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吡喹酮治疗羊脑包虫病疗效分析

2020-12-29

山东畜牧兽医 2020年4期
关键词:酮类包虫病肌肉注射

乔 燕

(河北省遵化市农业农村局 064200)

羊脑包虫病,即羊多头蚴病,属于寄生虫病的一种。在发病之后,病羊症状表现以脑膜炎和脑炎为主,致死率偏高,对养殖场的养殖效益会产生直接影响。在长期研究和实践中,已经总结出了多种治疗方法。本文以吡喹酮治疗为例,在对羊脑包虫病的临床表现和病理变化进行分别探讨后,选取多个患病病羊作为研究对象,对吡喹酮治疗的疗效进行分析。

羊脑包虫病的病程较长,且治疗难度较大,目前较为有效的治疗方式为,通过手术将羊脑中的虫体直接去除,但此种治疗方法成功率较低,且在治疗过程中需要投入大量的治疗成本,对于大规模的养殖场来说,难以采取此种方式进行治疗。因此,吡喹酮药物在羊脑包虫病治疗中,本文分析了采取肌肉注射和口服方式的疗效。

1 临床表现

病羊的发病初期表现为,精神沉郁,目光发直,食欲降低等症状,其体温和呼吸正常,无异常表现。在病情逐步发展后,部分病羊出现头颈侧偏,并且朝向头偏斜方向作转圈运动;部分病羊会出现视力下降或者失明等症状,主要表现为瞳孔的反射逐渐减弱;部分病羊出现头部低垂的症状,行动时,前肢抬高并且向其猛冲,不会躲避障碍物,当前方遇到障碍物无法冲破时,便会站立不动;部分病羊头部高抬,颈部僵直,出现向后倒退或者呆坐不动的表现。在进入发病后期,因食欲废绝,在短时间内消瘦,最终死亡。

2 病理分析

剖检病羊,观察其内脏、肠道和颅部的病变表现。在对其内脏和肠道进行剖检后,均无明显的病灶和病变现象。而在开颅之后,可见病羊的大脑表层和沟隙中存在大小不一的球状和椭圆形包囊,包囊的外膜偏薄,可透过外膜看到内部散落多个米粒大小的颗粒。在临床检验后得出,这些颗粒即为多头蚴。

3 吡喹酮药物治疗

3.1 治疗方法 可采取口服和肌肉注射两种方式给药,对吡喹酮药物的治疗疗效进行对比分析。口服的主要方式为,将粉末状的吡喹酮掺入纯净水中,使用长颈瓶直接灌服药物或者可以将药物掺入糯米中,使病羊自主进食。肌肉注射时,需要将吡喹酮药物与特定重量的液体石蜡混合,将其充分研磨后,直接将得到的混合物注射到病羊皮下即可。采用口服方式时,给药量应控制在80~100mg/kg,采用肌肉注射方式时,给药量应控制在40~50mg/kg[1]。通过前期的临床治疗实践,一般病程较短,病情表现较弱的病羊,在一次用药后便可出现明显的好转。而病程较长的病羊在给药后,需要间隔一段时间才能出现改观,通常需要间隔一周左右进行再次给药。

3.2 治疗效果 本次研究共选用60只藏系羊作为研究样本,将其分为2组,分别采用肌肉注射治疗方式和口服治疗方式。其中口服治疗的一组,共有17只治愈,死亡13只,其中的3只死于活检。治愈率为56.6%;肌肉注射治疗的一组,共有21只治愈,死亡9只,其中的3只死于活检。治愈率为70%。60只病羊,共有38只治愈,死亡22只,总治愈率为63.3%[2]。

3.3 治疗效果分析 (1)研究表明,吡喹酮类药物具备较好的治疗效果,在藏系羊的脑包虫疾病中可发挥较好的治疗作用。尤其是采取肌肉注射治疗方式时,不仅能够减少药物的使用,控制治疗成本,还可增强药物的吸收率,更好的消灭多头蚴。另外,药效作用的时间较长,不良反应现象也相对较少。考虑到病程较长的病羊治愈率也会随之降低,要求养殖户能够对羊脑包虫病的临床表现有一定的了解,争取尽早发现该类疾病,在病情未深入发展的情况下,及时进行药物治疗。一般在发病初期,仅需要给予消炎类药物即可。而对于病情较为严重的病羊来说,则需要对应的采取吡喹酮类药物,并且配合采用利尿剂、甘露醇和高渗糖等进行治疗。(2)为达成控制此类疾病的目的,日常饲养过程中需要做好饲养管理工作,及时清扫羊舍,并且定期消毒除菌,尽量减少羊舍的养殖密度,为其营造宽敞舒适的生长环境。此外,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设置专门的养殖人员,以免对养只造成惊吓,使其产生应激反应,从而增加疾病的发生率。注意在不同的养殖阶段,对饲料营养进行均衡搭配,适时补充钙物质、矿物质和维生素等,使其具备更好的机体能力,这有助于增强羊只的抗病能力。

4 结语

本研究表明,吡喹酮类药物具备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优先采用肌肉注射的治疗方式不仅能够提升治愈率,也可节省治疗成本,对于提升养殖场的经济收益具有积极作用。

猜你喜欢

酮类包虫病肌肉注射
广州市环境空气中醛酮类化合物的污染特征研究
《纺织染整助剂产品中异噻唑啉酮类化合物的测定》等2项纺织染整助剂行业标准发布
治猪流感有妙招
大气中醛酮类污染现状研究
高脂肪低碳水化合物有助对抗流感
金黄膏外敷缓解鼠神经生长因子注射疼痛39例
新生儿臀部肌肉注射不需要进行血液回抽的临床研究
包虫病科普课堂:认识它 预防它 根除它
健康中国,哪儿都不能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