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育肥猪脑炎型链球菌病的诊断与防制探析
2020-12-29赵春祥
赵春祥
(云南省陆良县马街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云南陆良 655605)
1 前言
链球菌病是猪养殖当中常见的疾病类型,是由致病性链球菌感染导致发生的疾病,可能导致猪关节炎、败血症与流产等症状的发生,对猪的健康养殖具有较大的影响。对此,即需要能够在养殖当中针对性做好该病症的防治工作,最大程度保障养殖安全。
2 发病情况
我国某养殖场,某日在养殖当中发生育肥猪表现出神经症状,开始是3头猪表现出神经症状,并在短时间内扩散到整个猪群,在猪群当中发病率达到了65%。在发病后,可以发现猪的皮肤变红,部分猪的耳部位置出现发紫情况。其中,体重在30~40kg的猪共计死亡8头,较大猪在经过治疗后未发生死亡情况,保育猪、母猪等正常。
3 临床症状
猪突然发病,体温达到40.5℃以上,食欲废绝、减退,喜卧、精神沉郁。四肢行动协调性存在问题,走路摇摆、蹒跚、突然倒地。在死亡之前,病猪将表现出肌肉震颤、四肢抽搐与头往后仰等症状。部分猪皮肤充血,呼吸困难,部分猪表现出黏性鼻液以及浆液性鼻液的情况,病症最急的猪在发病几小时后即死亡。
4 剖检变化
在对病死猪剖检后,发现猪全身淋巴结充血、出血、水肿,脑膜充血、出血、厚度增加,具有较多的脑脊液,脑血管充血情况严重,脑面平坦,存在轻度脓性脑炎病变情况。肺部充血、水肿,在气管当中存在白色泡沫。肝稍肿大,表现为土黄色,脾脏肿大情况明显,在边缘位置存在淤血梗死灶。在膀胱、肾脏位置存在出血点,胃部当中存在较多的黏液。
5 实验室诊断
实验室诊断结果为:第一,将猪场当中的病死猪取脑组织,在经过研碎离心处理后,进行青、链霉素皮下接种,在经过为期96h的观察后,没有发现存在异常反应情况,可以排出病症非伪狂犬病;第二,涂片镜检。对病猪的脑、肝、脾组织涂片进行格兰仕染色与镜检,可以发现其中具有单双排列的革兰氏阳性球菌[1];第三,分离培养。在无菌状态下采取脑、肝、肾组织,在兔全血琼脂培养基上接种,在37℃环境当中进行为期24h的培养后,可以发现生长出一定数量针尖大小、圆形、灰白色且较为湿润的菌落,在周边位置具有较为明显的β-溶血环。之后,将其中单个菌落挑取,在普通肉汤中接种,在37℃环境当中进行为期24h的培养,可以发现上不澄清,没有形成菌膜。之后,使用肉汤对养物制片进行培养,在经过革兰氏染色、镜检处理后,可以发现多个球菌排列的、具有不通过长度的链;第四,生化试验。通过麦芽糖、葡萄糖等使牛乳凝固,经VP、MR试验发现均为阴性。
6 防制措施
对于该病症,主要的防制措施有:第一,强化饲养管理,对猪饲喂易于消化的青绿饲料,对饲养密度进行适当的降低,做好存在粪便的清除,定期消毒环境与注射,以此降低猪经消化道、呼吸道感染该疾病。在仔猪阉割、预防注射与断脐工作当中,需要严格做好消毒工作,避免出现人为传播的情况;第二,对于患病猪,需要对其统一进行隔离饲养,全群做好消毒工作。可以将罗红霉素加入水中为其投喂,一袋罗红霉素同100kg水混合,每天服用两次。同时可以使用强力霉素、新霉素加VC拌料喂饲,连续使用4d。同时,可以增加饲料当中多种维生素的用量,做好应激反应的消除。在该猪场当中,在按照该方式用药的第二天,经观察发现病猪的神经症状减轻,在第四天仅仅具有个别猪还具有神经症状表现,此时猪已经恢复食欲[2];第三,将分离菌株同链球菌标准菌株同浓度为0.2%的葡萄糖肉汤培养基进行套接种,在37℃环境当中进行为期24h的培养,在灭活后,将其制作成氢氧化铝胶灭活苗,经过安全试验证明安全。
7 总结
在该病例当中,通过对于猪场当中病猪发病情况、实验室诊断与临床症状的观察,判断患为脑炎型猪链球菌病,在分离病原方面有待鉴定。对于该病症,通过药敏试验筛选药物治疗同时做好综合防制措施的应用,即能够对病情进行迅速的控制。通过该方式对常规灭活菌苗进行免疫后,则可以将应用在预防接种当中。对于链球菌来说,其具有多种类型的种类,就目前来说,使用为猪败血症链球菌病弱毒疫苗,具有不同的免疫效果。
导致该病症发生的原因有很多,对于链球菌来说,其通常在健康哺乳动物以内以共栖菌的方式存在,是一种条件性致病菌类型,在受到诱发因素影响时,则将表现出致病性。在实际养殖过程当中,卫生条件较差、气候变化剧烈、经过长途运输以及饲养密度过大等都可能导致该病症的发生。在实际养殖过程当中,即需要能够对该病症形成重视,强化日常饲养管理,针对猪的生长阶段做好对应饲料的科学配置,做好猪舍当中温湿度以及通风管理,为猪的生长营造出好的环境,以此最大程度降低病症的发生几率[3]。
8 结语
在猪养殖过程当中,链球菌病可以说是较为常见的一类疾病,对猪的健康生长具有较大的威胁。在实际养殖过程当中,即需要能够充分把握养殖要点,结合实际做好养殖管理,最大程度降低病症发生几率,同时做好病症的防制工作,保障养殖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