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透过“钱眼儿”看明代:固化—僵化—呆化

2020-12-29

全国新书目 2020年7期
关键词:枝杈朱元璋税收

李长江

中国税务学会学术委员,副研究员,中国税务报记者。已出版专著六部,主要从事中国税制、税史和税收文化研究。

本书是一部讲述明代财政税收的通俗读物。作者以明代十七帝为线索,全景式地展现了明代由税收财政引发的经济、政治、社会和生态变迁的全貌。书中勾画了统治者性格和偏好等复杂因素与赋役间的内在联系和作用机理,推导出税收演进和王朝兴衰具有密切相关性和高度一致性,揭示了一个以传统农业生产力为基础的政权是如何在财政支出的扩张中不断吞噬自我的。

在封建社会,身份固化的事例比比皆是。我们熟悉的说法是世袭制、铁帽子,所谓“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说的就是皇族和功臣对爵位、官职和特权的排他性延续,用经济学的术语说叫垄断,资源垄断,机会垄断,用老百姓的话说叫好事儿被有权有势的人家永远号下了。

想想似乎合情合理:皇权被你们朱家栽到自留地里,我们这些提着脑袋瓜子出生入死几十年的元功宿将,不该弄个公侯伯子男啥的平衡平衡脆弱的心灵?用幼儿园小朋友的话说这叫排排坐分果果,用梁山好汉的话说这叫天罡地煞排座次。

只有充分共享造反成果,才能确保没人二次造反。这个道理,功臣们懂,朱元璋也懂。心有灵犀,他们配合默契。

朱元璋自然深知固化统治集团当下待遇和长久利益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他做得很彻底,处于社会金字塔最底层的民户、军户和匠户,也被顺手拉过来享受世袭制的阳光雨露。

至于这种让人哭笑不得的强制性、调戏性世袭事实上切断了弱势群体流动和上升的通道,严重抑制了社会发展进步的动力和活力,踌躇满志、心高气傲的朱皇帝一时半会还看不到。

捧在朱元璋手上的是一张社会分工树状图。民户的枝杈上长出儒户、医户等,军户的枝杈上长出校尉、力士、弓兵、铺兵等,匠户的枝杈上长出工匠户、厨艺户、裁缝户等。

树状图精细到毫末。我们以匠户为例。明初的匠户有民匠、军匠之分,也有住坐匠户(由内府内官监管辖)、轮班匠户(由工部管辖)之分。轮班匠户含62行匠人,后细分为188行,洪武二十六年(1393)名额232089名。

朱元璋用这种扒堆分治、横平竖直、行业传承的方法把百姓牢牢地固定在土地上,牢牢地固定在社会网格中。

对各级政府和各色官員,朱元璋同样操碎了心。不管是行政公务、司法裁决,还是仓储准备、人口统计,甚至街道保洁这些琐事,皇帝大人都不厌其烦,逐一制定操作规范,每前行一步都是不容偷懒的“分解动作”。

动脑的事儿我干,动手的事儿你们干。看多了元帝国混乱无序、藏奸耍滑的明太祖幻想着帝国每一个阶层和每一个成员都各司其职,互不干扰,像无数条永不相交的平行线,一同编织出分工严谨、监管严密、等级森严、秩序井然的盛世大明。

看上去精致、完美、安全、妥帖的社会,实际上是不精致、不完美、不安全、不妥帖的社会。把千变万化、错综复杂、丰富多彩的人类社会装进预制的模具里,这想法又可爱又可笑。

固化和理想化,时间久了就是僵化。一个僵化的社会,是没有脑子、不动脑子的社会,缺少生机、活力和创造力的社会。

朱元璋犯了一个农民常犯的错误,那就是想当然、瞎指挥、跟着感觉走。他不知道,这走法儿会掉进沟里,而且爬不上来。

猜你喜欢

枝杈朱元璋税收
多余的枝杈
谈话
最含蓄的画谏
画谏
朱元璋为何放过了汤和
月 亮
税收(二)
税收(四)
税收(三)
草莽皇帝朱元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