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声
2020-12-29邓越
支持人:"邓越"""E-mail:dengyue@sfw-cd.com
桃花春色暖先开,明媚谁人不看来。仲春之月,万物复苏,可能是早就写在人类基因里对阳光的向往与喜爱,一到三月,大家的心情也快活不少。小雪写下这期回声的时候,正值“新冠”肆虐的疫期,希望你们拿到这本杂志时,已经能约上两三好友,喝喝茶,逛逛街,聊聊无关紧要的事,甚至什么都不干只静静沐浴在阳光之下,体会久违的舒心和惬意。当然,倘若这时你桌上还放着一本《科幻世界》就再好不过了~
武汉加油!中国加油!
幻迷议事厅

这个栏目好久不见啦!今年年初,一部电视剧《庆余年》火爆全网,不少观众看到一半就忍不住发微博:“我本以为这是部穿越剧,没想到是科幻剧!”小雪一听,有些好奇,也去看了这部剧,其中确实有些剧情涉及科幻,比如剧中具有现代思维的人竟然是从上一个文明毁灭前就一直被冷冻,到了这个新生文明的时代才被解冻复苏。其实,这种冷冻人复生的桥段早就在各种科幻作品里层出不穷,相信各位小伙伴没看过一百也有五十了吧。那么,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假如把人冷冻,在几百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后,人是否还能复苏?
正方
@采臣老书生:冻存不可能,单一组织可以,人体不行,人体低温冷藏也许可以考虑,逐渐降低温度,逐渐降低新陈代谢,最后在零度以上长时间保存。有案例是人掉入冰窟,复苏成功。
@队长我今天要开枪:人类短短几千年的智慧,已经可以利用自然规律来改变自然环境,我们可以控制天气,可以在自然规律不允许人类存在的太空中长期生活,人类也许不会超越自然的规律,但有动手建造未来的能力!
@巨蟹:古人说人活七十古来稀,今人说人活一百稀,一百年后的人说人活两百稀。我觉得还是有希望的!
@隐形精灵:复活是必然的,只要经济运作稳定,能等到技术成熟的一天。纳米医学的发展,纯粹是一个时间问题。解冻只不过是纳米医学中的一部分而已。看看Alcor网站,其中对解冻的场景大致做了描述。它用到了纳米医学。而使得解冻后的人恢复青春态,也只是纳米医学而已。纳米技术现在已经看到早期的曙光了。一旦一种比较广泛的技术看到早期,也就会在未来成熟。医学,不仅让人健康,同时也让人长寿。人体冷冻只不过是比较高级一点儿的医学而已。
反方
@knight Leo:个人对冷冻人复活持悲观态度。首先,环境中的辐射会不断破坏人体的DNA等物质,活着的生物会不断修正这些误差,但冻着的生物对此就无能为力了。其次,未来的冬眠科技很可能不是采用现在的这种冷冻方式,那么当后续技术更新换代时,资本家们会不会专门为这些使用旧技术休眠的人们开发一套昂贵的唤醒装置。最后,假设未来人的科技已经能够随手救人,但是还有更坏的情况:病人的脑神经连接由于生前处理不当和冷冻时间过长,很多都断掉了。这种情况下,醒来的人即使不成为笨蛋,也很可能会性格大变,很难说这是一个“复活”过来的人了。
@梅普洛:看过美国某人体冷冻公司的纪录片,其实就是冻尸罢了。很多人以为是科幻式冬眠,根本不一样。
@吾乃李大炮:如果真的可以在百年甚至更久以后复苏,周围没有亲人,没有朋友,没有可以在那个社会生存的技能,活着又有何用?
@星野桜:这根本就是现代木乃伊的制作方法……
@我的男友张小花:我就怕冷冻后还有思想那就苦逼了。比活埋更痛苦的是永久活埋啊,这完全是要被寂寞逼疯的节奏。
@六儿六:当冷冻超过一定期限后,人一出冷冻舱就出事。因为“进化”,生物每时每刻都在进化,细菌也一样,但当你冷冻很长一段时间后醒来不久就会被细菌杀死,你体内的抗体保持在很早以前,而细菌比你多活着很长时间,所以你是活不了多久的。
百字奇想
常看科幻电影的大家应该不陌生,但凡涉及生物基因变异或是外星生物,其中的昆虫不少都变成了巨型放大版,那恶心又狰狞的模样让不少观众不寒而栗,特别是对于小雪这种重度“恐虫症”患者,几乎可以在影院原地去世。那么有人肯定会问,这些小昆虫真的能变成原来的成千上万倍大吗?他们会对人类造成电影中一般的打击吗?
参考Mr-HH(知乎)的回答,小雪要给大家吃一颗定心丸:不管电影再怎么逼真,这样的场景都是不会出现的——因为这样的巨型昆虫根本动不了!它们细长的腿难以支撑对应放大的重量。
这是因为:根据平方-立方定律(Square-cubelaw),当一个物体按照比例放大之后,它的表面积是以平方增长的,而它的体积则会以立方增长。换成人话也就是:如果一只原本1厘米的小虫变成了10米的大怪物(为计算方便,都假设为立方体),那么在它的外骨骼和肌肉材质没有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当长度放大1000倍,体积/重量会放大1000000000倍!由于表面积只增加1000000倍,因此每平方厘米的横截面上承受的重量也都将增加1000倍,也就是他们所需要承受的重量或者支配活动的力量增加了1000倍。
这还仅仅是它自身的重量。你说打仗的时候,说什么人家虫虫还要吃儿点饭吧,还需要背点儿装备吧,或许不劳人类出手,它们就已经由于“压力山大”成了不可名状的一坨。
同时,对于很多昆虫来说,能举起相当于自重几十倍的物品,是得益于它富含几丁质的外骨骼。几丁质表皮虽然结实,但其实也限制了昆虫的大小,导致它必须要定期蜕皮,而蜕皮时候的昆虫往往是最脆弱的,就仿佛一块美味的蛋白质大蛋糕挑逗着各路捕食者的神经。更惨的是,由于体型过大,它们还无处可藏,所以从这一点来说,就算它逃脱了被压成饼的命运,能不能顺利长大也尚未可知。
好吧,就算以上我们都可以抛在一边,循环系统和呼吸系统不能跟上也是一个致命伤。不同于人类和其他哺乳动物的全封闭式心血管系统,昆虫是开放式的,它的全身脏器都浸没在血液中,主要通过心脏提供动力,将血液流向头部,浸润全身脏器后再回流。昆虫尚小的时候,脏器微小的阻力作用当然无法影响运输血液;但倘若变成成千上万倍的“大怪物”,这套低效率的循环系统所受到的阻力可想而知。呼吸系统则与运动系统是同理,可以交换气体的表面积增长也是远远跟不上体积的增长的,最后肯定会导致缺氧。

综上所述,要想在地球上来一次“人虫大战”还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儿。至于外星生物里会不会出现这种“大虫虫”嘛,还有待商榷。但倘若这个外星大虫虫能把上述问题都解决了,它还会长成我们所认知的昆虫模样吗?
说了这么多,有人肯定会说,但是我还是怕啊,反正这类电影我打死不看!对于这个观点,本雪举双手双脚赞成,毕竟——
我知道它不存在和我害怕它有什么必然联系吗?(doge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