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公共空间的互动性设计研究
2020-12-29杨扬李敏
杨扬 李敏
摘要:休闲娱乐是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目前国内社区公共空間的规划及服务较为单一,只能满足居民的基本休息需求。公共空间及设施作为社区的公共资源,应该被更好地利用起来。因此,现阶段满足居民实际互动需求并且吸引居民积极使用公共空间,成为一个社区公共空间互动性研究的重要方面。文章着重探讨了社区公共空间的活动模式,并根据现有社区公共空间互动设计现状提出相应的策略,以期为社区公共空间设计提供一定借鉴。
关键词:社区公共空间;互动性;设计
中图分类号:TB4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码:1672-7053(2020)11-0111-02
1 社区公共空间概述
社区公共空间是指社区中由居民共同接触及使用的空间范围,是居民日常产生互动的以及社区内交往的载体。目前社区公共空间主要由社区公园、街道、绿地等开放型区域以及活动中心、停车场、垃圾场等半开放区域及其他边角区域组成,伴随着社区服务及设施的多样化,社区公共空间的形式也得到了丰富,例如目前许多新社区规划都出现了独立的社区花园,健身中心等。
社区公共空间所提供的功能与服务是由其面积、设施布局以及周围环境共同决定的,主要以满足社区居民的生活与人际交往的需要为主。合理及美观的社区空间规划,能够使居民建立对社区的认同感与归属感,一定程度上方便了社区管理。
2社区公共空间中的互动模式
互动是互相联系、彼此作用的过程。个体与个体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通过某种方式产生相互影响行为的过程,在社会互动过程中人可能获得了某种心理满足,也可能获得某种消极感受。对于社区公共空间里的互动来讲,大概有以下三种:人与物的互动、人与植物的互动、人与人的互动。
2.1人与物的互动模式
人与物的互动是指人在公共空间活动时与公共设施、娱乐设施甚至是空间街道等硬件设施的作用。人们在场景里可以通过与这些设施产生互动,从而实现自身的休息、锻炼、娱乐需求。
2.2人与植物的互动模式
人与植物的互动是指人在公共空间活动时与空间内的绿化、花草等进行互动,例如,人能闻见花香,触摸花草的表面,甚至种植植物等。
2.3人与人的互动模式
人与人的互动是两者之间产生交流的行为。公共空间内人与人的互动是以人与人交流、玩耍等相互作用的行为,是人产生互动行为的主要形式。
对三种互动行为进行了复杂度分析,如图1所示。在目前的公共空间互动设计研究中,一般通过改进公共设施来吸引人们进行使用;人与植物的互动是公共空间互动中最容易被忽视的一方面,实际上植物也是独立的生命个体,人们在看到花草时,往往都会产生心理上的愉悦与放松,尤其是当能够与一些特殊植物产生行为上的互动时,人在自然环境里的互动反而显得格外有趣;人与人的互动是作用最强烈以及占据人们生活大部分行为互动的一部分,但由于人的个性化,同时也是最不可控的。伴随着人的情绪化,公共空间里人人互动模式可能是促进邻里关系的积极互动,也有可能是恶化关系的消极互动。
3社区公共空间互动性设计现状
3.1设施及服务不够人性化
国内社区基本公共设施都齐全,基本都配备座椅、健身器材、乒乓球桌,目前新社区甚至提供游泳池等更多样化服务,但在美观度与服务上考虑较少,尤其是与国外社区对比,缺少了以人为中心的考虑,设施设置与居民实际需求不符,空间使用率低,从而造成资源浪费。
3.2人群多以老年人和儿童为主
社区公共空间的使用者大多为老年人、儿童等弱势群体。一方面,她们相对有较多的娱乐及休息需求;另一方面,年轻人生活学习压力较大,不够具有吸引力的环境,难以吸引他们去社区公共空间休息。
3.3空间划分不明显
以社区空间的公园为例来讲,如表1所示。社区公园的功能设置大致分为休息区、娱乐区、健身区、观赏区。休息区的主要功能就是为大家提供安静的休息区域;娱乐区主要是为了让大家放松,难免会吵闹,但空间过于开放,两个区域放置到一起,难免显得有些冲突。因此,空间的划分不合理,也一定程度上导致了部分居民不愿意去社区公共空间休息。
3.4绿化及美化缺乏社区特色
目前社区的绿化及美化样式过于单一,不够情感化,导致居民缺少去公共空间休息娱乐的欲望。
4社区公共空间的互动性设计策略
为解决上述问题,从互动模式、空间划分、人群分类三个方面提出对应设计策略,让社区公共空间的互动性设计合情合理,从而使社区更好地为居民服务。
4.1互动模式层面
1)增添智慧化服务设施。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智慧化已经慢慢普及,社区管理也不例外。在设施方面,社区可以添加智慧化公共设施,利用多媒体技术,实现信息可视化,方便居民了解空间人流量等信息。
2)合理融入植物特殊性。生活中一些特殊植物的行为方式能够很好地吸引人们的关注,例如:向日葵总是朝着太阳、蒲公英的种子会随风飘散、含羞草的叶子受到刺激会蜷缩等等。利用这些创造机会点,无论是在空间装饰还是装置设计上都能达到良好的效果。目前已有比较成熟的互动装置,该装置利用向日葵的行为特征,能够对经过的路人进行识别并随之移动,并且通过光感,当天色暗下来时,可以自动开灯,进行照明。
4.2空间划分层面
1)按功能性合理划分空间。社区公共空间互动不应仅仅局限于社区公园、花园等面积较大的公共空间,通过小型公共设施的合理设置,让社区街道、居民楼门口等边角区成为可被利用的资源,增加社区公共空间的活动面积,不仅可以缓解人群聚集,还为弱势群体提供便利。此外,把整体空间划分成相对独立、半开放的小空间,并适当约束人的数量;赋予空间更明确的功能性来丰富空间的层次感,更具有吸引力。
4.3挖掘社区本土特色资源
社区公共空间的整体改造应该融入社区文化及管理理念。在上海市某社区改造案例中,根据其农民动迁小区的特性,收集居民家里的老物件,把车库棋牌室改造成农具博物馆,为社区增添了不少“家”的味道。 这种利用居民情感共鸣的改造方式,能够让居民产生信赖感,更愿意为社区付出,利于社区管理。
4.4人群分类层面
1)通過设计约束人与人之间距离。在公共空间设计中,合理利用视觉及产品设计,提升设计的美观度与指示性。例如,可以利用地标,来提醒人们保持适当的距离。控制娱乐设施以及公共座椅摆放的间隔距离,甚至可以设计可调节座椅,通过这种设计约束,来引导居民形成良好的互动行为。
2)细化人群分析并提供针对化互动体验。前文分析了目前社区居民参与到公共空间的人群主要为老年人和儿童。因此,公共空间实际被利用的时间段是相对集中的,活动时间大多为晚饭后17~20点。而对于年轻人来讲,晚上下班到家可能相对较晚,他们的放松舒压需求,正好可以避开集中时间段,可以在社区公共空间内延长照明并在该时间段内提供更加年轻化的服务及设施来吸引他们使用。通过这种细化人群的分析与研究能够更好地把人流错时间、错空间地分散开来,延长公共空间的使用时间并减少接触风险。
5结语
在城镇化的当代社会,社区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基本单元。当满足了人们的住房需求之后,人们的情感需求也需要被重视起来。面对社区公共空间利用率低,居民之间没有交集,不利于社区管理的现状,通过更人性化、情感化的装饰与改造,引导居民合理休息娱乐放松,并对社区产生信任,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从互动模式上,在保持人与人互动的基础上,去提高场所里的人与植物、人与设施的互动,从而提高空间的趣味及丰富性;还可以提供更加智慧化、人性化的设施及服务,来提高社区公共空间的互动性。在空间划分层面,根据主要功能对空间进行适当重新划分并提高空间内导视系统的指向性,能够引导有相应需求的居民到合适的场所进行互动;可以把社区的边角空间利用起来,从而打造多尺度空间。
社区是一个涉及到从政府、居委会、物业、到居民及其他组织的团体,从提供空间、场地到服务的综合型服务中心。因此,社区公共空间的改造及实现上本身就存在一定的限制,但相信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一定能引导居民共同构建、把社区打造成深受居民信赖的和谐美好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