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我国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分析
2020-12-29梁彦群
梁彦群
最近几年,国家对精准扶贫工作给予了大力关注,深入调查各地扶贫工作进行情况,并及时提出针对性的反馈意见,通过多重渠道来加强精准扶贫工作的顶层设计和整体布局,促进精准扶贫工作高质量发展。比如结合远程教育进行政策宣传和技能培训,使扶贫对象掌握更多生产技术和扶贫政策,从而提升自身素养,为顺利就业和创业积累丰富经验。
一、目前我国扶贫工作机制遗留的缺陷
(一)产业扶贫动力不足
产业扶贫属于农村扶贫领域中的关键部分,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更新,一些农村贫困人群的地位变得越来越低,没有条件开拓、经营和发展竞争力较强的产业。即便部分农村设置了扶贫项目,也往往因为没有优秀的企业加以引领,使产业的内生动力严重萎缩,不能及时开辟出足够畅通的农产品加工和销售途径。
一些农村地区的规模性扶贫实践项目,总是着眼于解决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且需要政府提供政策干预和资金支持。这样一来,就算短时间内使部分农村人口脱贫,仍会因为其主观能动性和经营能力不强而再次返贫,很难保障扶贫实效的延续,并且会给后续贫困群体脱贫增加难度。这类现象深刻反映出我国扶贫事业长期性和艰巨性的根源在于缺乏强大的产业扶贫机制加以支撑引导。所以,要尽快创建产业扶贫机制,全力消除贫困人员返贫现象,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基础。
(二)扶贫资源配置不佳
纵观我国原有的扶贫资源配置,会发现大部分资源依靠政府的公共财政支出,而扶贫项目的产权主体界定却存在着模糊迹象,极易导致各阶段扶贫收益分配不均。一方面,扶贫项目过分关注和倾向扶强扶优,使许多贫困人口没有及时均衡地享受到扶贫产业有关项目的收益,不利于他们的自我提升和发展,同时也使扶贫行为的短期性增强,引发大规模的扶贫资源浪费。另一方面,政府在调整扶贫行为和相关资源配置时,不能全面做到政府扶贫资源与社会扶贫资源的有效衔接,造成后期扶贫资源无法准确分配给真正贫困的目标群体。
正因为扶贫资源配置效率不高,扶贫资源的边际效益锐减,利益本位、区域垄断以及信息失真的问题开始频繁滋生,进而影响多元化扶贫资源的有效整合,扶贫工作的精准度和扶贫资源的利用效率持续降低。这种支出型贫困现象日渐严重,使扶贫资源的边际效益递减,很难全面惠及广大扶贫对象。
(三)干部帮扶机制不完善
干部帮扶机制在我国各地扶贫实践中有着不可或缺的助推功效。目前,广大贫困基层,尽管设置了帮扶工作人员和小组,可没有同步树立起相关的持续性管理和考核激励机制。这样一来,许多贫困县、贫困村的党政领导就会忽视扶贫工作,进而引发工作不投入、效果不显著、形式主义严重、决策力和执行力不足等状况。加上相关责任机制内容比较模糊,变得愈来愈不适应扶贫工作的实际需要。另外,还有一些驻村干部基本上长期脱离农村生产生活,相关工作经验不足,尤其是那些刚刚毕业的大学生村官和年轻的扶贫职员,对农村的贫困情况不熟悉,驻村帮扶的经历少,这些现实因素交织在一起,严重影响了干部驻村帮扶机制的实施成效。
二、新常态下我国精准扶贫机制的合理性建设方法
想要合理建设精准扶贫机制,须做到内外结合。
第一,内部机制构建方面。要在着力促进资源合作共享的基础上,树立起更加完善的经济组织和资源分配机制。尤其要关注扶贫对象的有序性组织和严格性管理,力求配合多元化的扶持措施来挖掘他们的潜力和特长优势,从而开发出更合理的经济活动,引领贫困区域群众互助扶贫。
第二,外部机制构建方面。在正式进行扶贫活动时,需要争取各个领域的支持,强化技术协作,规划出更多符合市场发展趋势的政策,从而在丰富可靠的外部条件支持下,带动精准扶贫工作的优化开展。换句话说,在外部机制构建过程中,要着重关注外部扶持环节,确保精准扶贫工作内容、方法和外部环境紧密关联,进一步融入到现代化社会的建设系统之中,最终有效提高精准扶贫的效率和水平。
三、日后进行精准扶贫机制建设的妥善性建议
(一)专注于市场机制的革新
经济新常态下,市场关系发生了明显变化,广泛性和规范性都有所强化,资源配置更是发挥了决定性的功效,这无形之中促使我国必须加快步伐来开展竞争性的扶贫和脱贫工作。具体方法就是预先设置明确的经济、社会、价值目标,确保各阶段的扶贫工作实效,激发各扶贫对象的自主意识和自主能力,做到透过根源消除扶贫危机。此外,扶贫工作进行中还要加大改革力度,避免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方向相悖。一般情况下,贫困区域的经济市场化程度不高,市场运行机制也存在一些弊端,市场内生动力获取相对困难。所以,要注意在精准扶贫机制建设中调动贫困区域的市场意识,及时树立起和贫困区域经济发展实况相契合的市场机制,并大力引入外部市场,促进扶贫对象和市场间的深切关联,真正顺利覆盖更高层次的精准扶贫项目。
(二)致力于扶贫资源的整合
在认真解析了扶贫体系中的一系列要素后,还要尽快了解不同扶贫工作流程的功能效用,从而准确锁定突破扶贫困境的着力点,制定更加富有针对性的扶贫方案,逐步强化精准扶贫的实效性。与此同时,在扶贫资源配置环节,当竭力维持扶贫工作的长期性特征,力求结合长期探索的实际状况有针对性地优化资源配置,使原本有限的扶贫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发挥出最大的价值效应。而在此期间,为了增强扶贫资源配置的科学性、合理性,还应该着重构建扶贫资源整合的引导机制,确保扶贫资源配置的动态化和精准化。这样一来,就可以针对各个地区有限的扶贫资源进行妥善规划,全力支持不同区域的市场经济和产业项目发展,适当改善当地人民的贫困状况。
(三)深入进行可持续发展机制的健全
目前,我国仍有许多贫困人口在脱贫之后再次返贫,其原因一方面是观念错误,不懂得自我提升和发展,另一方面是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扶贫工作可持续发展潜力不足。所以说,新常态下,要加大对可持续发展机制完善性建设的力度,持续增强扶贫对象的自我发展和自主扶贫能力,赋予贫困区域市场应有的造血功能与内生动力。这样,我国的精准扶贫工作就会长期顺利地发展下去,不断改进扶贫区域的经济发展现状,大幅度提升当地民众的生产能力,真正摆脱贫困约束,实现贫困区域经济的可持续稳步发展,加快小康社会全面建成的进度。
四、结 语
综上所述,新常态下,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需要不断加大精准扶贫机制建设的力度。唯有保障精准扶贫工作的实效,切实消除农村区域的贫困危机,才能及时促进城乡经济的平衡性、和谐性发展,提升国家整体的现代化建设水平。所以说,新常态下应该逐步构建精准扶贫工作机制,保证精准扶贫工作效能得到充分发挥,进而切实改善当前农村贫困现状,为建设和谐社会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