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瞻前顾后”,理气舒心
——例谈语句补写题的解题思路

2020-12-29安徽

教学考试(高考语文) 2020年4期

安徽 江 瑛

语句补写题是近年高考出场率极高的题型。其难度虽然不高,但得分率并不能令人满意。一般该类题型会设置三处空格,要求考生根据上下文信息补写三句话。涉及的考点为: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准确。综观近几年的高考真题及模拟题,该类题目所选材料一般包括两类:一类是说明性的文字,一类是议论性的文字。就其内容来说,以科普文段为主。

从性价比的角度看,笔者认为考生的得分令人不满意的原因是需要补写的内容根据上下文可以推测出来,学生普遍认为只要保持语言风格、句式一致,就完全可以得满分,然后忽略了对该题型的复习,但在考试中,该题的得分率并不理想。也有很多同学认为该题型没有什么复习策略,作答时往往抱着“随机应变”的想法,并不追求满分,认为这样的主观题得到4分左右就可以了。这些观点是不正确的。在一轮复习阶段,学生需要对语句补写题有整体的把握,全面掌握最基础的解题方法和阅读手段,为二轮、三轮复习打下基础,力争得到满分。

一、“瞻前顾后”,攫取有效信息,确定核心词语

高考阅卷者在评阅试卷的时候,主要关注的就是关键词。教师在阅卷之前一般都会在参考答案上圈出核心词语,如果这些词语在考生的答案中出现了,得分就有了保障。那么,该怎么选定核心词语呢?

核心词语来源于需要补写的句子的前后文,尤其是与该句子关系最密切的句子。在做题之前,考生最好将该段材料先完整地审读,宏观掌握材料主要阐述的对象。有很多考生做题采取一次性的方式,读到哪儿填到哪儿,导致填入内容与上下文关系不密切,句子不准确。以下题为例: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

中秋之后,柚子上市。然而柚子虽好,①________,柚子偏于寒凉,为生冷之物,空腹吃,易损伤脾阳。②________,因为水果湿气重,吃太多,如果无法正常排出去,会导致人体的阳气受困,尤其是脾阳受困,导致脾的功能失常,运化不利。吃柚子,应该在饭后食用,一般一天不要超过1/4个。在服用降压药期间,吃柚子或饮用柚子汁,可能产生血压骤降等严重的毒副反应。所以,③________。

第一处,笔者在阅卷时发现很多学生填写的内容是“却不能多吃”,这么填写对不对?我们看一下要填写部分的位置,它的前后均有句子存在,那么填入的内容应该与前后句紧密联系,如果只看到“柚子虽好”这个信息,不看后面的内容,学生自然不知道应该填什么。有一部分学生可能是受到了一些广告语如“劲酒虽好,可不要贪杯哦”的影响,在阅卷时,笔者发现了精准的“仿词”。再看需要补写的句子后面的内容,介绍了柚子的特性及不当食用带来的危害,这里面的核心信息是“空腹吃”,故而该处必须出现的关键词就是“空腹”,该处的准确答案为“但不能空腹食用(吃)”。学生填写的答案“却不能多吃”其实是一句废话,任何食物都不能吃得太多,任何事都应该有一个度。第二处是一个句子的开头,因此其核心信息应该来自空格后面的内容,后面讲到“吃太多”带来的危害,而且该句中有“吃太多”,因此第二处就是交代“也不合适吃太多”。此处比较简单,属于送分。第三处,前面有“所以”,表示是对前文的总结,前一句阐述了在服用降压药期间吃柚子或者饮用柚子汁可能会产生的危害,因此,后面就是得出的结论。但是在阅卷时,学生的回答主要分为两种:“服药期间不可食柚子或饮用柚子汁”“高血压患者忌食柚子或饮用柚子汁”。从宏观角度来说,这两种答案是可以的,但是从“准确”的角度来说,又不是“最合适”的。因为第一种答案定义为“服药期间”,这个“服药”范围太广,没有突出是“降压药”这一类药品;第二种答案没有紧扣材料,逻辑性不强,如果有人患有高血压但没有吃药,并适当饮食柚类产品会产生怎样的危害并未阐述。这里,既然前面讲到“服用降压药”会带来“严重的毒副反应”,那么准确的答案就应该是:“服用降压药期间忌饮食柚类产品。”

从上例的解析过程中,我们可以得到如下结论:①补写之前务必通读材料,整体把握材料内容;②根据前后文确定补写处必须出现的关键词;③规范答案,文从字顺,保持语言风格一致。

二、理气舒心,紧扣前后句式保持理气通畅

除了补写的核心内容要紧扣材料之外,衔接上还得讲究连贯、流畅,保证将最合适的内容安放在最合适的位置,使材料完整。

虽然,很多学生答案中出现了关键词,但教师阅卷时,学生的答案读起来别扭,甚至是病句,因此学生会丢掉不该丢的分数,十分可惜。

在衔接上,我们务必要根据前后句的需要,选择合适的句式。一般而言,需要我们补写的句子与上下句应该都有着内在的逻辑关系,外部结构上必然呈现独特的方式,如果补写的是一个句子的开头,那么要关注它与前文内容上的关系是转折、并列还是因果等,从而挑选合适的关联词;如果是填写一个句子中间的分句,看要填写的部分在该句中做什么语法成分,据此确定表达方式;如果是在句末或者是一个段落中完整的整句,那么则要看它与前一个句子或者整个段落的关系。通常情况下,我们可以根据关联词或者前后句表意上的逻辑确定合适的衔接方式。以下题为例: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字。

很多人都认为粥清淡易消化,喝粥可以帮胃部减轻一些压力,所以①________。粥与其他食物相比较软烂,对胃的刺激性较小,因此胃病病情较重者和胃炎急性期患者喝粥有益处,但长期喝粥就另当别论了。粥中的水分多,会稀释胃液,而且粥往往所占容积大,易导致胃部膨胀,使得胃的消化功能退化。此外,②________能将粮谷类食物中的淀粉变成麦芽糖等。除淀粉酶外,唾液中还有黏蛋白,它可使食物润滑,易于吞咽入胃。但唾液的分泌是需要咀嚼刺激的,③________,会抑制唾液淀粉酶的分泌,不仅使得食物在口腔内消化率降低,增加胃的负担,而且也影响食物在胃、肠的消化吸收。

根据解题步骤,我们首先通过阅读整则材料可知,该则材料主要阐述的是喝粥的利弊,具体来说就是喝粥与养胃之间的关系。材料首先根据当前人们的不当认知引入对该话题的科学分析,具有科普性质。我们看第一处,该处已经给出关联词“所以”,表明就是要根据前面的句子推导一个结论。阅卷过程中,我们看到的答案有“长期喝粥”“有胃病的人非常喜爱”“工作压力大的人喜欢喝粥”“认为长期喝粥对胃有益处”等。综观这些答案的不足,都是源于没有梳理文章意脉导致偏离表达意旨。我们来分析该处补写时需要考虑到的要素:因为该处与前面的句子构成一个完整的句子,后面是“。”,因此主要从前文获取填写潜在要求。前一句的“很多人都认为”,表明是“很多人的”观点,从逻辑上推,应该是前有观念后有行动,前面的是个人的指导思想,后面是付诸实践。因此后面再有“认为”“以为”之类的词语就会导致语意重复。而“很多人”的观点就是“粥易消化”“减轻胃部压力”,这里提到材料阐述的另一个核心概念“胃”,因此学生在答题时误以为核心词是“工作压力”就有点荒唐了。据此,我们还可以推导出这里应该是阐述“很多人”在“喝粥”与“养胃”之间的行动,所以正确的答案应是:长期喝粥养胃。第二处的位置在句子中间,前面的“此外”提醒我们先要明确这个“此”指代的内容是什么,并且,它与补写处的内容是并列关系。看完这个整句,我们并不能找到核心信息,怎么办?接着读,后面的句子有“除淀粉酶外,唾液中还有……”这一信息,如此一来,答案几乎可以脱口而出了。我们再看学生的答题情况:“唾液中含有大量的淀粉酶”“人的唾液中含有淀粉酶”“唾液中的淀粉酶有作用”等,这些答案中的“关键词”都出现了,表明学生理解了要填写的核心信息,但是在表达的时候缺乏对整句的考量,导致填写进去后句子不通顺甚至是病句。根据后面的内容,该句缺乏主语,因此填入“唾液中的淀粉酶有作用”与后面的句子脱节,填入“唾液中含有大量的淀粉酶”或“人的唾液中含有淀粉酶”,“人的”感觉明显是拖沓的,而且“大量的”无法找到支撑,这样的答案不符合考查中的“简明”原则。再看第三处,也是句子的中间部分,这是填写一个短句,前一句交代“唾液的分泌”条件,后一句是讲“抑制唾液淀粉酶的分泌”,而其前面的“会”表明填写的应该是怎么做才“会”导致这样的结果。从答题情况来看,本处失分较多。如下面的答案:“如果长期喝粥”“喝粥不会咀嚼”“如果长期吃过软的食物”,等,都有些“离奇”,原因在于学生没有紧扣材料中的“咀嚼”“刺激”这两个关键词。结合与这两个关键词关系紧密的“喝粥”,答案就十分明了:“经常喝粥没有咀嚼动作”“经常喝粥缺少咀嚼刺激”。

上面的例子说明,作答语句补写题时首先要找到关键词,包括表示关系的虚词和紧扣句意的核心词语;其次还要选用正确的句式,规范作答,简洁明了;再次,没有明确的关联词语时,务必紧扣句子的语气、句意之间的内在关系,选择合适的衔接方式,保持填写之后的句子与上下句一脉相承,语体风范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