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李斯特作品《叹息》之教学及演奏心得

2020-12-29吴纹

新课程·上旬 2020年36期
关键词:心得李斯特

吴纹

摘 要:从曲式、音乐特征、教学演奏分析三方面进行简单分析,侧重讲述作为教学者的教学及演奏心得,更好地理解作者在这首练习曲中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同时也对自己的教学及艺术理解有一定的总结。

关键词:李斯特;《叹息》;心得

中图分类号:J624.1

弗朗茨·李斯特是匈牙利著名的钢琴家,享有“钢琴之王”的美誉,同时也是享誉世界的作曲家和指挥家。作为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之一,弗朗茨·李斯特活跃于19世纪的欧洲大舞台,创造了无数浪漫主义风格的音乐,强烈的个人艺术风格让他独树一帜。李斯特的钢琴作品体现了极其高超的演奏技巧,在表现力上有着显著特征,并且深入结合了匈牙利民族精神和壮丽浮华的曲风。音乐会练习曲《叹息》创作于李斯特在魏玛宫廷担任乐队队长的时期,这一时期也是李斯特的创作巅峰期。作为仅有的三首音乐会练习曲,《叹息》取材于匈牙利民歌,运用鲜明的主题性表达,多层次的诗意表达,通过大量的琶音跑动和左右手交织,描绘了辉煌壮阔、瞬息万变的大海画面。本文将分析它的曲式和音乐特征,同时更多地融入自己在教学演奏时的心得体会,剖析李斯特在《叹息》中的用意和特别之处。

一、曲式

(一)曲式结构

为了更好地理解李斯特的《叹息》,本文对作品的曲式进行了分析。《叹息》是简单的三部式的曲式结构。乐曲为4拍子,整首作品流畅恢宏,呈现出由静入动再到静的旋律变化,勾勒出波涛澎湃的“大海”气势。

引子(introduction)开篇1-2小节开始展现整首练习曲的主题旋律,降D大调,运用和弦分解形成左右手交叉跑动,使旋律上下起伏,展现出大海波浪的背景气氛。如 图 1 1-2小节所示。

呈示部(exposition)主要由两个大乐段(主乐段、副乐段)及一个补充连接乐段组成。主乐段(3-12小节)为降D大调,展开整首练习曲的主题旋律,如图2 3-4小节(主旋律)所示。5-8小节重复1-4小节旋律,左右手交叉的单音演奏使主题更加突出。9-12小节旋律发生变化,与前几小节形成对比。副乐段(12-22小节)13-18小节延续了琶音为旋律主体,在流动中调式由降D调转为A大调改变了之前右手的单音旋律,变化成了八度分解旋律。整个乐段旋律歌唱性较强,和声简单,在主和弦的交替分解下,左右手交叉演奏,乐曲旋律线交替起伏。补充连接段(23-29小节)作为过渡引申的段落,以A大调为主调,重复前面乐段的旋律。其中第二句是第一句的高八度推进,起到了连接推进的作用。

中段(development)30-37小节由两个对比关系的乐句构成,在调性上做出了改变,由第一乐句的F大调转为第二句的升C大调。旋律由原来的右手逐渐转移到了左手,力度不再像之前那样偏弱,出现了带有激烈色彩的重音。38-51小节峰回路转,力度再次回到了偏弱,左右手仍交叉弹奏,右手则变成了由高声部双音组合成的旋律,丰富了旋律的层次性。和声逐渐变化复杂,采用了大量和弦外音,利用它的不稳定性。中间加入了华彩的乐句,如图3 37小节华彩部分,彰显了李斯特鲜明的作曲特征,演奏力度逐渐增强,不断推进,像翻滚的大海波涛不断向前拍打。这一段落中作曲家推动了音乐的发展,强化了结构的团结性,从而使音乐表达出一份复杂深入的哲理思考。

再现段(recapitulation)调式又回到了主调降D大调,再现了呈示段的主乐段旋律,为主乐段的缩减再现,在属和弦上结束,强调了乐曲的主旋律并有明显的收束性。琶音又成为主要的演奏织体,左右手交叉弹奏,旋律隐藏在跑动的琶音中,右手单音中带有重音记号的就是旋律线条。

尾声(coda)63-72小节回到了38-42小节的类似音乐素材,调式虽然以降D大调为主,但是极其不稳定。在rit和piofeuto的表情记号提示下逐渐消退,完成了整个乐曲。

(二)调式调性

调式调性在这首曲子中占有一定的重要因素。李斯特在这首练习曲中通过和弦的转化、关系大小调等方法,不断丰富它的和声色彩。在左手单音琶音进行中,李斯特大量地运用了固定的低音,更加稳固了降D大调这一主调。调式从一开始的降D大调进入A大调,再进行到F大调,进入升C大调,最后又重新结束在降D大调上。

二、音乐特征

(一)音乐特点

《叹息》虽然是练习曲,但还是秉承了李斯特的音乐特点——情感。由谱可见,左右手交叉弹奏的琶音织体,一条条由下而上行进的旋律线条,清晰明朗,一开始出现术语legatissimo译为最连音,Poco agitato译为稍稍激动的,主乐段一开始就像波浪般层层涌来,随即右手旋律出现在高音音域,与左手低音区快速滚动的琶音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右手单音展现出如歌般的轻盈,给人柔和而优美的美感。

副乐段开始两小节仍延续了主乐段中的右手分解八度旋律,之后力度从p到f再到ff,速度的加快,气氛越来越热烈,好像在波澜之后带来了情绪上的转变,一改轻盈柔和,转变为激烈的情绪色彩,近乎华彩的表演风格让前半段逐渐消失在汪洋大海之上。后半段又好像回到了一开始,右手的双音使旋律更加突出,轻声地诉说着什么,哀怨无助的感情色彩使音乐更加悠扬绵长。左右手如飞般地行进着,力度逐渐从f走向了ppp。

结尾段右手变成了快速的琶音走向,旋律落在左手带有重音的音符上,快速音符的下行走向预示着音乐走向了结束,直到最后一个音也消失在天空中,一切好像回到了最初平静般的海面,似乎从未有过那一丝丝涟漪,仿佛叹息着这寂静背后的某种情愫,让听者回味无穷,耐人寻味。

(二)音乐风格

李斯特的音乐大多与交响乐融为一体,他很好地利用交响乐创作属于他自己独特风格的音乐,热情和奔放便是对他音乐风格最好的解释。这首《叹息》是以琶音作为基调,一开始的琶音像流水般逐渐涌进听众的心里,加上极快的速度缓缓而来,这样的开始也意味著李斯特在接下来的音乐创作上有一定的波澜起伏。华彩乐段的半音阶近乎完美,几乎没有任何瑕疵,强烈有力的八度和弦抨击着不安的内心。在华彩越短之后又迎来了类似开头一连串的琶音级进,由上而下和由下而上自然地将这深深的一声叹息流露出来,情绪一层层的波动以及动情似的讲述,无疑不向人们展示了他的个人魅力。李斯特很好地汲取了肖邦的抒情风格,对完美音色执着的重用,经过精雕细琢,合理地分配黑白键以及别具一格的装饰音,使整首作品犹如诗歌一样缠绵又仿佛欲言又止。李斯特所写的练习曲非常注重技巧,以极快的速度和张扬的气势著称,具有炫技性。这首《叹息》却是特例,不仅延续了李斯特以往对练习曲的严格演奏要求,同时还添加了带有情感色彩的柔美旋律。

总体来说,李斯特的这首《叹息》是技术与情感、静与动相结合的作品,在深情优美的抒情渲染中表达了诗意般的音乐。值得一提的是,不和谐和弦和华彩的运用,营造出自然变化里的一种冲突感,但是却没有让炫丽的技巧取代音乐感情的抒发,而是始终将浓厚的感情作为最主要的表達目的。

三、教学演奏分析

优秀的钢琴作品演奏需将音乐表达和演奏技巧相互结合,《叹息》这首作品,旋律线条明确,节拍主要在4/4拍上构建,音乐开始就是由左右手交叉进行的琶音级进,整个曲子较为工整。然而,在演奏的时候不可以刻板进行。在演奏及教学中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注意。

(一)触键方式

作为一首练习曲,作品《叹息》几乎是围绕琶音展现的。笔者也建议学生将琶音练习单独拎出来反复练习,练习的时候把速度放慢,琴键下到饱满,利用听觉反复来确认自己是否做到了每个音符均衡的音色。演奏这首作品《叹息》要特别注意手指触键的方法。在琶音的跑动中,要用手腕带动指尖,利用指腹的触感进行演奏。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很多学生在练习这一作品时会出现肌肉僵硬和旋律死板的问题。这种情况下要注意运用小臂、手腕、指腹以及身体的带动,控制力量的下沉转移,从而使每个单音呈现出干净、清晰的特点,增强单音和单音连接的流畅性。练习时,可以反复进行贴键练习,结合旋律可以很好地使音色饱满,清脆入耳。手腕手臂自然摆放,处于放松状态有助于音色的完美动人,能更好地演绎出李斯特这如歌般的主题旋律,淋漓尽致地展现出平静海浪掀起波澜的景象。

(二)声音控制

作为充满诗意的浪漫主义作品,要想把《叹息》表达好,声音的控制显得尤为重要。主体旋律反复出现,但是每一次出现都有其独特的作用,如何控制好声音的变化,使其呈现出不同的色彩,是这一练习曲值得深入挖掘练习的内容。例如,在呈示部第一次主旋律出现的时候,作为乐曲的开头,应注意琶音的柔和和清晰,由弱展开,使旋律缓缓铺开,勾勒出大海的画面。到了再现段,刚刚经历了高潮迭起的大华彩之后,应该迅速归于平静。在弹奏琶音中间声部主旋律的时候,避免粗笨刻板的声音,要保持柔美的叙述。到了尾声的时候,平行三度的运用使音乐旋律变得缥缈起来,要将速度慢下来,声音弱下来,可以采用“摸”奏的技巧,控制住音色,弱而不虚。

(三)旋律流动及呼吸

《叹息》这首作品整体旋律流动性极强,像大海一样宏大优美。在伴奏织体上,节奏应该流动而自由,注意乐句之间的气口与呼吸,主旋律和伴奏上可以采用较为自由的演奏方式,让旋律随着伴奏的大琶音进行流动,展现出大海的波涛和线条。同时,在演奏中,跟随旋律的呼吸,再根据音乐记号做出一些强弱上的规划,这样更有利于音色的完美。在左右手琶音交接琶音的时候,向上向下的音符进行要做到天衣无缝,其中的流畅感在弹奏的时候特别重要。从钢琴键盘上的低音音域走向高音音域,线条的走向能反映出演奏者的心境和对旋律的自我理解。左右手的单音旋律先后凌空于伴奏之上,音色更要干净利落,要很好地带动手腕使左右手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后面出现的分解八度旋律亦是如此,尾音的音色要注意轻盈,营造一种似是而非的巧妙气氛,在弹奏的时候自身要融入这个情境中,给予自己对曲子的联想,才能更好地表达出来。

(四)踏板的运用

钢琴的踏板在《叹息》中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如果不能正确地运用踏板,那么展现的音乐必然会受到一定的影响。踏板可以很好地做到旋律线条的连接,踏板的运用可以根据不同的音乐表达进行改变。这首《叹息》的主要构成是大量的琶音滚动,使用音后踏板较多,而中间旋律渲染的时候可以使用切分踏板来辅助演奏,通过切分踏板可以更好地表达旋律,使音乐中忽弱忽强、时明时暗的色彩更好地展现,给人一种似是而非的情感抨击。

总之,李斯特的《叹息》体现了演奏技巧和音乐情感的艺术统一,在实践中不仅能作为练习曲进行技巧练习,还能够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和艺术表现力。在教学中需要更加侧重对学生音乐表达的培养,将技术和情感揉为一体,才能更好地表现这一名曲。

参考文献:

[1]张巍.李斯特[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7.

[2]周静.钢琴之王:李斯特[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3]孙杉.李斯特音乐会练习曲《叹息》的演奏技巧分析[J].北方音乐,2019,39(11):86-87.

[4]梁艺红.李斯特音乐会练习曲之《叹息》的钢琴演奏研究[J].大众文艺,2018(11):117-119.

[5]王栋魁.浅析李斯特音乐会练习曲《叹息》[J].黄河之声,2017(16):58-59.

[6]郭梦陶.八度内均分的调性布局:李斯特《音乐会练习曲》之三《叹息》为例[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16,35(4):104-108.

[7]陈渝奇.李斯特音乐会练习曲的情感意向的显现:以《音乐会练习曲“叹息”》为个案研究[J].黄河之声,2019(2):4-6,11.

[8]张洪岛.欧洲音乐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3-10.

[9]蔡良玉.西方音乐文化[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10.

[10]周薇.西方钢琴艺术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8.

[11]赵晓生.钢琴演奏之道[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

猜你喜欢

心得李斯特
对李斯特超技练习曲版本演变的思考
保持肃静
即食凉拌菜中单增李斯特菌生长模型的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