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扶贫思想的演进历程及其精神意蕴

2020-12-29薄长东朱启明

农村.农业.农民 2020年2期
关键词:攻坚阶段精准

薄长东 朱启明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高度重视扶贫工作,正如他在“2015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上所说:“40多年来,我先后在中国县、市、省、中央工作,扶贫始终是我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我花的精力最多。”在扶贫实践中,他充分借鉴新中国扶贫历史经验,结合时代特征创造性提出以“精准扶贫”为核心的扶贫思想,深刻回答了“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等重大问题,创造性地提出了“四个坚持”“五个一批”“六个精准”等扶贫新方法和新途径。既为我国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行动指南,也为国际减贫事业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

一、习近平扶贫思想的形成历程

研究习近平扶贫思想,必须结合他丰富的个人经历开展。总体来说,可以将之划分为四个发展阶段。

(一)孕育阶段

这个阶段主要集中在习近平早年在陕西梁家河插队时期。20世纪60年代末,习近平到陕西梁家河大队插队,开始了艰苦却受益终生的知青岁月——住窑洞、睡土炕、修公路、建沼气……那时的陕北大米很稀罕,逢年过节都吃不上。7年知青生活中,习近平仅吃过一次白米饭,是村民李印堂送给他的。正如他回忆时所说的那样:“后来,我当了这个村的党支部书记,带领乡亲们发展生产。我了解老百姓需要什么。我很期盼的一件事,就是让乡亲们饱餐一顿肉,并且经常吃上肉。”正是这段艰苦的知青岁月,让他对于贫困有了深刻认知,也促使他日后抱定“在扶贫的路上,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家庭,丢下一个贫困群众”的决心。

(二)萌芽阶段

这个阶段主要是习近平在河北省正定县工作时期。1982年4月,习近平主动请缨到基层锻炼,来到河北省正定县担任县委副书记。彼时的正定县顶着“农业学大寨”的先进县帽子,但实际却很贫穷,甚至很多百姓每天填不饱肚子。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习近平认为:“吃饭问题是解决正定问题的当务之急。”此后,他在全县范围推广“大包干”,充分调动农民种田积极性,吹响了正定发展经济的号角。在担任县委书记后,他大胆创新,冲破“经济上农业单打一,农业上粮食单打一”的模式,通过大力发展“半城郊型经济”“大力发展商品生产”等,终于使正定脱下了“高产穷县”的帽子。

(三)发展阶段

这个阶段主要是习近平在福建、浙江主政期间,集中体现在《摆脱贫困》一书中。20世纪80年代,习近平在福建宁德担任地委书记期间,就农村扶贫工作提出了许多观点和独到见解,尤其提出“扶贫先扶志”的理念,直指精神扶贫的重要意义。他提出的“要使弱鸟先飞,飞得快,飞得高,必须探讨一条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路子”“逐村逐户制定脱贫计划,一个村一个村、一个户一个户地落实下去,把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集中用到贫困村贫困户的脱贫致富上,真正做到‘真扶贫、扶真贫’”,这些论断都是其“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思想的早期体现。在担任浙江省委书记后,他的扶贫思想也日趋完善。在进一步强调“精准扶贫”的同时,他还创造性提出加强区域间相互帮扶扶贫和社会合力扶贫等方法,“通过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全方位的合作,有的放矢地加大工作力度,做长欠发达地区这块‘短板’”等论断就是最好的佐证。

(四)成熟阶段

这个阶段主要是在2007年习近平担任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领导人之后,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之后。2013年11月,习近平到湖南湘西考察时首次作出了“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重要指示,首次提出精准扶贫的概念。此后,他先后提出扶贫要精细化管理、精确化配置、精准化扶持等重要论断,尤其是在“2015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上,他进一步提出“六个精准”和“五个一批”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要求与主要途径。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力量,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确保到二O二O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这吹响了新中国脱贫攻坚的冲锋号。在深刻回答“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怎么退”等重大问题之后,习近平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为核心的扶贫思想业已成熟。

二、习近平扶贫思想深刻的精神意蕴

习近平扶贫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反贫困思想的最新成果,是在新中国70年扶贫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科学的、系统的、完备的理论,它适应新时代中国发展的要求,是我国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行动指南,也为国际减贫事业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它的科学内涵博大精深,其精神意蕴也极为深刻。

(一)“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爱民情怀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始终心系百姓,秉持“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爱民情怀,怀揣“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崇高理想,引领着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大踏步前行。“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让贫困人口、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正如2012年12月他在河北阜平县考察扶贫开发工作时指出的那样:“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对困难群众,我们要格外关注、格外关爱、格外关心,千方百计帮助他们排忧解难,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时刻放在心上,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千家万户。”

(二)“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执着精神

“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最主要特征和终极目的,也是社会主义本质的核心内容。脱贫攻坚事业关乎大局,我们必须极度重视。2015年,习近平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强调:“脱贫攻坚战的冲锋号已经吹响。我们要立下愚公移山志,咬定目标、苦干实干,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到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他还多次强调:不但要实现脱贫,更要防止返贫。因此,在对待扶贫工作时,必须秉持“钉钉子”的执着精神,一锤一锤钉下去,持续发力、久久为功。正如他所说:“我提倡钉钉子精神,这得从我做起啊!这件事我要以钉钉子精神反反复复地去抓。”

(三)“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必胜信念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这是我们党作出的重要历史判断。经历了几代中国人的不懈努力,扶贫事业取得了极大历史成就,脱贫攻坚也取得了决定性进展。但必须深刻认识到,脱贫攻坚已经到了啃“硬骨头”的关键阶段,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那样:“打赢脱贫攻坚战,不是轻轻松松一冲锋就能解决的,全党在思想上一定要深刻认识到这一点。”“必须坚定信心、勇于担当,把脱贫职责扛在肩上,把脱贫任务抓在手上,拿出‘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气概,鼓起‘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劲头,攻坚克难,乘势前进。”

(四)“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

2017年10月25日,十九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习近平再次强调:“我们要牢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努力抓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各项工作,不断增强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归根到底都是为了人民更加美好的生活、更加全面的发展。脱贫攻坚关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因此,必须要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泰然应对、尽锐出战,不断夺取脱贫攻坚战的新胜利。

猜你喜欢

攻坚阶段精准
关于基础教育阶段实验教学的几点看法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既要继续攻坚 也要防止返贫
在学前教育阶段,提前抢跑,只能跑得快一时,却跑不快一生。
脱贫攻坚应及时清理“淤堵点”
精准的打铁
精准扶贫 齐奔小康
精准扶贫二首
大热的O2O三个阶段,你在哪?
两岸婚恋迈入全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