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秀丽教授治疗胃癌经验总结
2020-12-29朱露罗秀丽
朱露,罗秀丽,2*
(1.湖北中医药大学,湖北 武汉;2.湖北省中医院肿瘤科,湖北 武汉)
0 引言
罗秀丽教授系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任湖北省中医院肿瘤科主任。罗秀丽教授从事肿瘤临床工作30 余载,一直致力于中西医结合肿瘤的研究和临床工作,对肺癌、胃肠道肿瘤、乳腺癌、肾癌、膀胱癌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有着丰硕的临床经验和独到的见解,因出身中医世家,故对各种肿瘤的中医治疗有很深的造诣。笔者硕士在读期间师从罗秀丽教授,通过临床跟师学习总结,对罗秀丽教授治疗胃癌的独特经验颇有体会,现介绍如下。
1 益气健脾,顾护胃气
中医无“胃癌”病名,可归为“胃脘痛”“伏梁”“反胃”“噎膈”等范畴[1]。金元时期李杲著作的《脾胃论》核心学术思想包含以下几点:脾胃为元气之本,是人体一切生命活动的动力来源;脾胃为人体气机升降的枢纽;脾胃为百病之源;脾胃为论治之本[2]。罗老师认为百病之源归为脾胃损伤,治疗应从脾胃论治。胃癌其属本虚标实,胃癌病位在脾胃,脾胃亏虚,正虚邪积是胃癌发生发展的主要病机,如《医宗必读·反胃噎膈》曰:“大抵气血亏损,复因悲思忧恚,则脾胃受伤。”脾胃五行属土,也属中焦,同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所以脾胃功能运化失常,纳食不佳,脾气受损;卫外功能失调,邪毒内侵,蓄结不除,导致癌瘤形成,故脾虚贯穿于胃癌病程始终,治疗当以益气健脾、养血扶正为主。罗老师推崇明代名医家张景岳对脾胃的认知“土气为万物之源,胃气为养生之主。胃强则强,胃弱则弱,有胃则生,无胃则死”,罗老师认为通过观察患者胃气盈亏,可以初步判断患者预后情况。若人在患病过程中,饮食尚可,则说明胃气尚存,预后大多较为良好。罗老师在遣方用药上,很注意顾护患者胃气,胃癌患者往往食欲不振,故在用药上尽量避免大苦大寒之品,以防败胃[3]。在临床用药上,罗老师注重甘温平补,药物常选用太子参、党参、黄芪、茯苓、白术、山药、半夏、陈皮、焦三仙等,使胃气得复,脾阳得健,水谷精微得以输布,正气旺盛,则可祛邪外出。大多患者在患病期间常情志不遂,致肝气横逆犯胃,气机失常,在临床治疗中,罗老师常佐以疏肝理气、和胃降逆类药物,如陈皮、竹茹、半夏降逆和胃;佛手、香橼疏肝理气;黄连、吴茱萸清泻肝火;陈皮、青皮行气消积。
2 解毒散结,利湿化瘀
胃癌的发生总是因虚致实的,罗老师认为胃癌的病因病机主要为:先天脾胃虚弱或者后天饮食、情志等因素致使脾胃受损,造成津液运化失常、气血运行失调,导致体内津液停聚,或留而成饮,或聚而生痰,加剧气血失调,导致血行缓慢,停滞于脉内则为瘀血,痰结血聚停于胃脘,久则成形,变为积聚癥瘕[3]。故罗老师在益气健脾的同时,将解毒散结、利湿化瘀作为胃癌的一个重要法则。临床上解毒抗癌药常用半枝莲、白花蛇舌草、山慈菇、藤梨根、石见穿、蜈蚣、水蛭、鳖甲、穿山甲等;罗老师用药时常选用2 至3 味清热解毒药兼2 至3 味虫类药。
“脾为生痰之源”,若脾胃气虚,运化无力,水湿内停,凝结成痰,痰湿阻遏气机则见脘腹满闷,食欲不振,腹部作胀;水湿俱为阴邪,日久则阴盛阳虚,寒从中生,故见胃脘痛,纳差,食后胀满,大便稀溏,舌胖有齿痕,苔薄白。临床上罗老师常用六君子汤合理中汤加减,寒甚者则酌情加以高良姜、附片、肉桂;湿重明显者佐以藿香、紫苏、佩兰、生薏苡仁、石菖蒲利水渗湿;中虚气滞者,加用枳壳、砂仁调畅气机;胃痛则佐以延胡索、香附;胃热炽盛者,加黄芩、栀子、白花蛇舌草。
3 辨证论治,分期施治
罗老师认为中医治疗胃癌应讲究整体观念,人体的各个脏腑、经络、器官组织构成了统一整体,它们在生理、病理上相互联系、相互影响,胃癌不仅仅是胃的局部病变,应将胃癌视为一种全身性疾病,或为全身疾病的局部表现,遣方用药应兼顾整体性和辨证论治,切不可攻补失当,进一步损伤正气。扶正祛邪应讲究时机,明确肿瘤的临床分期,以及患者处于哪个治疗期,对于早期的胃癌患者,肿瘤尚未转移,此时正盛邪实,宜利用手术、放化疗并佐以中医汤药等手段来消除肿瘤,治疗以攻邪为主,佐以扶正;术后和化疗后的患者身体虚弱,处于明显“正虚”状态,治疗应侧重扶正固本,罗老师此时长治以益气健脾、养血扶正之法,如四君子汤、八珍汤、四磨汤等加减化裁,争取迅速改善患者体质及一般状况,待调理至患者身体状况恢复较好,再采取适当的抗癌祛邪治疗;而患者在化疗、靶向治疗等期间,出现其自身无法克服的毒副反应时,则应结合其症状、体征,针对性予以中药调理,改善化疗导致的毒副作用,增强机体免疫,提高生活质量。
4 典型案例
徐某某,男,63 岁,2019 年4 月25 日至湖北省中医院门诊初诊。胃癌术后1 年余,因患者经三个化疗疗程后不良反应明显,自觉难以忍受,拒绝化疗,现要求中药治疗,症见:面色晦暗,神疲乏力,下肢乏力,自觉汗出,腹部胀满,时有闷痛,纳呆,偶有反酸,大便软,小便尚可,眠欠佳,舌质淡紫,苔薄白,脉细涩。西医诊断:胃癌;中医诊断:胃癌(脾肾亏虚、血瘀毒盛);治以补气健脾益肾、化痰散结解毒。药用:太子参30g,生白术30g,茯苓15g,甘草10g,麦门冬20g,五味子15g,鸡内金30g,蒲公英20g,法半夏15g,厚朴15g,藤梨根30g,石见穿15g,蜈蚣2 条,水蛭10g,鳖甲10g,穿山甲5g,山慈菇15g,石苇30g,巴戟天20g,生牡蛎30g,枳实15g,制何首乌30g。14 付,水煎服,日1 付,早晚温服。
2019 年5 月9 日二诊:患者诉服药14 剂后面色晦暗、反酸、乏力、汗出等症状明显减轻,自觉口干,偶有心烦,睡眠仍欠佳,胃纳一般,二便尚可,舌红、苔白、有裂纹,脉细数。治以健脾养血、解毒散结。药用守原方加熟地黄20g,14 付,水煎服,日1 付,早晚温服。
2019 年5 月16 日三诊:患者诉服药14 剂后诸症消失,无明显不适,无反酸、口干,纳寐均可,二便调,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细。治以健脾养血、解毒散结。药用守原方去五味子,加黄芪30g,14 付,水煎服,日1 付,早晚温服。现患者仍继续口服中药,提高机体免疫力,延长带瘤生存时间。
按:本患者为中年男性,因平素饮食不节,嗜食肥甘厚味,加之饮食不规律,脾胃运化功能超负荷,加之术后化疗,损伤机体抵抗力且使胃脘部不适症状明显,患病长期情志不佳,思虑过度,最终导致脾肾亏虚。结合舌脉判断为脾肾亏虚、血瘀毒盛之证,病位在胃,涉及脾、肾,属虚实夹杂。方中太子参、白术、茯苓、甘草、麦门冬、五味子益气健脾养阴;鸡内金、蒲公英、半夏、厚朴、石苇、枳实、生牡蛎清热解毒、化痰散结;巴戟天、何首乌补肾益精;藤梨根、石见穿、山慈菇、蜈蚣、水蛭、鳖甲、穿山甲解毒抗癌。治疗过程中,以益气健脾固本为主,燥湿化痰、活血散结为辅,根据随症变化之不同,及时调整药物。此患者为胃癌晚期,西医治疗手段有限,积极使用中医药辨证施治,可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罗老师在治疗上一直强调“带瘤生存”“人瘤共存”的思想。罗老师认为,“带瘤生存”是中医治疗癌症后往往客观存在的事实,将癌症看待成普通慢性病来治疗,维持“人瘤共存”的平衡状态,强调“和”的思想,即调和气血、阴阳、脏腑、经络,使之平和协调,调节人体内环境,期以达到人癌共存或治癌的最终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