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2020-12-29朱晓庆
朱晓庆
摘 要:小学语文教学中认知提升是最重要的方面,小学是系统学习语文的初始阶段,也是打基础的重要时期。素质教育理念下,小学语文教学不仅仅承载着传授知识、技能的责任,更重要的是发挥育人功能,帮助学生培养学语文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以实现更好的教学效果。探讨了如何构建语文教学课堂,才能有效完成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任务。
关键词:小学语文;学习兴趣;语文素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随着学生认知的提升和老师教学的深入,培养学生的兴趣越来越重要,从小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也正在成为家长和老师日益关注的重点,小学阶段的孩子语言能力不足,知识掌握有限,学习主动性不强,文化素养的根基尚未建立,好奇心较强。因此,在这一阶段要为学生构建良好的兴趣课堂,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升学习兴趣。
一、培养学生阅读意识,将语文阅读融入课堂学习之中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在语文课堂中是较为重要的,阅读是一个重要的方面,而阅读需要一定的时间积累,培养学生阅读的思维是提升学生语言文化素养的关键,具体如下:
例如,在小学语文课《吃水不忘挖井人》的教学过程中,从文章开篇的老树讲起,由细节带动学生,使其响应老师,潜移默化地完成课堂内容的传递。文章是较有寓意的,开篇的点题引发学生兴趣,以拟人化的修辞手法展示文中核心主角的视角,带动学生更广泛地阅读,“本文讲述了怎样的故事?从文中自己体会到了怎样的人生感悟?在你阅读文章时,注意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以此引发学生思考,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尤其在课堂上,通過师生之间双向互动,完成学生对本篇内容的深入理解,针对学生疑问较多的句段进行深入剖析,让学生在学习到文章知识的同时,对阅读产生一定兴趣,这才是对阅读最有利的方式。
二、充分挖掘日常教学工具,促进学生对文章内容的吸收
在新课改教育背景下,教师的主体地位摇摇欲坠,主角由老师慢慢向学生转变,教学任务更为突出学生的自主性,语文素养的培养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学生兴趣的培养。例如,《燕子》这篇文章中所述内容就是生活实际场景,文章以普通视角描述燕子,以铺平纪事的手法巧妙地表达燕子这一生物,以生活细节为突出点,讲述燕子在生活中的体现,通过这种表现手法,为学生讲述一个动物在生活中的实际情况,让学生意识到自己在生活中所处的角色,促进学生对日常生活实践的探索。燕子是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在教育问题上,一定要利用可以利用的一切事物,而且教师一定要以身作则,树立小学生自身行为规范,通过利用生活中的工具,培养学生对现实的认知,形成完成的文章体系,培养良好的独立思维能力。同时创设优良的教学环境也很重要,引导小学生对文章进行理解,通过课堂内容的学习,不断更新课堂教学中的系统框架,深化文章认知。
三、注重教学与生活的结合,树立兴趣教学观
语文的学习需要进行大量的训练,不断深入了解学习目的,不断更新知识库,在这一过程中,加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从培养学生对教师讲解内容的正确理解开始,到形成语文惯性思维模式,进而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促进学生自主展开学习,潜移默化地深入头脑,将生活与教学结合进行兴趣培养,让学生自主学习。具体如下:
《雨后春笋》是一篇以生活场景为出发点的文章,描述经历风雨之后,开始以更加强劲的生命力生长的笋,这样的记事型场景推动的文章是初级阶段所要学习的主要内容,在学习这篇文章时,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将自己所看到的雨露、生命与文章作对比,让学生喜欢上文章中细腻化的表达,加深学生对学习内容的记忆。“雨后的春笋像小草,一颗一颗的探出脑袋,忽然满山遍野变得不再光秃秃了……”这样细腻的表达让学生联想到生活实际场景,从中把握学习智慧,利用不失厚度的表达完成学习。在课堂中学习此类文章,有利于学生观察生活,生活中本来就存在很多不起眼的小事,只有对此建立了兴趣,才可能将这种方式进行到底,这样的学习更加有利于学生后期的成长与发展。
总而言之,学生兴趣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无处不在,老师在课程内容中加入兴趣话题,在课外发布作业引导学生进行兴趣阅读,选择建立思维框架的游戏等,这样的渗透式教学,保证学生每天主动思考,从而有效地加强语文系统思维的学习,尤其教师在语文课堂上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兴趣引导,增强学生的注意力,逐渐培养学生建立自己的思维,促进学生兴趣的养成。
参考文献:
[1]张哲浅.谈语文教学中学生兴趣培养的重要性[J].基础教育课程,2017(7):32-34.
[2]张希明.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兴趣的方案分析[J].初等教育,2019(26):183-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