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场呼吸道疾病的综合防控关键措施
2020-12-29白文萍
白文萍
(云南省临沧市临翔区畜牧技术推广站,云南临沧 677099)
1 前言
猪呼吸道疾病表现为多因子性疾病,一经感染后,会造成高致死率、增加治疗成本、降低饲料利用率,影响育成均匀度,使猪场蒙受巨额经济损失。
就致病菌源分析,有原先性病原,常见支原体肺炎、流感病毒、圆环病毒等等。有继发性病原,常见副猪嗜血杆菌、猪肺疫、猪附红细胞体等等。常见病例中,以肺炎支原体是主导火索,它的存在使放线性杆菌等细菌、猪繁殖与呼吸系统综合征等病毒更容易侵染猪体,加重病情。
2 常见症状及剖检病理
本病多爆发于6~10周龄保育猪和13~20周龄的生长育成猪。发病率一般为25~60%,发病猪死亡率为20~90%,猪龄越小死亡率越高。
哺乳仔猪以呼吸困难和神经症状为主,死亡率较高;生长肥育猪表现为发热、随之出现咳嗽、采食量下降、呼吸负担加重或呼吸困难。病猪在药物的辅助下逐渐康复,死亡率较低。
所有病猪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肺炎,6~10周龄的保育猪剖检可见弥漫性间质性肺炎以及淋巴结的广泛肿大,肺出血、硬变(不能萎缩的橡皮肺橡)和花斑样病变(斑驳状到褐色),个别肺有化脓灶,病猪肺部有不同程度的混合感染。1~3周发病的哺乳仔猪剖检可见心、肝、肺有出血性病变。
3 猪呼吸道疾病综合防治
3.1 坚持自繁自养,严格引种检疫
净化养殖种群,避免隐性感染带入。坚持自繁自养,是最直接的防控措施。需引进种猪时,严格检疫,早期隔离三个月,不定期检疫,确保无病患后,可混入大群饲喂。
3.2 严格全进全出,缩短日龄差异
自分娩、保育到育成,力争同一猪舍同步转出,缩短同群中日龄差异,不要将日龄相差大的猪混同一群,秉承“全进全出”的养殖原则,对控制猪呼吸道疾病意义显著。
3.3 规范场内消毒,注意清洁卫生
注意场内清洁卫生,严格规范场内消毒,将卫生防疫工作落实到各个细节,以遏制病原的传入。注意喷施消毒药的高敏性,尤其圆环病毒,对普通消毒药剂有耐抗性,建议用新型消毒药剂,比如:癸甲溴铵戊二醛效果要好些。
3.4 均衡营养水平,确保用料质量
根据猪群不同生长期特点,调整喂料营养,确保喂料的全价多样。同时,控好喂料品质,做好质量检测,剔除含霉菌毒素污染的饲料。轻度污染饲料,可适量添加霉菌毒素处理剂或防腐剂,以确保猪体免疫系统的良性运行。此外,有研究证实:饲料中加适量的肽制品,可增强猪群免疫力,提升猪体生产性能,提高其抗病、抗应激能力。由此,喂料中,每次可加0.2%的生物活性肽,以强应激体质、增强机体免疫力。
3.5 合理养殖密度,减少转群应激
控好单位养殖密度,在呼吸道疾病控制方面,较药物预防更为有效。同时,减少转群应激,营造安静、卫生、清洁的生长环境,以有利于降低呼吸道疾病感染率。
3.6 注意舍内通风对流,控好养殖小气候
根据气候变化,控好场内小气候。加强舍内通风,保证空气清晰,降低有害气体浓度,降低呼吸道疾病感染率。同时,特殊季节,处理好于保温的关系,做到夏降温、冬保暖,昼夜温差不要太大。
3.7 做好防疫接种工作,增强猪群抗病体质
分娩前的母猪,有计划做好伪狂犬病、猪瘟等疫苗的接种工作,确保母猪始终处于高免疫状态,为初生仔猪获得高母源抗体水平打下基础。
仔猪及时接种喘气病疫苗,分别在1周龄、3周龄,用支原体灭活苗,各注射2ml,以增强抗体水平。
生长育成期,根据各猪场情况,例行做好伪狂犬病、猪瘟、猪蓝耳病的防疫接种。注意:两种病毒性弱毒苗注射,间隔时间不能少于1周,避免形成免疫干扰。其他的呼吸道类疾病,像是传染性胸膜肺炎、支原体肺炎、传染性萎缩性鼻炎等等,可根据猪场实际情况而酌情使用。
3.8 尝试推广血清疗法,降低病情及感染率
个别猪场管理措施提高难,可尝试用血清疗法以起到防控的目的。方法:用痊愈期健康母猪或肉猪的血清,经56℃热处理后,加适量的抗生素,用以2~5周龄仔猪腹腔注射,每次每头5~10ml,对降低病情和致死率效果不错。
3.9 提前做好药防,有选择性投药治疗
从日常防病经验来看,呼吸道疾病一旦流行开来,治愈率一般不理想。为此,此病重在防,初期及早确诊,选择性投药,以避免细菌二次感染。
此病流行病例中,肺炎支原体是重要导火索,而细菌感染则是加重病情的直接诱因。条件允许的猪场,建议配合药敏试验,遴选高敏药物治疗,以起到预防和控制。
改装饮水加药系统,每1L水按0.7~1L的量加柠檬酸,控制pH值3.5作用,以增强猪体抗呼吸道疾病的能力。
喂料中加药物,流行季到来之前,饲料中加20%替米考星800g/t;20%氟苯尼考粉800g/t,混拌均匀后,持续用1周,能起到控病的目的。
配合使用驱虫药物。断奶仔猪转入保育舍7d后,可在饲料中加0.2%伊维菌素粉剂2g/kg,连喂7d。间隔7~10d再喂1次,以后每隔7d驱虫1次。也可使用灭通,按每33kg体重1ml的量肌肉注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