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教学设计的着眼点及案例剖析***************
2020-12-29□袁菁
□袁 菁
(苏州外国语学校,江苏苏州 215000)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 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的实施,不仅带来了课程方案、高考方案等方面的诸多变化,也给教材使用和课堂教学设计带来很大的挑战。为切实领会《新课标》的理念和要求,探索新课程理念下教学设计的优化,笔者先后参加了10 余次各类教学研讨活动,在线观看了名师课堂的直播,聆听了专家评课及讲座,参与了分组经验交流,受益匪浅,对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英语教学设计有了新的理解和收获。笔者认为,新课程理念下的英语教学设计应着眼立德树人的培养目标、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基于主题语境、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现结合部分教学案例分享如下。
一、教学内容要有意义 体现立德树人的指导思想
《新课标》明确提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之前的几轮课改浪潮由“知识本位”转换为“能力本位”。显然,“知识”抑或“能力”,都盘旋在“育才”的层面,对“育人”并没有给予更多的关注[1]。而新课程理念下的英语教学显然赋予了教师新的使命。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要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进行整合,从立德树人的角度来制定教学目标,并通过对教学的优化设计使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从而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
教学内容是体现教学意义的重要因素。有意义的课能使学生学到知识,锻炼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产生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并激发进一步学习的强烈需求。要体现立德树人的指导思想,就必须在教学设计中渗透目标:“德育的目标是促进人的身心的全面发展和个体人生境界的提升,而人生境界从一定意义上讲亦即是一种文化境界。多元文化的相互渗透、交流和交锋,有利于德育内容的丰富、手段的更新、目标的实现。”[2]
【案例1】基于主题语境的文学作品选读,让德育如春风化雨
基于主题语境的拓展阅读是对教材的必要补充和延伸,是新课程理念下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文学作品选读是发展学生英语素养的重要途径,它在培养学生语言感悟能力、提升文化意识、发展思维品质和培育人文素养等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2019 年10 月25 日的江苏省教学新时空“名师课堂”直播中,无锡市辅仁高级中学的周伟老师呈现了一节英语文学赏读课,内容为美国著名短篇小说家欧·亨利的作品“After Twenty Years”。文章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20年前一对朋友(Bob和Jimmy)在Bob即将启程去西部冒险而面临分别时,约定20 年后再次见面。20 年来,他们都不曾忘记这个约定。然而当在西部闯荡致富的Bob 如约赶回纽约来与老友重聚时,此时已是一名巡警的Jimmy却以出人意料的手段逮捕了Bob。原来Bob居然是一名受芝加哥警方通缉的罪犯。
该故事从内容来看,十分符合《新课标》中“人与自我”“人与社会”这两大主题语境。以此作为媒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感知时光流逝带来的沧桑巨变,以及平凡小人物身上所具备的高尚人格和品德。同时,从语言特点来看,这段文本语言精练生动,情节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在段落结构、人物刻画、写作手法等方面都有许多可挖掘之处,比较符合学生的英语阅读水平。通过本文的学习,学生能够更为直观地品味“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欧·亨利式结尾,更好地体会欧·亨利小说幽默外壳下的人性美。
在对该文本的处理过程中,周老师特别注意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和德育目标的渗透。比如,在思维拓展环节,周老师问:Why does this story end with Bob’s arrest?学生通过讨论归纳出:Being loyal to friendship doesn’t mean ignoring the duties and violating the law.这个问题引发学生对处理友谊与责任关系的思考,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是非观有很好的促进和引领作用。在结课环节,周老师让学生齐读欧·亨利的名句“Twenty years is a long time,but not ...”。然 后 在PPT 上 展 示:Twenty years is a long time, but not long enough to change _________. Twenty years is a short time,but long enough to________.让学生根据主题语境和句型结构,自主发挥,自由造句。学生的表述都很精彩,既基于主题语境,又结合自身实际和社会生活,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谓正能量满满。
二、教学过程要有效率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课标》突显了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要求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运用语言技能获取、梳理、整合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深化对语言的理解,重视对语篇的赏析和比较,自主探究文化内涵,汲取文化精华;同时,尝试运用所学语言创造性地表达个人意图、观点和态度,并通过运用各种学习策略,提高理解和表达的效果[3]13。
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教学过程中只有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才能有生机,教学才能有效率。所谓有效率,首先,要看对全班学生中的多少学生有效率,包括对优秀的、中等的和有困难的学生具有不同的效率;其次,是看效率的高低,如果没有效率,或者只是对少数学生有效率,这都不能算是一堂好课。真正优秀的教师要懂得示弱,要让孩子自己去尽可能多、尽可能强地体验成功感、成就感,哪怕自己一次次沦为背景也乐在其中[4]。相反,如果不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而是教师一味地自我展示,教学效果肯定会大打折扣。
【案例2】只有让学生精彩的课堂,才是学科核心素养落地的课堂
2019 年10 月9 日由北京普通教育名师研究会发起的“全国核心素养培养论坛”在苏州外国语学校举办。苏州外国语学校高中部阳瑞颖老师就“English in Mind”Book 4 Unit 2 People are people 语料开设了一节阅读写作课。她将全班学生分成四个学习小组,让学生在讨论式的课堂中探寻英语写作的乐趣。
本节课以猜词游戏开场,巧妙引出主题。在文本阅读教学过程中阳老师遵循六要素整合的英语学习活动观,利用问题导学、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等方式循循善诱、剥茧抽丝式地引领学生利用已知的知识自然导出未知的内容。接下来的教学活动主要集中在写作的内容整合和架构构建两个主体部分。这期间,学生不论在思考问题、讨论问题还是解决问题的环节都一直用英文思维,且争先恐后地发言。尤其是结课时的5分钟输出,即片段写作环节充分展示了学生扎实的语言基础和敏锐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在评课中,来自北京文汇中学的薛明老师感慨地说:“在苏州外国语学校,我看到了真正优秀的课堂。”她认为本堂课的快节奏是基于学生快速的掌握能力而进行的设计,同时也体现出难度的递进性,这样的课堂有助于学生一步一步挑战自我,提升英语能力。来自北师大二附中的邵紫老师对这节课也给予高度的肯定。她注意到阳老师用心引导学生在每一个生词前面标注词汇等级,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学生把握词汇的难易程度,区分哪些是高级词汇,哪些是基础词汇,并据此展开针对性的教学活动。课堂容量大,气氛活跃,知识点密集,学生参与度高。正是因为有了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才有了学生课堂上的卓越表现。
两位老师的点评得到了在场所有教师的呼应。可见,只有让学生精彩的课才是真正的好课已成为共识,这是落实新课程理念的关键,也是培养学生语言能力、思维品质等核心素养的关键。
三、知识构建要基于主题意义 突出生成性思维训练
《新课标》指出,“主题为语言学习提供主题范围或主题语境。学生对主题意义的探究应是学生学习语言的最重要内容,直接影响学生语篇理解的程度、思维发展的水平和语言学习的成效”[3]14。
语言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英语语言知识包罗万象,语法规则错综复杂,“碎片化”的、死记硬背式的学习不仅费时多,收效低,还会把活生生的语言教“死”。因此,教师要通过主题情境的创设,以多模态语篇为载体,引导学生从生成性语用的角度来学习语言知识。这种生成性的语言运用课不完全是预设的结果,而是在课堂上师生之间由主题语境引发的最真实的情感、智慧和思维的碰撞,以及语言能力的自然流露。基于主题意义的思维活动是相当活跃的,这一过程既是语言知识与语言技能整合发展的过程,也是文化意识、思维品质不断提升、学习能力不断提高的知行合一的过程。
【案例3】基于主题意义的词汇教学让人眼前一亮
在2019 年6 月的江苏省新课标背景下高中英语教学研讨会上,盐城中学的徐珊老师执教《牛津高中英语》模块四第一单元“Advertisement”的Word Study 板块。徐老师以专业的英语教学素养、基于主题语境的教学设计和娴熟的多媒体应用技术为我们带来了一节别开生面的英语词汇教学课,给人启迪良多。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育的终极目标不是教授知识,而是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这种意识在整节课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本节课的课型虽为英语词汇教学,但执教者摆脱传统的词汇教学方法,富有创造力地设计了基于主题语境的另类教学程序:首先在Leadin 环节,教师以香水、可乐及比萨等几张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广告图片导入,但并未停留在只看图片的浅显层次,而是让学生站起来描述自己对其中某一张图片的感想,进而过渡到本节课的话题——advertisement,接着让学生通过完成思维导图回忆教材内容,唤醒学生的既有知识,挖掘教材中的重点词汇,并根据主题将词汇分类,形成知识体系。随后,学生展示作业成果,即词汇的分类用法整理,并由其他同学进行点评,取长补短,相互促进。最后,学生自己设计广告口号,对词汇的使用进行巩固。在整堂课中,教师都在为学生创设基于主题意义的真实语言应用情境,让学生即学即用,活学活用,学有所用,教学目标达成度高。尤其是学生主动查阅词典、自组小组讨论、相互生成性即兴点评等场景,充分激发了学生自主构建知识结构的能力和意识,学生主动举手回答问题的现象经常发生,课堂气氛和谐、高效。
无论是广告图片导入,思维导图导思,还是作业点评、广告设计,都体现了执教者基于主题意义、关注生成性因素的富有创新力的教学思路,让人眼前一亮。
四、能力培养要具有常态性 突出思维品质的培养
“为思而教”是英语教育的价值取向,英语学习的本质决定“学思”必须并行。这里说的“思”即思维品质,指思维在逻辑性、批判性、创造性等方面所表现的能力和水平[3]5。思维品质体现的是常态下的心智特征。一堂好课必须有常态性。不少教师受公开课、观摩课影响太深,一旦开课,容易出现准备过度等毛病。教师课前很辛苦,学生很兴奋,到了课堂上就拿着准备好的东西来表演,再没有新的内容呈现。这样的课缺乏思维的碰撞和即时的讨论,脱离生活实际,达不到思维训练的目的[5]。因此,教师要在常态的情境下重视和强化对文本的深度解读,突出对学生文化意识和思维品质的培养。教会学生从多个维度解读文本的内容、结构、逻辑、语言和写作意图等,从而促进他们阅读策略、文化意识和思维品质的提升。
英语学习靠的是长年累月的积淀,仅有课堂的教学活动是不够的。学生在课后需要有一定的阅读任务来延续课堂的学习,这就需要教师用心推荐读物、巧妙设计活动、适时搭建各种平台,让学生在日常阅读和语用中激活知识积累、锤炼思维品质、展示自己的阅读学习成果。
【案例4】设置读后任务,让常态下的思维品质培养落到实处
在2018年12月的南北联谊跨区域协同发展研讨活动中,来自连云港外国语学校的吴蕙君老师执教了一节整本书阅读指导课,为引导、督促和检查学生阅读《野性的呼唤》(The Call of the Wild),突出思维品质训练,吴老师设计了如下问题作为读后任务,让学生从中选择2~3 个最感兴趣的话题向全班同学讲述或在小组内演讲。(要求:根据读后印象,从文本中迅速找出或提炼出支持观点的词句,将自己的答案写在相应位置上)
1. What’s the setting of the novel? Describe the time and place.
2.What was Buck’s life in the South like?Describe the climate,Buck’s feeling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uck and people or other dogs.
3. Can you draw a map to show Buck’s journey to the north?Mark the places and people or other dogs he met.
4. Which scene impresses you the most?Describe the scene in your own words and tell why you’re impressed.
5. What did Buck look like? Is he a good dog? If yes, find out at least 3 examples to prove his excellence.
6.What will happen to Buck next?Write a possible story to continue.
7. How do you understand the title“The Call of the Wild”?Find out the theme of the story.
8. What message do you think the writer wanted to convey with the story of Buck?
在学生完成整本书经典阅读后,教师设计有深度的、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分析作品背景、描述人物性格、概括故事情节、提炼主题意义、陈述个人观点、推断故事结局等等,这些都需要联系作品内容和个人生活体验,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积极地思考,进一步开拓思维,提升品质。这些开放性问题没有标准答案,教师应以宽容的心态听取学生的观点,鼓励学生对其观点进行合理的解释,同时,不失时机地引导积极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新时代、新课标催生了新的英语课程理念和新高考方案,也在呼唤着新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上述英语教学设计的几个着眼点是笔者及所带领的团队在学习和践行新课程理念过程中悟出的点滴体会。新课程理念下的英语教学改革和教学设计是一个缓慢优化的过程,而不是立竿见影的革命。但是,只要沿着《新课标》指引的方向不断探索,我们就一定会在不远的将来看到中学英语课堂上不一样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