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痘的病因分析与防控
2020-12-29
鸡痘是由鸡痘病毒引起的急性热性传染病,有高度接触性传播的特点,随着养殖规模化生产的发展鸡痘逐渐成为了鸡养殖中的常见病,在鸡群中呈散发式,偶有群发暴发。本病对鸡的影响较大,轻则可以造成鸡群生长发育不良,生长缓慢,均匀度变差,产蛋鸡产蛋率可下降5%~30%,重则可致使鸡只大量死亡,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1 发病原因
本病一年四季都能发生,尤其是在春秋两季容易流行,鸡痘的潜伏期大约4~10d,本病多经破损的皮肤和黏膜感染所致。病鸡为重要的传染源,病毒会随排泄粪便、残留皮屑、器械器具等进行传播。此外,蚊虫、蝇虫等都可携带病毒通过叮咬鸡体而传播此病,蚊虫是主要的传播者,蚊虫带毒时间为10~30d。鸡舍内环境条件不好如通风不良、氨气味过大、阴冷潮湿、营养不良等,同样加重或促进本病的发生。
2 疾病症状
2.1 皮肤型发病鸡精神沉郁,吃食减少,在冠、髯、眼睑、喙角、翅下、肛周、腿部等裸露皮肤的少毛无毛部位,形成一个个散在或连接的痘疹或结痂。初期为小型白色水疱样隆起突出于皮肤表面,后逐渐增大,最后形成黄褐色的扁平结节,并逐渐变成红褐色或黑褐。表面的痂皮逐渐脱落,留下灰白色的疤痕。患病的青年鸡增重迟缓,成年蛋鸡产蛋率下降。
2.2 眼鼻型在眼睛和鼻孔处初期流出稀清液体,逐渐变成浓稠黄色液体。眼部肿胀,眶下窦和结膜外有炎性渗出物蓄积,随着时间的延长,渗出物畜积变为干酪样物,严重时可致患眼失明。
2.3 黏膜型呼吸道黏膜如口腔、咽喉或气管黏膜上,有突出并稍微有隆起的白色小结节,结节增大,并可融合,形成奶酪样物覆盖在黏膜表面,外观成圆形、不规则、粗糙、灰色或暗棕色的结节。用摄子剥离可见黏膜损失而形成糜烂疮面。黏膜鸡痘病势较为严重。由于口腔黏膜导致鸡只采食饮水困难,营养摄入不良,导致鸡体瘦弱,抵抗力下降。咽喉可致病鸡吞咽及呼吸困难而引起窒息死亡。
2.4 败血型病鸡精神沉郁,反映迟钝,饮食下降,逐渐瘦弱死亡。解剖时可见肌半角质层很容易被剥离,膜下有痘斑样肿胀,并有出血溃疡。肠道可见有出血点和溃疡灶,严重时可致整个内脏出现痘斑[1]。
2.5 混合型皮肤型和黏膜型兼有症状,病情复杂较为严重,鸡只的死亡率较高。
3 治疗措施
3.1 对症施治皮肤型鸡痘仅对皮肤有破损作用,病变部位可自行愈合可不作治疗。白喉型鸡痘,用摄子剥离喉部病变部位痂膜,并涂以止血消毒药物即可。重症病例,饮食困难,可人工灌服喉症丸每只病鸡每次用2~3粒,直到痊愈。
3.2 药物治疗可使用病毒灵,病毒灵对鸡痘病毒有强烈的抑制其复制的作用[2],效果明显。为防止继发感染,可在饲料或饮水中加入抗生素如卡那霉素、阿米卡星等,将有效防控细菌性疾病的发生,达到康复治疗的效果。
3.3 改善管理加强饲喂管理,做好消毒工作,改善鸡场环境。检查笼具是否有刺钩并加以修复,加强舍内通风,保持空气清洁。消灭中间宿主蚊虫。发病鸡只采取治疗措施并集中隔离。控制病原防止散播,清理的痘皮、痂皮要焚烧处理,病死鸡无公害化处理。
3.4 接种免疫疫苗接种是预防该病的有效措施。较适合的接种疫苗为鸡痘鹌鹑化弱毒冻干苗。接种先用生理盐水稀释,首免在25~35日龄进行,1倍量刺种。第二次免疫在蚊虫活动前或120日龄,每只刺种2~3倍量,以刺种的免疫方式进行,其他免疫方式的效果均不佳。防疫前后3d内,禁用消毒药物。接种鸡痘弱毒疫苗时,用消毒剌针蘸取疫苗液,在鸡翅膀两侧无血管处剌种,雏鸡6日龄以上,疫苗200倍稀释,刺种1针;20日龄以上,疫苗经50倍稀释后,刺种1针。接种后2~3d,刺种部位有红肿症状,5~7d时结痂,2~3周痂皮脱落。对免疫失败或发生鸡痘时,对健康鸡进行紧急疫苗接种,以保护易感鸡群[3]。
4 讨论
鸡痘的发生会影响青年鸡的生长发育和降低产蛋鸡的产蛋率,此病贵在预防,做好疫苗的预防工作。在发病过程中可增加维生素和微量无素的供给量,并可增加黄芪多糖、蒲公英和鱼腥草等抗病毒、提高免疫力的中药,会更有利于促进鸡体组织康复,提升自身抗病能力。在鸡的精神恢复后要加大饲料营养浓度,以促使鸡体体质恢复,或可以补偿性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