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情景动画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的运用例谈

2020-12-29宋亚平陈斌斌

新课程·上旬 2020年38期
关键词:主动参与新课程

宋亚平 陈斌斌

摘 要:当前,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进步,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宽泛,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也理应做出适当的回应与改变,以此来增强课堂信息传递方式的多样性和鲜活性。而作为学生耳熟能详的动画这个媒介,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动画中生动的人物形象来结合小学低年级数学知识点而进行教学,在彰显动画独特魅力的同时,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点燃了课堂气氛,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这恰恰符合新课程重视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相结合的理念。

关键词:情景动画;鲜活性;新课程;主动参与

一、利用动画人物形象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想象力丰富,对动画情有独钟,为了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可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动画形象来创设情境,用学生喜爱的动画形象来呈现教学内容,让动画形象来充当这节课的“实质性引导教师”,这样一来,不仅一瞬间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能够让学生形成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讲解“7的乘法口诀”时,我就为学生创设了这样一个生活情境:(出示《小猪佩奇》情景图)

师:乔治要过生日啦!佩奇、猪爸爸和猪妈妈商量购买生日聚会的物品。可是,在购买时,它们遇到了数学难题,需要同学们的帮助,你们愿意吗?

生:(齐)愿意。(出示小猪佩奇购买气球的情景图)

师:从这幅情景图中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1:一共买了7组气球。

生2:每一组有4只气球。

师:根据这些信息,请写出一道乘法算式。

生1:4×7=28

生2:7×4=28

师:真聪明!同学们用自己的智慧帮助佩奇解决了问题,那我们去帮帮猪妈妈吧。

……

整节课,根据《小猪佩奇》情景图,我设计的问题由简到难、循序渐进,大胆放手,先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再解疑惑,突出学生主动实践的目的。可见,根据学生喜闻乐见的动画《小猪佩奇》中的人物形象来设计情境,从而有趣、生动地切入知识点的学习,不仅有效地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也让学生意识到数学知识源于生活,从而达到喜欢数学的目的。

二、利用趣味情境开展教学实践活动,呈现学习任务

在当今小学数学课堂中,已经从关注教师的行为方式转向注重学生的行为方式,也就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达到的一种经历性目标和获得性目标。首先,在构建教学策略时,教师应该关注的是怎样将那些抽象的符号、单调的公式、生疏的概念转化为一个个具体的、熟悉的、感兴趣的,需要他们去主动尝试完成的任务。弗赖登塔尔认为,不管是什么样的教学策略,都可采用以“主动探索”为学习活动的主要脉络来组织教学。例如,在教学“角的分类”时,我设计这样一个情景画面:在风景如画的狗熊山上,熊大、熊二和笨笨在大树底下画了好多角,我们一起帮它们分类吧!这时,充满趣味挑战性的情境一下子引起了学生的兴趣,紧接着,通过多媒体课件出示熊大的问题:“我想找的是比直角小的角。”“学一个活动的最好方法是实践。”接着让学生独立动手操作后再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发现,并且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来概括总结,于是,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就会被充分地调动起来,才有可能形成更多策略性知识。当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比直角小的角是锐角,或者锐角小于直角时,那么,接下来教学“什么是钝角”自然易如反掌了。

三、利用情景动画、角色扮演优化课堂教学,激活学生思维

小学生更加关注有趣、新奇的事物,所以,教师应该以教材内容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从学生的视角选择一些有趣的故事、童话等来开展教学实践活动,并让学生通过情景动画、角色扮演等方式真正感受主人公的世界。有学者认为,良好的环境刺激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探求欲。这样一来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丰富教学活动内容,还增强了课堂效果。

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始终脱离不了黑板和粉笔的使用,而且需要反复更替,过程麻烦且费时,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应用多媒体情景动画教学,与数学的知识点相结合,给学生以多样化的形式呈现教学内容,老师只要在课前精心设计一道题型,学生就可以通过课堂进行举一反三,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活跃学生的思维。

四、结语

通过动画片中的人物形象來创设与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的情境,观察、分析、解决问题,丰富且具有吸引力的探究形式对学生掌握新知识点卓有成效。总的来说,能够使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困难的问题简单化、枯燥无味的课堂生动趣味化,才能确保课堂教学价值最大化。

参考文献:

[1]杨庆余.小学数学教育中hands on的一些断想与尝试[A].2001海峡两岸小学教育学术研讨会文集[C],2001:163.

[2]弗赖登塔尔.数学教育再探[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103-104.

[3]弗赖登塔尔.作为教育任务的数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110.

[4]孔企平.小学数学教学的理论与方法[M].陈昌平,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87.

作者简介:第一作者:宋亚平(1988.3—),女,汉族,甘肃省静宁县,本科,二级教师,小学数学教育。

第二作者:陈斌斌(1985.6—),男,汉族,甘肃省静宁县人,本科,二级教师,小学教育。

猜你喜欢

主动参与新课程
2021聚焦新课程 专注新高考 欢迎订阅全新《新高考》
浅析如何上好初中数学课
例谈中学物理教学中的情境创设
浅谈新课程下的课外阅读
发挥自制教具在初中数学新课程实施中的作用
我区初中化学新课程实施中典型问题的思考
高中体育新课程实施“碰壁点拔”式教学模式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