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政教师在劳动教育中大有可为

2020-12-29吴万强安康市教学研究室陕西安康725000

教学月刊(中学版) 2020年32期
关键词:劳动思政教育

吴万强(安康市教学研究室,陕西安康 725000)

劳动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对正处在“拔节孕穗期”的中学生进行劳动教育,除了设置专门的劳动课程之外,思想政治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不仅在强化德育功能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在加强学生劳动教育方面也具有先天优势和独特价值。中学思政教师可以把德育教育与劳动教育相互渗透、融合,引导学生扣好劳动教育的“第一粒扣子”,让新时代的劳动教育大有可为。

一、融合劳动内容,让劳动教育“活”起来

中学思政课是进行劳动教育天然丰富的资源库,是渗透、融合劳动教育的重要载体。在现行的中学思政课教材里,无论是初中的道德与法治,还是高中的思想政治,都蕴含着丰富的劳动教育内容。在每一册教材里,都或显性或隐性,或直接或间接地涉及了劳动教育的内容,这是思政课堂开展劳动教育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源。

劳动教育蕴含着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内容。它要求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培养科学的劳动精神,切实遵守劳动法律法规,积极投身劳动实践。思政教师可以结合学科教学内容,充分挖掘劳动教育因子,强化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让学生理解劳动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是一切财富和价值创造的源泉,从而改变不懂劳动、不想劳动、不会劳动、不热爱劳动人民的现象,树立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理解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如果只就知识讲知识,囿于思政学科知识的范畴,学生可能只知道劳动教育的一些基本观点和道理,缺乏思维的碰撞和情感的认同,没有触及“灵魂深处”。

为了加强劳动教育,学校当然要开齐开足劳动教育课程,但只靠劳动教育课程的“孤军奋战”,其教育效果是远远不够的。劳动教育只有广泛吸纳各个学科,特别是思政学科的相关内容,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共同发力,其内容才会更加“鲜活”、形式才会更加“灵活”。找准思政教学与劳动教育的契合点,是学科融合教育的关键。把德育与劳育有机融合、相互补充,不管是思政教学还是劳动教育,都会产生“1+1>2”的效果。

二、培养劳动习惯,让劳动教育“热”起来

恩格斯说:“就个别人来说,他的行动的一切动力都一定要通过他的头脑,一定要转变他的愿望的动机,才能使他们行动起来。”缺乏劳动意识、没有良好劳动习惯是当下很多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在物质生活日益充裕的时代,很多孩子特别是城市孩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过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如何让劳动教育在他们心中“热”起来呢?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和劳动习惯至关重要。思政课堂融合劳动教育,除了进行劳动观点、劳动理论教育之外,还必须通过课外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和劳动习惯。

如在进行“服务社会”教育的时候,可以利用周末或假期时间,让学生参加一项社会环保大家行或为敬老院送温暖之类的公益实践活动。当然,对学生完成这样的活动必须要有详细、具体的要求,不能让其放任自流、随意而为。首先要有活动方案。学生必须把活动的时间、所需的材料、具体的环节、预期的结果等做出完备的方案,按步骤、有计划地实施。其次要有过程记录。把实践活动的过程详细、准确地记录下来,特别是遇到的问题、心得体会等。再次是要有资料支撑。家长可以监督、指导学生完成任务,也可以协助学生搜集、保存活动“证据”,通过图片、视频、音频等方式防止学生“假劳动”。在这样一个完整的社会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在体验中形成认真负责、吃苦耐劳的劳动品质,增强劳动的参与感、幸福感和获得感,真正把“劳心”与“劳力”结合起来。

三、提升劳动技能,让劳动教育“动”起来

劳动教育必须在劳动中接受教育,是一种“动”起来的教育活动。只有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不断地提升自身的劳动技能,才能使劳动教育切中肯綮、获得实效。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科学研究所的报告显示:美国小学生平均每天的劳动时间为1.2小时,韩国0.7小时,法国0.6小时,英国0.5小时,而中国小学生平均每天的劳动时间只有12分钟。实际上,我国初高中学生的劳动时间现状也大抵如此。与这些国家相比,我国学生的劳动时间存在明显差距,而劳动效果更无法保证。很多地方的劳动教育,还停留在嘴上“喊”劳动、课堂“听”劳动、课外“看”劳动、网上“玩”劳动的状态,其教育效果可想而知。

对于思政教师而言,可以打造德育作业“加强版”,结合课程标准和学科内容,遵循学科逻辑与实践逻辑相结合、理论知识与生活关切相统一的原则,建立思政学科“劳动教育清单”。“清单”以某一时段为计,与思政学科紧密结合,明确不同时期或某册教材劳动教育的目标任务、劳动内容、实施形式、评价方式等,突出实践性、过程性、多样性和选择性。劳动的内容可包括家务劳动、学校劳动、公益劳动、生产劳动等,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学生可以根据教师提供的“清单”,通过调研、探究、走访、查阅、职业体验、生涯规划、角色模拟、现身说法等方式接受劳动教育。

当然,劳动教育也是一种自我的教育,如果不把“我”放在劳动之中,“我”就无法接受教育。最好的劳动教育就是让学生亲自参加劳动实践,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让学生在真实具体的劳动中经风雨、见世面、长才干。学生只有在劳动实践中掌握了必备的劳动技能,才会拥有创造幸福生活和描绘美好人生的基础。

四、弘扬劳动精神,让劳动教育“兴”起来

新的时代,劳动教育迎来了新的春天。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指出,要“健全劳动素养评价制度,把劳动素养评价结果作为衡量学生全面发展情况的重要内容,作为评优评先的重要参考和毕业依据,作为高一级学校录取的重要参考或依据”。所以,上好思政课,助“兴”劳动教育,是思政教师应尽的职责。思政教师本身就是一部生动的劳动“教科书”,他们的工作态度、教学能力、研究水平、处事方式等,无不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自己的学生。如果我们自身能够爱岗敬业、为人师表,勤于钻研、甘于奉献,就能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让学生从教师身上感受劳动价值、传承劳动精神、珍视劳动成果。

生活中很多时事热点,既是思政课教学的重要素材和宝贵资源,也是培育劳动精神、弘扬劳动文化的重要载体。如在这次新冠疫情防控中,像钟南山、李兰娟这些“大人物”有他们对生命意义的诠释方式,也有像环卫工人、快递小哥这些“小人物”对生命意义的不同理解,他们的每一份努力都闪耀着生命的活力和人性的光辉。由此,我们可以对学生进行敬业奉献、吃苦耐劳的精神教育,让学生认识劳动创造价值、劳动创造美好、劳动创造幸福的道理,懂得“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内涵与意义;也让学生从具体事例中感知“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体认劳动不分贵贱,尊重普通劳动者。

另外,我们可以在学校举办“劳模大讲堂”“大国工匠进校园”“寻找身边的劳模”“劳动创造美”等活动,广泛宣传劳动榜样人物事迹,特别是身边的普通劳动者事迹,让学生近距离接触劳动模范,聆听劳模故事,感受劳模精神,品味劳模文化,树立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实现人生价值的理想。

加强劳动教育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完善了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教育培养体系,补齐了学生全面发展的短板。面对时代提出的课题,我们每一个人都责无旁贷。作为一名思政教师,要彰显自身优势,发挥课程关键作用,打通课内与课外,融合德育教育与劳动教育,凝聚家庭、学校和社会力量,共同为学生打好劳动教育的底色。

猜你喜欢

劳动思政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题解教育『三问』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热爱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