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蛔虫病的诊断与治疗分析
2020-12-29王帅涛
王帅涛
(汝州市动物卫生监督所,河南汝州 467599)
1 猪蛔虫病的诊断分析
1.1 临床症状
猪蛔虫病的致病原为猪蛔虫,成虫为淡黄或淡红色,表面光滑,形似蚯蚓,主要在猪的小肠中寄生。长30~40cm雌性虫进入猪机体内后,将在小肠内产卵,随粪便排出。在适宜温度下发育十几天后,卵囊具有感染性,能够随着饲料、饮水进入猪机体,随着肠壁血管达到各个脏器器官。每年10~12月份,生猪容易感染猪蛔虫病,并且致死率较高。3~6月龄猪容易感染猪蛔虫病,在7d后体温提升至40℃以上,伴有轻微咳嗽。随着病情加重,会出现食欲不振、呼吸加快、精神萎靡等症状。长期感染将造成猪只体格偏瘦,被毛杂乱,营养不良,出现贫血症状,可能发生全身性黄疸,变为僵猪。病情进一步发展,病猪呼吸困难,发出嘶哑咳嗽声,伴有流口水、呕吐等症状。蛔虫过多导致肠道堵塞,将引发酸痛、肠道破裂等症状。蛔虫寄生在胆道,将导致病猪排出稀疏粪便,腹痛乃至绝食,最终引发死亡。成年猪较少感染猪蛔虫病,但可能成为传染源。
1.2 病理分析
从病理变化上来看,剖检病死猪后会发现小肠粘膜表面出现严重充血现象,伴有轻度水肿,渗出浆液性液体。肺脏肿大、充血,切开后能够发现大量虫体,两端为圆柱形,中间稍粗,成粉红色。肝脏表面出现针尖大小出血点,伴有出血和充血现象。横切后有红色浑浊液流出。病猪脂肪发生严重变性,部分肝脏组织坏死,切面存在多道暗红色虫道。
1.3 实验室诊断
在实验室诊断中,可以利用涂片法判断。取病死猪的病料进行镜检,结果不存在阳性或阴性染色致病菌。针对幼虫进行检查,可以采用贝尔曼法,根据肝脏、肺等器官组织确定病变情况。无病死猪,但发现猪体型偏小,发育不良,可以在烧杯中放入10g病猪新鲜粪便,添加少量饱和食盐水捣碎后,加入100ml饱和食盐水充分搅拌。利用0.3mm铜砂网过滤,得到的液体在烧杯中静置40min。使用铁丝圈蘸取表面液膜,抖落在载玻片上后可以利用低倍镜观察,能够发现大量黄色虫卵,呈椭圆或圆形。
2 猪蛔虫病的治疗措施
2.1 治疗方法
在猪蛔虫病治疗方面,可以利用化学药物或中药驱虫。使用西药,可以按照10mg/kg剂量使病猪口服或肌肉注射驱虫净,也可以按照200mg/kg口服驱蛔灵。使用左咪唑,需要按照8mg/kg将药物溶于水,然后安排病猪饮用。使用甲苯唑,可以添加至饮水或饲料中,剂量为15mg/kg。同时进行幼虫和成虫驱除,可以在饲料中按照5mg/kg添加丙硫咪唑,能够通过抑制蛔虫吸收葡萄糖使其死亡。在中药治疗方面,可以将15g石榴皮、15g使君子、13g槟榔和3枚乌梅混合加水煎煮,晾凉后在空腹条件下对20~25kg仔猪灌服,连续用药2~4d。对成年猪,可以取25g使君子、25g乌梅、15g槟榔、15g鹤虱和15g苦谏皮研磨成粉,按照1g/kg量空腹口服,每隔10d用药1次。此外,可以取50g花椒和10g乌梅,研磨成粉后按照每只20~30g用药,用温开水冲调灌服,每天用药1次,连续用药2-3次。
2.2 防控措施
对猪蛔虫病进行防控,还应从环境卫生、预防性用药等各方面加强管理,有效降低疾病发生率。进行规模化养猪,还应定期清扫猪舍,保证粪便及时清出。通过干湿分离处理,利用发酵池进行粪便无害化处理,能够减少疾病传染源。针对食槽、地面等各处,还应定期利用20~30%石灰消毒,确保虫卵被有效杀死。日常应对垫草进行定期清理,保证饲料和饮水干净,通过加强通风和保证光照充足改善猪舍环境。购买饲料时,应保证饲料质量,从气味、色泽等各方面进行判断,避免因购买低廉饲料造成猪感染蛔虫病。猪群有较大几率感染猪蛔虫病,所以应定期驱虫。结合地区疾病流行情况,可以制定科学驱虫计划。针对公猪,可以每年驱虫2次。母猪则要在妊娠前和临产前1~2周分别进行1次驱虫。为防止仔猪感染猪蛔虫病,需要在断奶4~6周后驱虫,并在转群前进行1次驱虫。在预防性用药方面,可以按照5mg/kg剂量在饲料中拌入丙硫咪唑片,也可以直接按照0.03ml/kg对伊维菌素注射液进行皮下注射。此外,也可以采取盐酸左旋咪唑注射液,按照0.15ml/kg进行肌肉注射。仔猪容易因感染猪蛔虫病出现大量死亡或成为僵猪的情况,给养殖户带来较大损失。在临产前还应利用热水和肥皂对猪身进行清理,使猪在提前消好毒的产房中生产。人员进入前应做好消毒工作,提前换鞋,避免将蛔虫卵带入。日常管理中,应每天观察猪是否存在异常行为。发生猪蛔虫病后,需要分离饲养,对猪群进行药物治疗和预防。在痊愈后,需要每年在春末和秋初对附近土壤进行更换,利用生石灰加强消毒,以免疾病再次发生。
3 结论
在规模化养殖过程中,日常还应加强观察,及时发现猪只不良症状,通过病理分析和实验室诊断及时对猪蛔虫病进行确诊,以免影响生猪健康生长。通过科学用药,并做好寄生虫防控工作,能够避免疾病蔓延,为养殖户获取经济效益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