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智能媒介与媒介内容生产机制创新

2020-12-29俞曼琪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20年22期
关键词:媒介融合

【摘要】技术高速发展带来媒介的革新,智媒时代下媒介内容的生产方式、生产形态都发生了重要变革。媒体融合的发展趋势之下,智能媒介的应用是未来媒介生产需要探索的领域,从而实现智能技术与媒介生产的深度融合。因此本文主要聚焦于智能媒介介入下媒介内容生产机制的创新,探讨在智媒时代,媒介在内容采集的全方位探测、内容加工的多维生产、内容呈现的立体可视以及内容分发的精准投放的新特点,并在此基础上对其内容生产机制中的技术伦理、算法缺陷、隐私问题提出关注。

【关键词】智能媒介;媒介内容生产;媒介融合

中图分类号:G2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2246/j.issn.1673-0348.2020.22.063

Daremouth学会在1956年首次提出了“人工智能”的概念,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随之展开。传媒领域内,智能媒介的发展和应用重构媒介产业,渗透到新闻产业链的方方面面,为媒介内容生产机制创新提供更多可能。媒介不再仅仅是通向世界的桥梁,而是构成了世界本身。智能媒介对传播本身产生的变革效果,会扩展为深入社会文化。从弱人工智能走向强人工智能,从传统媒体走向泛媒化,是来自后继媒介的补救措施,也在传播创新中引发“双刃剑”效应,值得考量和反思。

1. 媒介内容生产机制创新

智媒环境中,媒介内容生产机制与传统媒体时代截然不同。在技术加持之下,内容采集、加工、呈现和分发环节得以更迭与创新,内容生产走向智能与融合。

1.1 内容采集:从单一角度到全方位探测

随着媒介技术的进步,内容采集从单一走向全面。大数据搜索的立体全方位特质极大拓宽了信息搜集的渠道,增强对价值选题的准确判断,内容生产紧跟舆情热点事件。内容搜集过程呈现技术导向,实现了便捷化和更多可能。

1.1.1 信息搜集渠道拓展

传统媒体时代,媒介内容搜集范围窄、难度大,完全靠人力主导,呈现出单一的模式。而在众人皆媒的网络空间中,受众变被动为主动,议题生成表现出自发性,对同一事件的多角度解读丰富了报道视角与内容。“梨视频”作为资讯类短视频平台,给每位拍客成为“发言人”的机会,形成了梨视频专属的“众包模式”及报道的多元呈现。生产内容多元化并不仅仅局限于特定的平台,只要信源通过真实性查验,信息采集的渠道便得以扩展,更全面的内容获取成为可能。内容生产效率在用户生产内容和专业媒体工作者的基础上提升。除了用户自发成为内容采集贡献者,依托于大数据、物联网的传感器技术也捕捉到更多细节。

1.1.2 网络舆情监测变革

大数据时代下,网络舆论产生新特点,监控工作遭遇挑战,舆情分析质量有待提高。在智能媒介环境下,一改记者编辑的单一角度,云计算、物联网及大数据对舆论的“全景监狱“式的实时监控,能够快速准确的判断出当下的舆情热点,追蹤舆情事件的发展,对用户行为和关注点的判断有利于协助发现具有价值的选题。不少舆论场的关注热点引爆于网络空间中的实时热点,而有效的监控使得内容选择获得明晰判断。

1.2 内容加工:从单独主体到多维生产

媒介是人的延伸。智能媒介的使用在传媒领域解放了人力,改变了内容加工的单一主体模式,在技术与平台的合力中,展现多维生产方式,引发了传统传媒业内容处理流程、方式的变革。

1.2.1 多维技术加持

从写作机器人、媒体大脑到AI主播的上岗,技术手段对内容的生成和加工提供了不少便利和捷径。最早引发传媒业震荡的是写作机器人的投入使用。如新华社第一位机器人记者“快笔小新”上线之后,在体育和金融领域独当一面。第一财经的“DT稿王”、“张小明”等写作机器人的优异表现也使机器人写作名声大振。虽然对写作机器人质疑的声音时常出现,机器和价值观悖论也被学界所质疑,但不间断工作、自动发稿的优势让机器人成为行业内的常见助手。在环环相扣的内容生产升级,是技术对传媒业的整合更新。智能手段现阶段的能力将新闻工作者从枯燥信息处理中解放出来,做到了简单的数据收集整理、视频组接生成等。随着技术的更新进步,媒介的智能化将为内容生产提供更强有力的技术支持。智能媒介的应用并不是要将“人”这一主体排除在内容生产之外,而是要两者合作,互利共赢,产生“1+1>2”的效果。在未来的媒介进化进程中,生产走向深度、走向多维是开发者的追求,也是媒体的期待。

1.2.2 多维平台承载

除了“技术+人”的生产模式,平台化的产业更新也不可忽视。如果说中央厨房是人力机构方面的打通重组,那么在技术的加持下,“技术+平台”更是智媒环境下的媒介打通重组。媒体大脑的出现是大数据技术及人工智能技术的结合在新闻生产领域的有益尝试,媒体大脑借助传感器、数据搜集等技术进行内容的搜寻和整理,再通过互联网关联收集到的信息,以视频识别、语音识别等方式筛选相关内容,学习不同新闻稿件样式,利用算法对信息进行编排自动化生成新闻稿件,近期更是升级推出突发事件报道算法模型,有效助力媒体报道。可见技术承载在多维平台之上,能够促进媒体的深度融合,打出媒介生产“组合拳”。

1.3 内容呈现:从单调表达到立体可视

在智能媒介语境下,传播内容的呈现方式获得更多可能,AR、VR、无人机航拍等新技术等加持,在传统基础上丰富了媒体产品的视听表达,缩短信息传达到用户的路径,减少了信息的消耗,使用户获得“沉浸式”的临场化感受。

1.3.1 创新呈现形式,强调亲近感

对于即将到来的场景化时代,任何媒体都不愿在核心要素场景的竞争中败下阵来。Vlog走红,受众对这一表达形式表现出极高的兴趣,传统媒体自然也不会错过这一风口。在2019年两会报道中,Vlog报道形式在旧产品中脱颖而出,微博话题#两会Vlog#阅读量达到了近七千万。《小姐姐的两会初体验》等两会相关Vlog都获得了高点击量和好评。Vlog的走红与其极富网感的特性相关,颠覆传统的严肃报道语态,用“第一人称视角”拉近与用户之间的距离,在场效应能够引发用户兴趣和情绪波动。

1.3.2 重视沉浸体验,突显在场化

“沉浸”是拉近受众距离的重要方式,而智能媒介的发展为内容的沉浸表达提供技术支持。VR、AR等技术充分展现了丰富有趣的细节内容,加强了用户的体验感,同时不同的场景、视角的自主选择,同样也具有增强参与感的作用,创造出多维互动的可能性。

1.4 内容分发:从单向判断到准确投递

传统媒体的内容分发方向是单箭头模式,即使不能断言传统媒体的分发方式不在意用户回馈,由于信息反馈的回收难度,造成单向分发是其主要特性,未能形成完整的互动闭环。人工智能技术不断走向成熟,基于位置、场景等因素的个性化推荐将日益普及,媒体将在通过手机及其他智能可穿戴设备等移动终端收集用户数据的基础上,根据用户所处的时间、地点、环境、生活习惯等進行观察与分析,为用户推送满足当前场景需求的个性化新闻内容。

1.4.1 技术加持,分发有道

算法和大数据对海量用户阅读行为和习惯进行抓取,分析数据后进行分发,利用高效率的信息生产和快速精准推送满足用户的阅读需求,随时根据用户行为变迁调整分发内容。用户每一秒处于不同的场景中,这也使得他们的信息需求与内容渴望会随着不同的场景而发生“秒变”,从而开拓出无比广阔的智能媒体新市场。它要求我们对处于移动状态中的用户进行实时的、动态的、具有预测性的数据分析和计算,只有这样才能将最符合用户需求的媒介内容和信息服务个性化地、精准地匹配给用户。

1.4.2 硬件升级,精准反馈

除了技术的不断更新,可穿戴设备的研发,使数据采集的实时性和贴近性又向前跨越了一步。如小米手环、Apple Watch和谷歌眼镜等产品,因其市场的扩大、消费群体的增多而让其在数据分析和行为反馈上具有了更强的普适性。在海量信息的“轰炸”下,用户阅读习惯倾向于碎片化,这让信息的搜集整体性难度增大。而可穿戴设备能够在不同场景不同状态下对受众行为状态进行整合,加之这些设备因零距离贴近用户,所采集的数据对于个性化服务的定制具有重要意义,能够实现实时状态的精准探测,有助于新闻媒体对受众进行更为精准的细分。

2. 智能媒介内容生产的反思及未来考量

智能媒介给媒介的内容生产机制带来了创造性的变化和升级,但在目前的媒介内容生产实践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对这些问题的考量不仅是对未来媒介融合发展的思考,也是对未来人们的信息接受及生活方式的思考。

2.1 审视工具理性,回归内容价值

智能媒介的技术介入给媒介内容生产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技术加持下,更多的产品形态有了实现的可能,H5、VR全景直播、虚拟直播间、混合现实等产品形态层出不穷,多样的技术呈现给我们带来了多样的视觉以及互动体验,但在媒介生产过程中,内容的呈现和传达仍是最重要的因素,技术的多元带来的是内容呈现方式的多元,但最根本的是如何将内容与技术形态更好的融合,从而使得内容价值在技术工具的辅助下更为彰显。

首先,应当挖掘不同技术形态的内在逻辑和传播内核,有针对性的匹配其适合的内容,如VR在虚拟现实呈现,构建用户的沉浸感、在场感上尤为突出,因此对于VR技术的使用则更应该倾向于虚拟现实呈现上,未来VR技术的使用领域应当更加重视全景直播、虚拟在场互动等方面,同时辅助文字、图片等指向性符号,在满足用户的多视角选择前提下达到自身的传播效果。其次,内容呈现的逻辑性是更进一步促进内容与形态融合的重要因素,移动互联网时代,用户的对于信息的接收往往是碎片化的,因此媒体生产的内容产品应当迅速抓住受众的吸引力,增强用户黏性,如对于技术呈现互动性较强的产品形态,在把握主题贴近性的基础上,在内容呈现逻辑设计与用户的每一次交互中,使用户主动参与、沉浸其中;而在对于虚拟场景的呈现内容中,则更要注意将有代表性、典型性的画面前置,从而迅速抓住用户眼球,同时还应以细节场景辅助宏大场景使得虚拟场景更加真实可感。在应用新技术的生产实践中,要把握技术的内在逻辑,在不断的实践中总结经验,从而使产品的形态与内容有效融合。在今日俄罗斯的节目生产中,创新性的运用了“VR+虚拟直播间技术”,同时结合特效及音效,在播报具体新闻时,演播厅中虚拟呈现报道中场景,动态与主持人互动,从而实现技术与内容的深度融合,使得用户在感受技术呈现的魅力的同时也更加深刻的理解了内容,未来的内容生产中,技术与内容放在融合的视野中进行考量,而不是两套生产逻辑。

2.2 内容适配场景,促进移动传播

场景作为媒体终端融合发展的重要因素,在智媒时代的内容生产中也应被重视。在未来技术的发展下,具体的现实空间与虚拟的抽象空间愈发融合,场景概念得到延伸,万物皆媒显现出其实际形态,将场景化的思维运用到内容生产之中的要求也愈发迫切。

场景不仅包括具体的现实空间,还应包括构建的虚拟场景以及人的行为和人与人之间交往行为等情景,内容生产运用场景思维更利于满足用户移动化、个性化、私人化需求,从而传播移动化,信息随人走的未来媒介融合发展的设想。因此在内容生产中应将场景化思维运用到内容采集、呈现、分发的全过程,运用系统化的理念指导内容生产。

场景化的内容呈现要充分体现场景特征,基于这些特征,就要求媒介的内容生产首先是垂直化的,具有服务功能,具体场景化的信息需求通常是辅助用户在当下场景或未来场景下的行为需求的,因此用户个体行为的差异下要求内容生产更加垂直,挖掘某一特定场景中尽可能多的信息需求,从而提升内容生产精确性,满足用户多样的需求;其次在内容呈现样态上应当短小精悍,迅速抓取受众眼球,并且能够伴随性的呈现从而满足用户在不同场景中的需要。此外还应注意对于用户的在场感构建,内容生产在主题选择、语态、表现形式上都应当注意传播的对象感,无论是在现实场景还是虚拟场景都应当有意识的用内容的呈现构建用户的在场,使其获得沉浸体验。在内容分发上,需要基于前两个阶段对于用户的精准了解,运用算法推荐技术对用户进行精准的信息分发,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服务。

2.3 强调内容把关,反思技术伦理

技术的发展给媒介内容生产机制的创新带来了活力,但技术的迭代媒介内容生产扎堆热门风口野蛮生长下,带来的隐私安全问题、算法缺陷以及信息有效核查的问题不得不引起行业的警惕,在技术与内容深度融合的进程中,我们更应该反思技术伦理,尽可能规避技术缺陷中的负面效应。

场景细分的时代是融合大数据等多要素的产物,场景方便了我们的生活,但更加精准的个性化服务的提供也意味着更多私人数据的搜集。万物皆媒的时代,信息服务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互联网的海量存储空间使得用户在数据时代无处藏身,数据分析、传感器技术等的不断发展,更是让人们的内心想法得到窥探变为可能。数据时代的隐私安全是我们不可逃避的问题,从监管部门本身出发,应当更加注重技术人员的培养,从而在技术监管以及对于具体服务需要的权限数量上做出限制,同时要在行业中发现问题,制定相关政策加以约束;其次,个人隐私的保护是涉及到多方主体的复杂性问题,企业如何平衡市场与公共利益之间的冲突以及为隐私保护设置的技术限制与技术发展之间的矛盾,都是在具体的规范中需要考虑的问题。

技术工具介入下,用户的个性化内容生产中多种因素被纳入考量,媒介的内容生产与商业服务日益融合。用户思维前置的理念下也应当同时把握内容生产的格调,强调对内容生产的把关;其次,海量个性化信息的生产与社交化的快速传播环境中,面对庞大的信息量,应有相应的内容核查机制,从源头对虚假信息进行把控,维护内容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3. 总结

从2014年媒体融合发展开端,到现在对于智媒时代的关照,体现着媒体行业对于自身未来发展的思考和探索,技术的发展带来的是新的产品形态、新的生产逻辑以及新的生产理念。智媒时代下,媒介内容生产从内容收集、呈现、分发的全过程形成了由单一向多元、立体以及精准化的转变。技术迭代迅速发展的今天,媒体行业在媒介内容生产的具体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逐渐形成一套自己的内容生产方式和逻辑,但在具体的技术理性审视下,我们应当看到技术的工具性与辅助性以及技术带来的伦理价值问题,从而在未来的媒体融合发展中走得更稳、走得更深。

参考文献:

[1]许向东,郭萌萌.智媒时代的新闻生产:自动化新闻的实践与思考[J].国际新闻界,2017年第5期,第29-41页.

[2]彭兰.“传感器”与“新闻”的相遇会带来什么?[J].新闻论坛,2017年第8期,第2-3頁.

[3]谭天.从渠道争夺到终端制胜,从受众场景到用户场景——传统媒体融合转型的关键[J].新闻记者,2015年第4期,第15-20页.

[4]胡万鹏.后现代视阈下对智能媒介的反思[J].青年记者》2018第11期,第11-12页.

[5]袁媛.智媒体时代的新闻产业链重构[J].传媒》2018年第4期,第66-69页.

[6]刘庆振.人工智能如何重构媒介产业[J].中国报业,2017第10期,第46-47页.

作者简介:俞曼琪,浙江衢州人,硕士学位,中国传媒大学,研究方向:广播电视学.

猜你喜欢

媒介融合
报网融合语境下的纸媒言论独立性研究
融媒时代地方院校新闻实践教学的变革与发展
传统新闻出版机构“互联网+出版”研究:以《纽约时报》为例
对媒体融合生态环境中出版教育的思考
媒介融合背景下对新闻记者素质的要求
2011—2016我国媒介融合研究综述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媒介融合语境下的新闻业务流程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