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副黏病毒病与流行性感冒的鉴别诊断探究实践
2020-12-29何道深黄绪晓
何道深 黄绪晓
(1.广西梧州市藤县同心镇水产畜牧兽医站,广西梧州 543305;2.广西梧州市藤县岭景镇水产畜牧兽医站,广西梧州 543309)
1 前言
养鹅产业的规模化发展,丰富了畜禽养殖的多样性,在帮助老百姓逐渐鼓起腰包的同时,也导致各类传染性疾病的高发。鹅副黏病毒病属其中一例,但是,临诊与鹅流感有极大相似性,误诊率高而影响康复效果。为确保诊治效果,当前做好临床鉴别,采取恰到好处的防治措施,是健康养殖科学防病的关键。
2 鹅副黏病毒病与流行性感冒的鉴别诊断
2.1 流行病学鉴别
2.1.1 鹅副黏病毒病
流行病例调查,此病各季均有流行。而且,不同品系、不同日龄阶段的鹅只,都有感染此病的可能。流行病例中,最小可见5日龄雏鹅,最大可见成年种鹅。而且,日龄越小,发病症状越明显,致死率越高。当前,此病发病率在30~90%之间,而致死率达20~80%。此病传染源为病鹅,致病病毒经唾液、鼻液、粪便、飞沫等污染饲料、饮水,间接传染给易感鹅群。当前,主要传播路径为消化道、呼吸道[1]。
2.1.2 鹅流感
此病同副黏病毒病一样,四季均有感染病例报道。但是,冬春季节为流行多发季。除鹅群外,野禽、鸟类、鸭等等,均有感染此病的报道。当前,致病病毒以H5N1多见,该毒株对不同品系、日龄的雏鹅均有致病性。但是,日龄越小,易感性越大。雏鹅感染,发病率90~100%,致死率90%以上。日龄稍大些,发病率能降到80%,致死率60%左右。此病的传播流行,为健康鹅群与病鹅接触感染所致。病鹅自口鼻、眼分泌病毒,污染饲料、饮水、舍内用具等等,可形成间接传播态势。此外,车辆、昆虫、带毒鸟类等等,均有机械传播此病的可能。此病的传播路径,多经呼吸道、消化道感染。
2.2 病原体鉴别
2.2.1 鹅副黏病毒病
致病病原体为鹅黏病毒,属副鹅黏病毒科副黏病毒属的一种病菌,致病菌多寄生病鹅肝脏、脾脏、肠管等脏器,内有囊膜包裹,外形态不一、聚集多量凸起结构。实验室条件下,病毒可凝集鸡红细胞,而诱发急性死亡。
2.2.2 鹅流行性感冒
致病病原体为败血志贺氏杆菌,由此菌感染而诱发的败血性、渗出性、传染性疾病。病原体革兰氏显阴,对鹅有较强致病性。但是,对鸡、鸭致病性不强。此菌抵抗力不强,高温75℃可驱杀。一般消毒药剂,可将其驱杀。近些年,此病呈高发态势。与病毒突变,外环境变化、养殖管理不善、雏鹅受寒感染有关。
2.3 发病症状鉴别
2.3.1 鹅副黏病毒病
潜伏期短,3~5d不等。雏鹅感染,时间短,2~3d。此病流行症状,初期精神萎靡,食欲废绝,行走不便,饮欲重而嗜睡。流行病期间,有黄绿或灰白蛋清排泄物分泌。
发病中期,病雏排泄物,泛红、泛绿,间杂有大量气泡。
随病程加重,病雏行走不便,呼吸困难,咳嗽、气喘。
发病后期,伴发典型神经症——仰头、转圈、机体不受控制,双腿麻痹,站立不动。最后,抽搐致死。
此病发现及时,可治愈,但是后期常发育不良。
就致死率,随日龄增加,略有降低。
一般情况下,雏鹅感染,治愈率不高。就发病到死亡,不超过3d。
青年鹅、成年鹅感染,治愈率高。发病时间长,一般也不会超过3周。
2.3.2 鹅流行性感冒
比较而言,雏鹅感染流感病毒几率更高,尤其1~2月龄为感染高发期。
此病流行初期,往往群体中少数发病。但是,2~3d后,会迅速传播扩散。
流行初期症状,精神萎靡,食欲废绝,离群掉队,呼吸急促,排泄黄绿色稀粪。
流行中期,发病症状更明显。同时,会伴发干脚、脱水、颈肿胀、眼睑充血都等症状。
较雏鹅而言,青年鹅或成鹅感染流感病毒要低很多。而且,对鹅体造成的伤害要小。
典型症状:长势迟缓,精神萎靡,严重嗜睡,明显水肿。
就成年鹅而言,感染时间越长,治愈率越低。此外,受流感病毒影响,种鹅的产蛋率、受精率等等,都会急剧下降。同时,畸形蛋的数量也会增加[2]。
2.4 剖检病理鉴别
2.4.1 鹅副黏病毒病
剖检副黏病毒病致死病鹅,明显可见病死鹅皮肤、肌肉黏连,剖离极为困难。同时,病变部肌肉、皮肤,呈明显的苍白灰色。解剖病变脏器,心脏、肾脏、肝脏等表面,可见大小不等的出血点。肌胃、腺胃等脏器,有明显充血、渗血症状。解剖肠内组织,粘膜上皮细胞脱落坏死。而且,内含大量渗出纤维,包裹肠内容物,而堵塞肠道。由此,解剖肠腔,可见肠道膨大,内粘膜多见大量黄色、灰白色纤维素结痂。剖检肠腔,剥离结痂,可见出血性溃疡。
2.4.2 鹅流感
流感病例病变病理,剖检特征性病变很明显。
典型病理变化,可见全身性出血症状。
病死鹅鼻粘膜、眼结膜等处,出现大量组织渗血、充血症状。病死鹅眼角膜、鼻腔内,可见大量红色血样分泌物。此外,其他的呼吸道组织,像是:喉管、气管等处,均可见不同程度出血。
呼吸系统外其他脏器的病理变化,脏器、心肌等,表面散布大小不一的坏死斑点。而且,充血肿大。胰腺泛白,呈斑点性出血。肠系内粘膜,有斑点性出血。严重时,出血性溃疡。
除了周体明显的出血症状外,病鹅的头部、下颌等面,有肉眼可见的肿大病理变化。
2.5 试验室鉴别
就上述流行病学、剖检病理、发病症状等分析来看,两种病症有着极高相似性。
由此,最终确诊,还需要根据实验室鉴别而定,以确保临床诊断的准确性。
一般实验室诊断 首先使用血清检查:鹅副黏病毒可以对鸡血红细胞产生凝集作用,但是鹅副黏病毒的血凝性能会被特异抗血清抑制,而不会被禽流感血清抑制。而鹅流感的血凝性抑制恰好与鹅副黏病毒病相反,会被禽流感血清抑制,但是不会被鹅副黏病毒血清抑制。因此,进行血清鉴别可以正确有效区别鹅副黏病毒以及鹅流感病毒,并且血清学鉴别操作简单、时间迅速,可以最大程度上及时确诊病原体,然后根据病症施加准确的有效地合理 的治疗手段和措施。但是,如果是已经接受 免疫接种的鹅感染这两种病症,血清鉴别的 准确性有待商榷。还要进行进一步的病毒分 离鉴别,进行细菌培养,然后根据镜检、琼脂 板菌落以及相关试剂反应实验等进行准确诊断,避免误诊,浪费最佳治疗时机,延误病情,造成损失[3]。
3 防治措施概述
3.1 鹅副粘病毒病防治
控好养殖密度,严格饲喂管理,注意环境卫生,规范舍内、用具等的消毒。提前药防,雏鹅4~8周龄,用维生素、抗菌药物、自制大蒜酊等,拌料喂服。
治疗上,无特效药物。
流行病初期,可用卵黄治疗。未发病鹅群,用“鹅副黏病毒疫苗”,紧急接种。具体用量,10~14日龄,肌肉注射,每只用0.3ml。青年鹅,肌肉注射,每只用0.5ml。大鹅,每只用1ml。
3.2 鹅流行性感冒
注意舍内通风,雏鹅1月龄注意保暖,以降低易感性。
改善舍内卫生,清洁场内地面,严格消毒管理。常用消毒药剂,有氢氧化钠、过氧乙酸等等,对清灭致病菌效果不错。
预防接种,可用禽流感油乳剂,以增强抗流感体质。
禽流感卵黄抗体感立克或多价超高免蛋黄抗体,搭配干扰素、白细胞介素能增强鹅机体的抵抗力和提高非特异性免疫功能,修补机体受损伤的免疫细胞和组织,有利于康复,在发病早期用效果较为理想,往往可以控制疫情的发展,减少死亡[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