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平无奇”的佛系小姐姐回来了!
2020-12-29谢栎
采访:谢栎
程婧波是《科幻世界》的老朋友了,《像苹果一样地思考》(1999)、《西天》(2002)、《倒悬的天空》(2004)等,都是非常有记忆点的作品。在充满魔幻色彩的2020年,她又带着最新出炉的重磅中篇《去他的时间尽头》回来了!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超级新鲜的程老师专访!
谢:程老师好,抓住一枚野生程老师不容易啊!
程:你好,哈哈。
谢:你还在热带的岛屿度假,我却在办公室加班。唉。
程:虎摸。
谢:(擦干眼泪,进入正题)相信很多读者和我一样,对你的小说《赶在陷落之前》印象深刻(老读者之骄傲),这篇作品非常的惊才绝艳啊啊啊!
程:感谢喜欢。《赶在陷落之前》是《人民文学》2009年刊登的。其实我的第一篇科幻小说发表在那十年前,1999年发在《科幻世界》的《像苹果一样地思考》。
谢:这缘分源远流长,十分的深厚啊。1999年发生了很多大事记,比如高考考题“假如记忆可以移植”和《科幻世界》刊登的内容“撞题”了。大刘也是这一年以“每期一星”在《科幻世界》出道的。
程:没错。对很多读者来说,那可能是一个很久远的年份了。你那个时候也才几岁吧?
谢:嘿嘿,是的~(抱拳!)
程:年轻真好,后浪无敌。
谢:对于后浪来说,更羡慕能够亲历中国科幻这二十年黄金发展期的大神啊。对了,不知道程老师有没有看最近大热的综艺《乘风破浪的姐姐》?
程:哈哈,当然有!
谢:23333那作为我圈的小姐姐有什么经验或者心得要跟大家分享的吗?
程:我一直都很佛系随缘,经验和心得谈不上吧。运气比较好,很早就开始看《科幻世界》,是《科幻世界》的骨灰级读者。然后处女作发表也很顺。一直以来,科幻圈的作者也好,编辑也好,读者也好,都对我很照顾,所以啊,就是个运气好的佛系小姐姐吧,哈哈哈!
谢:太谦虚了,所谓运气也是实力的一种!程老师这些年把科幻圈的各种奖都拿遍了,还担任过很多奖的评委。
程:惭愧惭愧,还没有拿过银河奖。这次《去他的时间尽头》可以参加吗?
谢:当然。看来这次真的是有备而来!?
程:哈哈哈哈,全靠大家抬爱。这篇你看了吗?喜欢吗?
谢:我个人非常喜欢。但就像我一开始说的,我是看着你的《赶在陷落之前》这样诡谲华丽的小说长大的(长大?求生欲让我手动狗头……),所以到了《去他的时间尽头》这里,除了喜欢,还吓了一跳。
程:吓了一跳?
谢:我感觉《去他的时间尽头》和你过去的作品相比,就好像从大雅到大俗(褒义)的一个急剧的变化。曾经赵海虹老师评价过,你的小说“最令人感叹的部分是文字,读起来行云流水毫无滞涩。文字好便如制衣用了一等一的材料,如衣形与材料最合宜时,便能做出最好的衣服”。《去他的时间尽头》吓我一跳的地方在于,它太“俗”了,太接地气了,它甚至已经不在乎去突显你最大的个人风格——文字的灵气了。
程:你的感觉很准确。到了《去》这里,我已经不追求或者说不在乎文字的惊艳程度了。惊艳可能是我过去的一个特点,但这篇我就是用白描写的,我更想掌控和呈现的是故事本身,是和观众之间眼睛里互有彼此的那种“节奏”。我希望《去他的时间尽头》是一个接地气的、关于中国青年的、丧萌丧萌同时还有点儿甜的故事吧。
谢:确实有丧到也有甜到。
程:哈哈哈,开心。
谢:这个中篇也收录到了你在今年6月出版的自选集《倒悬的天空》当中。这本自选集对小姐姐来说很重要吧?
程:对。这是我“出道”二十年来的第一本个人自选集。《去他的时间尽头》和你提到的《赶在陷落之前》这两篇都收录进去了,虽然它们一个“大俗”一个“大雅”,但都是能代表我个人的写作特点的。这种急剧的风格变化也丰富和完整了我这二十年的写作生涯。我希望能把这种丰富和完整呈现给读者。其实一开始自选集的书名就叫《去他的时间尽头》,不过出版方担心这么个书名像一句脏话(笑),所以最后定名为《倒悬的天空》。
谢:其实《倒悬的天空》这篇最早也是在《科幻世界》“模糊地带”这个栏目上刊登的。
程:没错。我这整个自选集其实跟《科幻世界》关系特别大。在中国,科幻作者谈科幻肯定是绕不开《科幻世界》的。
谢:咦,好像有很多好玩的故事的样子?(支耳朵!)
程:嗯,自选集里收了一篇万字专访,全是八卦。眼尖的读者一定可以从里面找到我跟《科幻世界》不得不说(划掉)的千丝万缕的联系。哈哈哈哈!
谢:聊八卦我可不困了啊!(话筒一转)具体到《去他的时间尽头》这篇小说上,咱们再聊个五块钱的?
程:《去》是一个非常工整的中篇,同时我在写完小说之后呢,也把同名的剧本完成了。虽然是先有小说,后有剧本,但实际上剧本的写作方式是先行的。剧本一般就是要求四万字,100页左右,每页对应电影的一分钟。《去他的时间尽头》小说和剧本也各自刚好是100页左右。
谢:我对剧本先行的写作方式蛮感兴趣的。
程:我现在发现这样“剧本式”的写作方式很舒服——就是所谓的白描。把更多的想象空间让渡给读者,读者通过这种“剧本式”的高效的文字,更加能够准确地了解我讲的这个故事,同时又拥有更广阔的想象空间在自己的脑海里让这个故事运行。
谢:我注意到您提到了白描,我也非常喜欢这种手法,它是很适合现代电影工业的一种方式,最早我接触到所谓的POV描写模式来自乔治·马丁的《热夜之梦》。意思是我们可以期待这篇小说接下来有可能在大银幕上和大家相见吗?
程:希望如此吧。在写作《去》的过程中,它在我脑海中就是一部电影。在写这篇小说之前,我和一家电影公司合作,修改我的一个剧本,在大概两年的时间里不停地打磨(或者说折磨)——这跟写小说完全不一样,它比写小说痛苦一万倍。但这个训练带给我了很棒的东西,它让我明白了在写小说的时候怎么去更好地完成调度和处理。《去他的时间尽头》是我在结束这个长达两年的折磨后写的第一篇小说,我在写作上的转变也非常清晰地体现在了这个中篇当中。
谢:真没想到还有这样的一段历程!既然探讨到一些技术性问题,想请问你在写这篇小说的过程中,怎么做到使用白描的手法(省略大量心理描写)的同时,人物的心理变化依旧那么鲜活生动的呢?
程:其实就是给人物不停地设置障碍,让他不得安宁,哈哈哈哈!这样会暴露出人物内心的欲望、困惑、悬而未决的难题以及那些人生中的意难平。在没有障碍的时候这些可能被很好地隐藏了,但有了障碍,人物就必须行动和选择,内心的欲望也就会逐渐暴露。
谢:剧本还涉及节奏感的把握,我有注意到这篇小说的段与段之间的节奏感非常强,也就是说每一段划分点一定在剧情往前推进或者产生剧烈的转折。我猜这也是《去他的时间尽头》看起来“平平无奇”,却牵动着我的心的原因吧!故事的节奏感处理得不动声色又引人入胜!
程:你的眼光很毒啊!白描这种手法其实看起来简单,实际上要把故事写好看,是更难了。剧本训练带给我最大的一个礼物,是转变了我和读者之间的关系,这个关系的落脚点,就是“节奏感”。所以你特别提到“节奏感”,这个观察非常准确。
谢:哈哈,过奖了(羞)。
程:在我之前的写作经历中,和读者的关系有点像我是一个舞者,读者是观众。这是一种“我跳”“您看”的关系。因为文学作者处理写作的方式大部分都是“写作是面向自己的内心的”。剧本训练的不同之处在于它像邀请你的观众上台来一起跳,是双人探戈。你不仅要思考自己的舞步,还要照顾舞伴的情绪和动作,这体现在写作上就是节奏问题。纯文学可以不讲究这种体察观者心理的节奏,观照自身就好,极端点的例子就是意识流文学。但我写的是文学小说,不能太自我,不是独角戏,需要体察到观者的心理。剧本训练帮我更好地去把握和处理这种“节奏”。
谢:因为影视剧是更加商业化的,更加观众中心化的方式。无可置疑创作者本人可以加入自己的才华和抱负,但肯定需要有所协调。(举话筒)最后问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你平时都是怎么汲取养料和灵感的呢?
程:我大部分时候是为了一个意象而写作,有时候是为了一个题目。一个好的题目能够激发人去思考和写作。其实换个角度也很好理解——作为读者,我们也往往容易被那些有意思的题目吸引。比如村上春树的作品的题目都蛮有意思:《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挪威的森林》《海边的卡夫卡》《刺杀骑士团长》。对我来说,一个有意思的题目能够给我完成一篇作品最初的灵感和动力。而具体到《去他的时间尽头》这一篇,有个灵感来源是《去他妈的世界》。
谢:是那部丧甜的英剧吗?
程:对。
谢:我也爱看!从《去他妈的世界》到《去他的时间尽头》,这种丧甜又温暖的感觉,真的很上头呢。
程:希望读者们也跟你一样爱上这个发生在又丧又甜的世界里又丧又甜的人们身上的又丧又甜的故事。
谢:哈哈哈哈!一定会的!(大声)虽然我已经一口气看完了,但我一定要控制住寄几,不!剧!透!一!个!字!
后记:
明明一直在前行,却非常谦虚。相信这一期程老师(微博搜索:程婧波)的精彩分享能够给一直支持我们的读者们,给行走在科幻的星空下探索的人们一些思考和解惑。
最后的最后的最后,祝程婧波老师自选集《倒悬的天空》大卖(鼓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