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蓝耳病的症状分析与防治
2020-12-29
猪蓝耳病(PRRS)的主要的特点是急性和高致死性等,能够对养猪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该病的发生与猪群所处的环境、温度、饮食和卫生等存在很大的关系,卫生条件差、饲养环境差和温度高等都能致使该病的发生。研究显示,该病症状复杂,同时死亡率高,对生猪养殖业的健康发展有严重的影响。
1 猪蓝耳病症状分析
猪蓝耳病有一定的潜伏期,同时差异性明显。多数情况下的潜伏期为4d,还有可能为3~37d不等。临床症状有三种:慢性型、亚急性型、急性型。急性型的主要特征是食欲不振、精神不佳、呼吸困难等。如果妊娠后期感染该病很容易流产、早产等,一些母猪还可能出现无乳汁和分泌物增多的情况。新生仔猪患病的症状是运动失去平衡、呼吸困难等,尤其是产后1周的死亡率很高,一部分患病仔猪将出现体温升高现象,同时食欲不振、腹泻、消瘦等。有一部分仔猪出现体表发紫、耳部发紫的情况,仔猪断奶之前的死亡率达到80%,体重下降明显。慢性型的主要症状为母猪繁殖能力下降,在规模化养殖场出现较多。亚急性型的主要临床表现为血清抗体呈现阳性。
2 解剖病理分析
对病死猪进行解剖分析之后发现,继发性的感染和病理方面的变化很大。同时病猪的淋巴呈现肿大和出血的状况。此外,一些脏器也出现了异常情况,如胸腔器官存在大量的积液,脾脏质地柔软,呈现蓝黑色,肾脏肿大、有出血点等。如果早期发现该病的话,病猪的肺部出现炎症,胸腔的积液很明显,一段时间之后将发展为继发性的疾病。
3 病因
3.1 病毒的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病毒存在着不同的蛋白编码,蛋白编码不同发病的阶段也存在差异性,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病毒的高致病性。
3.2 猪种来源混乱一些养殖户为了经济利益而从多地引进猪种,这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猪群的近亲繁殖,避免了出现遗传病的可能,但是增加了疫病传播的可能性。一些养殖户在引进猪种的过程中没有检查猪种是否经过严格检验,或者在引进之后没有进行隔离观察等,很容易造成疫情的出现。一些猪种可能对猪蓝耳病抵抗力比较强,在引进的初期阶段没有发病,但是经过一段时间潜伏之后可能出现疫情的暴发。
3.3 饲养条件不理想猪舍的卫生环境也是影响该病发生的重要原因,猪舍的温度高、湿度大容易造成病毒的蔓延和繁殖,如果不及时改善环境和消毒很容易降低猪群的免疫力和抵抗力,同时造成病毒的大范围传播。通过调查可以发现,我国许多地区养殖场的环境都不是很理想,空气不流通、不能定期清理猪舍等都大大提升了猪群患病的风险。此外,一些养殖户为了降低成本而购买营养不均衡的饲料,降低了猪群的免疫力,从而提高了患病的可能性。
4 治疗措施
4.1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重要的避免猪蓝耳病传播的方式,其中黄芪多糖是一种高效免疫增效剂,能促进细胞介质的不断生成,提高猪对病毒和细菌的抵抗力和免疫能力。黄芪多糖的主要用法是肌肉注射,连续使用7~10d。为了提高防治的效果,在使用该种药物的同时加入一些抗菌类的药物辅助治疗。
4.2 接种疫苗以及饮食接种疫苗是很好的防治措施,一旦发生猪蓝耳病,也可能伴有猪瘟。为此,在猪群的饮水和饲料中加入一些增强抵抗力的维生素等,同时科学搭配饲料的比例,做好粗精均衡。尤其应该重视对种猪和育肥猪的日常观察,避免在繁殖的过程中出现病毒的传播。
4.3 双免增效剂通过双免疫增效剂进行预防和治疗的效果都比较好。相关的研究显示,注射双免增效剂能够预防该病的发生,同时治疗的效果也比较好。主要用法如下:种公猪和母猪颈部注射,一天一次,一个疗程为5~8d适合;而仔猪和育肥猪颈部皮下注射,也是一天一次,需要连续注射5~8d。
4.4 重视猪舍的消毒和卫生工作猪舍的卫生环境对预防和治疗该种疾病非常关键。为此,相关的工作人员应该定期对猪舍进行清洁,之后进行消毒处理,此外,还应该保证猪舍的通风和保暖。定期清理猪舍的粪便,将其堆放在指定位置进行焚烧消毒处理,或者对粪便进行无害化处理。重视对进出养殖场的车辆、人员等的消毒,坚持预防和治疗相结合的原则,为更好的降低该病的发生奠定基础。
5 结束语
在生猪养殖业发展的过程中,因为一些疾病的存在影响其健康发展,其中包括猪蓝耳病,该病的主要特点是急性、复杂性和高致病性等,为此,应该采取积极的预防和防治措施,如重视对猪舍的清洁和消毒,重视饲料的管理,采取药物治疗的方式等都能有效降低该病发生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