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PACK框架与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框架比较研究
2020-12-29肖凤艳
肖凤艳
摘 要 TPACK框架和《国家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指南(试用版)》(NETG·THE)对提高高校教师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具有重要指导作用。从研究背景与面向对象、框架内容与体系结构、应用局限对TPACK框架和《指南》框架进行比较分析,得出高校教师要加强技术整合教学的意识,既要认识到技术的可供性,也要认识到技术的限制性,要具有在教学中将技术“重新目的化”的能力等几点认识,为高校一线教师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的实践提供借鉴。
关键词 TPACK;NETG·THE;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
中图分类号:G65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20)10-0016-04
Abstract TPACK and NETG·TH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im-proving teachers ability of apply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o teach in higher education. This paper makes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PACK framework and NETG·THE framework in terms of researchback-ground and object orientation, framework content and architec-ture, and application limitations. This paper concludes that teachers in higher education should strengthen the consciousness of techno-logy integration teaching, teachers in higher education should realizeboth the availability and limitation of technology, and teachers in higher education should have the ability to “re-aim” technology in teaching. The research conclusion of this paper is expected to providesome reference for the teaching practice of teachers in higher edu-cation.
Key words TPACK; NETG·THE; teachers in higher educatio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ability
1 引言
2018年,教育部“認定首批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实施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变轨超车工程,推进高等学校课堂革命”[1]。高校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直接参与者和实施者,对高校教学改革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也直接影响着高校教学改革的效果。
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法知识(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TPACK)可作为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如何更好地应用技术的理论依据。2014年,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Association for Educational Communi-cations and Technology,AECT)也将TPACK作为最基本的教育技术学基础理论写到了最新版的《教育技术研究手册》中[2],TPACK成为教师借助技术提高教学质量和实现教学最优化,提高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理论依据。
在中国知网中对以TPACK为篇名的关键词进行检索,检索到TPACK相关研究文献从2009年的九篇增长到2019年的157篇,可见TPACK已经成为国内关注的热点。在检索的文献中,与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相关的文献也呈逐年上升趋势。国内关于高等学校教师教学中应用技术的理论依据,比较有代表性的是2010年全国高校教育技术协作委员会发布的《国家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指南(试用版)》(NETG·THE)(以下简称《指南》)。
高等学校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教学改革正在全面推开,对高等学校一线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和更大的挑战。因此,本文拟对TPACK框架和《指南》进行比较分析,以期为高等学校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更好地应用信息技术、提升教育技术能力提供参考依据。
2 《指南》与TPACK框架介绍
《指南》由全国高校教育技术协会发布,是高校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能力框架。高等学校处于教学一线教师的教学特点和教学需求是《指南》编写的重要依据之一,《指南》从教师应用技术的意识和态度、对技术和工具知识的了解、在教学中应用技术的能力以及借助技术与工具开展科研的能力等几个方面,对高等学校教师提出详细的要求和具体的目标。《指南》的发布为教师在高校教学中如何更好地应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实践与科研提供了依据。有研究表明,自《指南》发布后,与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相关的研究文献数量逐年上升[3]。
TPACK框架是关于技术、学科内容和教学法的知识理论框架[4],教师应了解技术并能在教学中使用技术。由于教学环境或境脉复杂性,教师要能在整合技术的教学中创建、维持和重构技术、学科内容和教学法的动态平衡。TPACK作为一个理论框架,可以指导教师在复杂的教学境脉中如何有效地应用技术,如何将技术有效地整合于教学。国内TPACK的研究从2009年开始逐渐增多,2016—2018年每年累积发文量均在100篇以上,其中又以应用研究关注度最高(占总发文量的48.1%),尤其以中学和高等教育两个教育阶段的应用研究最为丰富[5]。
3 《指南》与TPACK框架比较分析
研究背景与面向对象比较 21世纪初,高校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工作逐渐推开,但是经过十年左右的时间,原有的培训纲领性文件已不能满足高校教学实际对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需求,也不能满足高等学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需要,而且高等学校教师也缺乏一个统一的、能满足教育信息化需求的能力框架和能力规范,因此,《指南》的研究与制定由此展开。《指南》是从高校一线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提升及实际教学需求入手,以多年高校教师培训实践经验总结及高校广泛调研为基础编写,同时在编写的过程中大量参考了国内外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和框架[6]。
《指南》为国内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提升提供了目标、方向及规范化的要求。由于《指南》的编写是从社会发展的前瞻性来描述高校教师应达到的教育技术能力要求,在当时具有一定的引领作用,对于当下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提升也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TPACK于2005年被美国学者科勒(Koehler)和米什拉(Mishra)提出,真正在美国教育教学中被广泛研究和应用是以2008年全美教师教育学院协会(American Associa-tion of Colleges of Teacher Education,简称AACTE)出版《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教育者手册》为节点。21世纪初,经过十几年的教学实践研究,美国信息技術整合教学研究成果丰硕,但是AACTE也发现课程整合的实践中存在重视技术和学生对技术的自主应用,忽视教师所需知识和教师在整合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的问题[7]。TPACK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依据,因为学科知识、教学法知识和技术知识是TPACK框架认为教师应具有的三大核心要素,教师如何将技术更好地应用于不同的学科知识更是该框架关注的重点。因此,AACTE将TPACK引入课程整合的实践,2008年手册发行后,美国各个学科在教学实践中对TPACK展开了广泛研究,TPACK的理论框架得以丰富,TPACK框架下信息技术整合教学的具体方式和操作过程得以探索和实践。
从研究背景分析,《指南》和TPACK框架的广泛研究都是在信息技术被大力应用于教育教学的背景下展开。信息技术环境下如何更好地开展教学是教师面临的关键问题,教师的教学也面临新的困惑,《指南》和TPACK框架从不同的视角对此给出了启示。由此可见,二者研究的背景相近,且研究的出发点是一致的。
从适用对象分析,《指南》明确指向的是高校教师,而且主要是指高校从事一线教学的教师,包含各个学科专业的高校教师;TPACK框架指向的是职前和在职教师两个群体,而且对于在职教师并没有明确限定教育水平的层次。《指南》指向性更明确,TPACK框架面对的教师群体更宽泛。《指南》中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从教师应具有的教学能力出发进行界定,与TPACK关注教师在教学中的技术应用能力,思路及目标是一致的。
框架内容与体系结构比较 从框架内容看,《指南》主要从教学和科研两个方面对高校一线教师应用技术的意识与责任、应具备的技术知识及技能、应用技术的能力提出参考框架,明确提出高校一线教师应达到的教育技术能力目标。《指南》表述时将教师教学方面应用教育技术能力的目标根据教学设计的思想分为设计与实施、教学评价两部分。从体系结构来看,《指南》将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指标分成两级,其中一级指标共17个,每个一级指标分别下设2~4个二级指标,各指标之间紧密联系、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共同构成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结构。《指南》中一级指标为高校教师明确了教育技术能力提升的方向,二级指标对一级指标作出更具体和详细的解释说明,使目标指向更明确、更具体,为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发展提出定性的要求,也更具有操作性。
从框架内容来看,TPACK框架指出教师能力框架中包含的要素既包括学科内容知识、教学法知识和技术知识三个核心要素,也包括由三个要素两两相交而衍生出的四个复合要素(图1);还包括一个境脉要素,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遇到的每一个教学问题都是在特定的境脉中的劣性问题,需要教师组合应用以上要素才能加以解决。从体系结构看,TPACK框架是一个维恩图结构(图1),三个核心要素(CK、PK、TK)是三个集合,两个核心要素两两相交部分及三个核心要素的公共部分衍生出复合要素,而境脉则构成论域。TPACK的体系结构再次诠释了每个教学问题都要在特定的境脉中,教师不断地在技术、教学法和教学内容三个核心要素之间协调平衡,因“境”制宜,才能有效解决。
从框架内容分析,TPACK框架和《指南》的一致性在于都强调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都关注教师需要具有依据不同的学科内容知识和教学条件灵活应用技术的能力。两个框架都关注新技术对教师的意义,TPACK框架明确要求教师能持续地适应信息技术的不断变化,《指南》框架中“科研与创新”的二级指标中也明确指出教师要“能够持续关注新技术的发展,并尝试将其创造性地应用于教学实践中”,这对于当前教师适应“互联网+”环境下的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通过对比分析也发现,两个框架对技术应用于教学的认识上也存在不同,TPACK框架更强调宏观层面上技术与教学法和教学内容的关系及三者之间的交互,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建立技术、教学法和教学内容的内在联系,从而得到螺旋式的发展;《指南》则聚焦更具体的教学实践,明确提出高校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具备的具体的教学策略和技术工具知识,也明确提出高校教师应用教学策略和技术工具的能力目标。而且两个框架关注的技术的范畴不尽一致,TPACK框架强调要考虑教师应用的所有技术,而从《指南》的目标体系包含的条目分析,更关注的是数字化技术和网络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从体系结构分析,《指南》的指标分级更接近层级结构,层层细化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体系和结构;TPACK框架的维恩图形式更接近关系结构,通过代表三个核心要素的三个圆圈的相交,直观展示出各要素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交织的复杂关系。
应用局限比较 TPACK框架通过建立三个核心要素、四个衍生要素及境脉的关系,明确了教师应具备的知识体系;但只是给教师提供了一个概念性的框架,一种技术整合的思维方式,没有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该如何做的具体指导。《指南》中具体指出了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细则,基于目标导向以教学目标表述的方式将高校教师教学实践中的技术应用能力具体化,可以直接指导高校教师的教学实践。但是《指南》中缺乏引导教师建立技术整合学科教学内容、教学法思维方式的顶层设计,更多的是教师在达成《指南》目标过程中的自我感悟和摸索。所以将二者结合起来指导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提升会更有效,TPACK框架帮助教师建立技术整合的思维方式,《指南》指向具体目标实施。而且,虽然《指南》在制定的过程中考虑到信息技术的发展,从前瞻性的角度提出教师教育技术的能力要求,但是经过近十年,其中提到的有些信息技术工具和方法难免落后于当前,这就更需要技术整合的思维方式的引领,建立新技术、新方法与学科内容的融合。
《指南》能体现高校教师在教学与科研中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结构和实施细则,但也有学者认为《指南》没有具体评价指标体系,不能进行定量分析和考核,不利于实际操作应用[8],也不利于对教师教育技术水平进行比较[9]。所以在TPACK框架的指导下,在《指南》的基础上,建立明确的评价指标体系,能够使《指南》真正成为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提升的操作手册。
4 对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提升的启示
高校教师要加强技术整合教学的意识 《指南》的一级指标“意识与责任”中明确提出:“高校教师要认识到教育技术对于高校教学的重要性。”经过多年信息化教学的实践,多数高校教师在认识层次上已达到这一要求,但是在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水平仍旧参差不齐,也是高校教学的现状。出现这种情况,笔者认为不仅仅是高校教师应用信息技术工具技能上的差异,主要还是缺乏技术整合教学意识。高校教师只是认识到由于信息化教学环境的推广,需要在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但是由于缺乏将技术与学科内容和教学法整合的意识,从而导致有些高校教学实践中技术促进教学的效果不明显,还存在为了用技术而用技術的情况,不清楚为什么用,更谈不上有效地应用,将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所以,加强高校教师技术整合教学的意识,强化高校教师技术整合的思维方式,是提高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水平和能力的前提。
高校教师既要认识到技术的可供性,也要认识到技术的限制性 一直以来在教学中应用技术都强调要辩证地看待技术工具的应用,每一种技术工具都有自己的优势与局限,但是往往当一种新技术出现在教学领域,教师只忙于实践新技术,往往会忽视辩证地看待新技术。所以,高校教师在应用技术工具尤其是新技术工具时要秉承TPACK框架的理念。TPACK框架可以应用到任何技术中,前提是教师必须认识到所有技术均具有教学功能的可供性和限制性。教师使用技术的过程中,往往更多考虑的是技术的可供性,很少从限制性的角度考虑技术如何使用。从两个角度辩证地考虑技术如何支持教学,可以更好地学习教学中利用技术是做什么的,而不仅仅是学习技术本身。
高校教师要具有在教学中将技术重新目的化的能力 TPACK框架认为教师面对的教学问题不存在一种统一的技术解决方案,因为每一个教学问题都是一个劣性问题,都有自己的境脉。《指南》中也提到高校教师要能够根据学生特征、教学内容的特点及教学活动的形式,选择和应用适合的信息技术工具。因此,课程不能独立于教师存在,教学中的技术也不能独立于教师存在,教师既是课程的设计者,也是在课程教学中开发可用工具创造性、根据教学目标将技术工具重新目的化的创造者。这就表明,教师应该具有根据实际教学的每个特定境脉,找到适合的技术工具及应用方式,发挥技术工具在特定学科和教学法中的优势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2018年工作要点[EB/OL].http://www.moe.gov.cn/jyb_sjzl/moe_164/201807/t20180716_343155.html.
[2]于勇,卜娟娟,张海.TPACK理论研究面临的桃战[J].中国电化教育,2014(5):20-25.
[3]谢志昆,谢娅萍,杨得耀,等.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研究回顾[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5(18):59-62.
[4]高文,全美教师教育学院协会创新与技术委员会.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教育者手册[M].任友群,詹艺,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
[5]王琼.2009—2018年国内TPACK研究综述[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9(7):67-74.
[6]马宁,陈庚,刘俊生,等.《国家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指南》的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1(6):3-9.
[7]何克抗.TPACK:美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途径与方法研究的新发展(下)[J].电化教育研究,2012(6):47-56.
[8]李金臻.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指标体系研究[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5(8):43-45.
[9]勾学荣.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成熟度模型[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102-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