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段论”与历史解释素养培养
——以一轮复习中的思想史教学为例
2020-12-29福建
福建
历史解释是中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一,“三段论”是指演绎推理中的一种简单推理判断,由大前提、小前提、结论组成。在一轮复习的思想史教学中,笔者尝试运用“三段论”培养高中生的历史解释素养,如运用“三段论”阐释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苏格拉底的人文主义等复杂历史概念,培养高中生理解复杂历史概念的能力;或以焚书坑儒为例,运用“三段论”,培养高中生对历史事物间的因果关系做出解释的能力。
一、“三段论”与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结合了道家、法家、阴阳观念的学说,由“大一统”“天人感应”“独尊儒术”等部分组成。教师可利用“三段论”,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阐释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提升高三学生理解复杂历史概念的能力,从而提升其历史解释素养。
(一)“大一统”理论
例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汉书·董仲舒传》
设问: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大一统的原因。
对中国传统文化而言,“天地”指空间,称“宇”;“古今”指时间,称“宙”;“常经”和“通谊”(义)指最普遍、最一般的规律、法则。据此可知,“大一统”是宇宙最一般的规律,由此可形成一个“三段论”:
大前提:“大一统”是宇宙最一般的规律;
小前提:人类社会是宇宙的组成部分;
结论:“大一统”是人类社会的一般规律。
进而可衍生出新的“三段论”:
大前提:“大一统”是人类社会的一般规律;
小前提:汉武帝推行“大一统”政策;
结论:汉武帝的政策符合人类社会的规律。
教师可通过两个“三段论”推演出“大一统”理论产生的原因、影响,帮助学生掌握“大一统”理论的内涵,证明汉武帝政策的正确性,为高三学生理解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奠定基础。
“大一统”思想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并不是一回事,即思想大一统可以是法家、道家,甚至是阴阳家,未必是大一统于儒家。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的另两个部分论证了西汉如何实现长治久安,这确保了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的正统地位。
(二)“天人感应”学说
“天人感应”学说由“天人合一“君权神授”“行仁政”等部分组成。
1.天人合一
天与人是同类的,同类的东西会相互感应,天与人通过“气”进行信息交流,相互感应,这是董仲舒的基本价值观念。
2.君权神授
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提出:天是宇宙和人间的最高主宰,“天生民性,有善性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因此,“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由此可知,董仲舒认为皇帝是天的代表,是天之所授,因此,人民、诸侯势力、少数民族等必须服从皇帝的统治。换言之,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树立了汉武帝统治的神圣性,为君主专制奠定了理论基础。但是,这又产生了新问题——如何制约皇权呢?当皇帝个人私欲与至高无上的权力相结合时,便很容易再现秦末的暴政。
3.行仁政
例2.仁政是儒家政治思想的核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二且天之生民,非为王也,而天之立王,以为民也。故其德足以安乐民者,天予之;其恶足以贼害民者,天夺之。
——《春秋繁露》
设问: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行仁政”的原因。
从材料二可知,天子作为天的代表,必须敬天保民,实施仁政,不可以残害百姓。否则,天会顺乎民意,改立他人为天子,由此可形成“三段论”:
大前提:天意变化是以民意为依据的;
小前提:天子通过仁政获取民意;
结论:只有推行仁政,天子才能获得天意;
推演:只有获得天意,天子的统治才能长久。
通过“三段论”可知,董仲舒借助仁政思想,通过“天”来限制皇帝的个人私欲和至高无上的权力,以协调封建社会的各种矛盾,达到相对和谐的政治状况。
(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独尊儒术的理由是什么呢?根据“天人感应”学说,董仲舒提出,天是与儒家圣人有相同意志的至上神。换言之,天只能由儒家来解释,天是儒家的神,儒家是天在人世间的代言人,儒学代表天意、天心。据此可进行“三段论”推理:
大前提:皇帝只能服从上天;
小前提:天的意志由儒家圣人来表达;
结论:皇帝必须遵从儒家圣人的教诲。
据此,儒家取得了帝王之师的地位,皇帝尊崇儒家圣人,倾听儒家的意见,在学术上独尊儒术。
总之,通过“三段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理解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其一方面维护专制主义皇权的权威,另一方面也形成了制约专制皇权的政治机制,这符合汉武帝及其以后历代统治者的需要,所以能成为汉代正统思想。教师可借此帮助学生完整建构“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这个历史概念。
二、“三段论”与苏格拉底的学说
在一轮复习的思想史部分,学生往往难以理解历史概念,如苏格拉底学说中的“知识即美德”。笔者依据两则材料,利用“三段论”,帮助学生建构“知识即美德”的概念。
例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三(苏格拉底)认为只有知识才能救雅典,何谓知识?“我们只有认清了事物的真相,才能把握事物的本性,把握了事物的本性,才能把事情做好”,而认识事物的本质就是知识的获得。
——摘编自冀志强《苏格拉底方法的征候阅读》
设问: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苏格拉底认为什么是知识。
从材料三可知,“苏格拉底认识事物的本质就是知识的获得”,换言之,事物的本质是知识。据此可开展“三段论”推理:
大前提:事物的本质是知识;
小前提:人是事物之一;
结论:人的本质是知识。
例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四美德不只指人,还可以用来指任何事物的优秀品质,但我们认为,这个词的基本意义,还是与人相关的,主要是人的优良品质,如明智、聪明、正义等一切品质,可谓是包括了人的一切优秀品质,是人的理念,人的本质。
——摘编自《苏格拉底传》
设问: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苏格拉底认为什么是美德。
从材料四可知,苏格拉底认为美德是人的优秀品质,是人的本质。由此可进行“三段论”推理:
大前提:人的本质是知识;
小前提:人的本质是美德;
结论:美德即知识。
学生从两个“三段论”可知,“美德即知识”中的“知识”是有特定含义的——人的最本质的事物。“美德即知识”是指人的本质是德性,即人与动物的不同在于“德性”二字。换言之,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其心灵深处隐藏着明智、聪明、正义等。“美德即知识”回答的是“我是谁”的哲学命题,苏格拉底的另一个思想观点“认识你自己”也与“美德即知识”有关:
大前提:人类是有德性的;
小前提:美德即知识;
结论:要获得知识就要认识你自己。
换言之,“认识你自己”的含义是人类可以用理性了解自身的德性,获得自身的知识,实现自己的德性,成为有德性的人。“认识你自己”回答的是“我要做什么”的哲学命题。
总之,通过“三段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刻理解苏格拉底的哲学思想,认识到马克思为什么称苏格拉底为“哲学的创造者”,进而提升自身的历史解释素养。
三、“三段论”与焚书坑儒的因果律
关于焚书坑儒,《史记·秦始皇本纪》有明确记载:公元前221 年,秦始皇统一中国,经过廷议,确立郡县制。公元前213 年,儒生淳于越借秦始皇寿诞旧事重提,提出废郡县,实行分封制。法家丞相李斯则凌厉反击,提出“焚书”“以吏为师”,秦始皇最终采纳丞相李斯的建议实行“焚书”。对高三学生而言,最难理解的是焚书坑儒的原因,即为什么一次普通的政争造成了如此恶劣的历史影响?学生多将其归因于秦始皇的残暴。
笔者认为,焚书坑儒的深层次原因是“儒法斗法”,即儒法两家争夺秦王朝正统思想的地位。正统思想包含两个方面,从现实而言,需要形成确保巩固皇权的思想;从长远来看,需要论证王朝统治的合法性。
例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五儒生淳于越提出:“臣闻殷周之王千余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无辅拂,何以相救哉?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
——《史记》
设问:根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淳于越提出实行分封制的理由。
材料五包含表层信息和隐藏信息。所谓表层信息,即淳于越提出殷周国祚较长是因为其实行分封制,换言之,秦朝想要王朝永世长存,就必须推行分封制。隐藏信息需要通过设问进行“三段论”推演,教师可设问:殷周国祚较长的原因适用于秦王朝吗?儒生淳于越认为是适用的,原因在于“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其中的关键词是“师古”,所谓“师古”,就儒家学说而言,即必须遵守儒家经典。对秦朝而言,遵守儒家经典就可以获得统治的合法性,可以万世长存;对儒家而言,其可借此而成为秦朝正统思想。由此可形成“三段论”:
大前提:只有遵守儒家经典才能获得统治的合法性;
小前提:只有获得统治的合法性,秦朝才能万世长存;
结论:只有遵守儒家经典,秦朝才能万世长存。
进而可派生出新的“三段论”:
大前提:大秦王朝想要永世长存必须遵守儒家经典;
小前提:只要遵守儒家经典就意味着儒家成为正统思想;
结论:大秦王朝想要永世长存,必以儒家为正统思想。
通过两个“三段论”,教师可引导学生认识到,以于淳于越为代表的儒家不过是以郡县分封之争为引子,其最终目的是使儒家取代法家而成为秦朝的正统思想,法家因此展开了非常凌厉的反击。据此,笔者编撰了一道原创选择题:
例6.(原创)丞相李斯提出:“五帝不相复,三代不相袭,各以治,非其相反,时变异也……今诸生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世,惑乱黔首。”因此,应该“焚书”并“以吏为师”。李斯的建议最终被秦始皇接受,这有利于 (D )
A.推动法家成为正统思想
B.维护秦朝政治的延续性
C.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D.满足巩固君主专制的需要
根据例6 中“丞相李斯”“焚书”和“以吏为师”等内容可知,材料的主旨是法家对儒家的反击。法家认为:“五帝不相复,三代不相袭,各以治,非其相反,时变异也”,换言之,只有符合实际需要的制度才能巩固统治。以此为大前提,可展开“三段论”:
大前提:只有符合实际需要的思想才能巩固统治;
小前提:法家思想符合大秦王朝实际需要;
结论:法家思想有助于大秦王朝统治的巩固;
推演:法家思想应当成为秦朝的正统思想。
由此可知,秦始皇接受李斯建议的原因在于,其有助于大秦王朝巩固统治,可以满足秦始皇的专制需要,故D 项正确;“焚书”和“以吏为师”加剧了秦朝的社会矛盾,导致社会动荡不安,无助于维护秦朝政治的延续性和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故B,C 项错误;商鞅变法后,法家一直都是秦国的正统思想,故A 项错误。
通过“三段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掌握郡县制与分封制之争,其实质是儒家从秦王朝统治的合法性出发,要求确立儒家思想为秦王朝的正统思想,而法家从秦王朝君位永固的角度出发,要求巩固法家正统思想的地位。二者并无对错之分,只是法家确立正统思想地位后的后续手段过于激烈——焚书坑儒,把其他学派推到了秦王朝的对立面,这最终成为秦二世而亡的重要原因之一,法家也因此丧失了正统地位。由此可见,通过“三段论”揭示历史表象背后的深层因果关系,可以提升高三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就历史一轮复习而言,学生的历史逻辑思维能力偏弱,而通过三段论,学生可以在历史形象思维的基础上建构历史概念,运用历史概念解释历史现象,实现历史思维从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的过渡,这可以大幅度提升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