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探小学数学校本课程开发路径与案例研究
2020-12-29陈雪
陈雪
摘 要:小学数学校本课程开发是小学数学课堂改革与教师角色转化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案例进行研究,从小学数学校本课程开发原则、开发路径、开发经验和策略三方面内容入手,略探小学数学校本课程开发情况。在整理与归纳相关观点的基础上,对小学数学校本课程开发有了进一步的了解,针对当前该领域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积极反思,提出想法与展望。
关键词:小学数学;校本课程开发;案例研究
一、小学数学校本课程开发缘起
2001年起,我国开始实行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学校成为管理和开发课程的主体之一。基于此,小学数学教师也纷纷开启了小学数学校本课程开发之路。
笔者作为一线教师,一直在尝试开发小学数学校本课程,在思考能否通过一些开发路径弥补教材中的一些缺陷,同时帮助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发学生思维。但校本课程的针对性比较强,需要根据本校学生的实际、学生的爱好而设立。这对校本课程的开发要求较高,因此,笔者在开发校本课程时几经波折,为了更好地促进校本课程的开发,进行小学数学校本课程开发与案例研究。
二、小学数学校本课程开发原则
小学数学校本课程开发是依据小学自身性质、特点和可利用与开发的数学资源,由学校成员独立自主开发或与校外团体和个人合作开展,旨在满足学生数学学习需求。国内对小学数学校本课程开发原则的相关研究主要聚焦于三个方面。
(一)走向教学实践
以实践为导向对小学数学教材进行开发,如王猛在其论文《小学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领域内容设计与开发的实践研究》中对小学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领域进行了删减、整合,提出较为系统的实施方案。该方案基于减负高效,因时因地制宜,依据内容、需要至上三大原则,对一至六年级数学教材中的单元专题活动和课后实践活动进行整合与再开发,形成了以合作性、交流性、开放性为特点的设计方案。
(二)满足学生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把教学活动与学生的兴趣结合起来,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笔者开发的“数学解忧杂货铺”课程,设计了“数学我来讲”活动。孩子们喜欢运用多媒体社交软件录制、分享视频,因此让孩子们自己录制解答数学难题的视频制作成微课,帮助更多的孩子理解难题。将小学生的数学学习趣味、身心发展规律作为课程开发的着力点。生活在信息技术时代的小学生,强调学习的趣味性与快乐性。
(三)整合区域特色资源
小学数学校本课程开发特别注重学校挖掘本区域的特色资源、文化传统等进行课程开发。其一,文化资源开发。重庆市南川区隆化第一小学在传承百年老校传统基础上,探索与实践“阳光文化”下的学校课程开發方案,旨在促进学生自信、健康、快乐地成长。其二,区域资源开发。四川省广元陈家小学王庆伟老师倡导将农村地区的乡土资源融入小学数学的教学之中。
三、小学数学校本课程开发方式路径
(一)小学数学课程改编
小学数学校本课程开发是对小学数学课程的改造。浙江省小学数学功勋教师张天孝在天长小学任教期间,在进行小学生数学能力研究时,认识到对于数学能力较强的学生来说,数学教学应有三个转变,基于此他编写的《现代小学数学》全套教材、教学参考资料、全套学生课外辅导读物,成为上城区多所学校的教材。其后,在其发表的《浙教版新思维小学数学新在哪里?》一文中阐述了教材改写的依据与思路。
(二)小学数学课程整合
课程整合包括对不同学科的整合,学科与活动的整合,同一学科内部不同教学内容的整合。
1.跨学科之间的小学数学课程整合
笔者开发“数学解忧杂货铺”课程时,“数学我来讲”项目需要学生自制多媒体课件,这需要与信息技术课整合。“数学我来画”项目,要求学生绘制思维导图,还要与美术课整合。
2.小学数学与活动间的整合
部分学校开展数学社团活动,通过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形式的数学实践活动,探究数学规律。如重庆市南川区鸣玉镇中心小学每周开设1节“玩数学”课,在玩中学习数学,教师通过组织游戏、探究等活动形式培养学生动手、观察、推理、分析及判断能力。
3.同一学科不同内容的整合
通常将同一类型的数学内容以某种思维方式串联成有律可循的融合教材、教参。如苏州市盛泽小学沈建荣老师主张生活数学校本化,其中“重组内容”开发课程的重要思路,在苏教版第十一册数学课本中,他将“认识比”“大树有多高”等内容用比例知识穿插在一起,帮助学生更好地去解决同类问题。
(三)小学数学课程创新
课程创新是指学校自编教材,或自行设计某种具有特色的校园环境或社会活动专题。这种形式是在领悟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的一种再创造,是灵活展开课堂教学的一种再构建。
1.学校按需开发小学数学项目或单元
有研究者在吃透数学课本,总结规律的基础上,立足学生思维水平,开发小学数学资源。如瑞安市玉海中心小学以数学思维为导向,编写成《活动·智慧》系列校本课程纲要。(1)找规律填数:通过观察、计算,学会找规律填数;培养仔细观察的能力和思维能力;体验探索数学的乐趣。(2)选数填空:会选合适的数填空,使等式成立;培养思维能力和一一对应思想。
2.形成具有特色的小学数学校本活动
研究文献中,最为突出的是藏区中小学数学教育中对资源的挖掘、开发及利用情况。藏族人民长期生活在高原上,形成了独特的高原文化,藏族文化中隐含了丰富的现代数学思想,包括算术、测量、几何、逻辑等。就藏族传统工艺、服饰而言,其中的图像、纹样包含丰富的几何知识,从而把相关的数学内容与民族文化中的数学知识、数学思想连接起来,这些都形成了藏族师生数学教学中的独特资源。
四、小学数学校本课程开发有益经验总结、归纳
小学数学校本开发是一个探索、发现、开发、设计及应用资源的过程。结合笔者课程开发的实践经验,加以梳理和归纳,经验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革新观念,勇于创新
小学数学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途径和方法需要打破传统数学观,增强创新意识。按部就班的小学数学教师难免受思维定式禁锢,缺乏建设教材、开发教材的使命感。针对这个学校普遍存在的问题,有研究者提出要以教师的兴趣、意识为突破口,充分挖掘和利用他们的长处和优势,使教师积极主动投身课程开发的行动中去。
(二)面向社会,与时俱进
有学者们提出“生活中处处皆数学”,数学教师应该基于生活挖掘资源,开发设计出具有创意的数学课程。如福建省厦门市湖里实验小学的张业鸿老师就提出挖掘小学数学生活素材的三点做法:其一,搜集生活经验的数学素材;其二,整合经验,生成数学资源;其三,拓展生活中数学应用,开发课程资源。
(三)建立校本研究组织
校本教材的开发需要领导,需要人员参与。东台市现代小学在小学数学校本开发的工作中成立了校本领导小组和编写小组。为了充实数学教师的课程开发的理论知识,学校专门组织对教师进行相关培训。小学数学校本开发离不开数学教师的实践与研究。在这个过程中,学校往往会组建团队,在课程建设改革中力图提升教师教研反思能力,促使数学教师成为行动研究者。浙江省广播电视大学义乌学院何金如在其《从“教本”走向“校本”——〈小学数学教学研究〉课程形成性考核反思》一文中指出小学数学教师存在理论滞后,教研能力不强等问题,并提出小学数学教师应钻研“教本”,通过“教本”研究来开发“校本”,从而提升小学数学教师素养的观点。无独有偶,河南省新密教师进修学校朱翠梅也主张小学数学教师通过校本研修来提升数学课程意识。可见,建立起科学的小学数学校本课程的研究组织,能够提高数学课程开发的效率。
(四)引进技术,多形式开发
在小学数学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不少研究者倾向于利用多媒体课件、网络资源等现代教学技术手段,适时地建立优质教育资源库。如曲阜师范大学教育硕士胡建华倡导在“几何直观的小学数学”学习中,设计和开发Flash课件,以丰富和扩展小学数学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教学方法。又如華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张换同样致力于小学数学教学内容与计算机系统的整合开发,他在系统分析了数学教学需求的基础上,开发设计出四则运算以及分数计算的课程案例。
五、结束语
国内关于小学数学校本课程开发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其一,小学数学校本开发过程中虽然物质资源开发较为完善,但未成功挖掘人力资源;其二,关于小学数学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过程中评价反馈资料寥寥无几;其三,缺乏量化研究,文献多集中于经典的小学数学校本课程案例研究,给人“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印象;其四,校本课程开发经验多是案例佐证,相对零散,缺乏成熟性和系统性。
笔者从以上案例研究以及自身校本课程开发经验出发,认为校本课程开发需要重点关注两方面发展:第一,研究方法上,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调查师生需求,在需求驱动下挖掘学校本位的小学数学课程资源,让课程更有生命力;第二,研究过程中,不应仅为校本而开发,也要注重教师专业发展,充分调动教师积极性,营造良好的小学数学校本课程开发氛围。
参考文献:
[1]徐国军.浅谈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校本课程建设[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8(7):155.
[2]陈鸿宾,张明政.浅谈校本课程开发的途径[J].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15(1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