的本领可真不少。在朝鲜战场上,克服困难就是争取胜利,一年来我们已经克服了大大小小许多困难,对今后继续克服困难,争取胜利的信念是异常牢固的。”

他来信中也讲述了与朝鲜群众相处的情形:“十日是重阳节,朝鲜老百姓也过重阳节,我们吃了老百姓送来的黏高粱的糕,味平常,但吃起来情绪好,和朝鲜老百姓语言不通,讲得通的只是有限的几句短语,但生活上亲密无间。我们还经常帮助老百姓剥苞米、椿(舂)小米等劳动,说起来可真是渗透了国际主义的友爱哩!”

伴随着立功喜报载誉而归

廖临是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的,英语很出色,他除了做好政治部的日常工作,还参与接管俘虏小组的工作。部队作战时,接管俘虏小组都在前线;战斗结束后,小组的同志就押着俘虏胜利回营。

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伤亡很大,民政科收到前线寄来的烈士证、烈士遗物,家属来领取时都会悲声恸哭。每每听到哭声我就特别揪心,因我也有亲人在前线,我也时刻牵挂着他的安危。有一次,民政科的同志来电话对我说,他们收到了志愿军司令部寄来的廖临同志的证件,我的心顿时提到了嗓子眼上。对方接着说“恭喜你,廖临同志在前线立功啦”,我的心这才落回到肚子里。

廖临于1953 年4 月调防回国。在朝鲜2 年4 个月,他不顾艰险,克服困难,积极工作,出色地完成了任务,荣立三等功一次,获得两枚军功章。那张立功喜报是1952 年12 月15 日由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部政治部颁发的,上面写着:“廖临同志在工作中创立功绩,业经批准记三等功一次,这不仅是个人的光荣,全军的光荣,也是人民的光荣,祖国的光荣。特向童礼娟报喜。”我感到无上光荣。

1953 年,部队准许家属去朝鲜前线探亲。此时廖临刚好调防回国,我失去了探亲的机会,但他能平安回来,我就很高兴了,何况他还带回立功证和两枚军功章呢。

猜你喜欢

政治部前线志愿军
志愿军六天三炸“水门桥”
抗美援朝战争中的志愿军
奔赴在前线的青年志愿者
追踪潮流前线,一定不能错过这几个公众号
《政工学刊》2016年优秀通讯员
跟踪导练(四)4
《政工学刊》2013年优秀通讯员
志愿军战俘在美军集中营的斗争
红军时期的前方与后方政治部
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政治部何时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