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小针刀“督脉刺骨术”浅析王海东教授治疗产后痹的学术思想
2020-12-29王煜瑄王海东吴晓刚杨丹娜
王煜瑄,王海东,吴晓刚,杨丹娜
(1.甘肃中医药大学,甘肃 兰州;2.甘肃省中医院,甘肃 兰州;3.兰州市西固区人民医院,甘肃 兰州)
0 引言
产后痹即中医古籍记载“产后身痛”、“产后关节痛”、“产后遍身疼痛”,是指妇女在产褥期及产后出现的畏风怕冷、肢体关节酸痛、麻木等症状。后经中国中医药学会风湿病分会倡议,将妇女产褥期及产后百日内所患的痹病统称为产后痹[1]。现代医学将其归为风湿寒性关节痛、多发性风湿病、纤维肌痛综合征及纤维肌炎等病范畴[2]。王海东教授从事风湿病临床及科研30 余载,运用小针刀疗法治疗风湿病取得了显著成效,并首创小针刀“督脉刺骨术”,极大的提高了产后痹的临床疗效,为产后痹提供了新的治疗方向。
1 产后痹病因病机
产后痹始见于《诸病源候论》[3],该书云:“产则伤动血气,劳损脏腑,其后未平复,起早劳动,气虚而风邪乘虚伤之,致发病者,故曰中风。若风邪冷气,初客皮肤经络,疼痹不仁,苦乏少气。”产后血气亏损、机体失养为本病发病的内在因素,复加劳作、染风寒湿邪为外在因素。产后以多虚多瘀为主要病理特点,气血亏虚,外邪乘虚而入,经脉痹阻则“不通则痛”,或经络失养则“不荣则痛”。赵丽华[4]强调营卫不和是产后痹病机的关键,风寒湿邪恰逢荣卫之气逆乱,周身得不到濡养护卫之时入侵,则发痹。产后痹不同于其他的痹证,临床上以全身或半身怕冷、恶风,得衣被不解为主要临床表现,并非以关节疼痛为主证,探究其原因,产后痹的怕冷、恶风并不是阳虚引起的,而是营卫不和。气血亏虚,外邪乘之,卫阳被遏,阳气痹阻而不得输布周身。传统中医治疗以补益气血、活血化瘀,温阳的方剂为主,辅以针灸、温熨等理疗,虽有一定的疗效,但疗效缓慢,病情易复发、反复。王海东教授通过多年的临床实践,基于中医经筋理论,首创针刀“督脉刺骨术”,在治疗产后痹上取得了长期、稳定疗效。
2 “督脉刺骨术”的理论依据
“督脉刺骨术”以经筋理论为基础,达到小针刀对人体“形”、“气”、“神”三个层面的治疗。经筋理论[5]源于《黄帝内经·灵枢》,其中载:“十二经筋俱禀三阴三阳行于手足,故分为十二,但十二经脉主血气,内营五脏六腑,外营头身四肢,十二经筋内行胸腹廓中,不入五脏六腑。”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结聚散落于筋肉、骨骼、关节的体系,是附属于十二经脉的筋肉连属系统[6]。在痹痛中经筋病最早被关注,《素问·痿论》曰:“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指出经筋具有连缀百骸,通行气血,沟通上下内外,联属关节,主司运动的作用。吴汉卿教授[7]在十二经筋基础上提出“十四经筋肌筋膜区带”,将督脉经筋和任脉经筋纳入传统“十二经筋”体系。《难经·二十八难》云:“督脉者,起于下级之俞,并于脊里,上至风府,入属于脑。”小针刀治疗经筋病变以达到“形”的层面治疗,即解决肢体、肌肉、关节的疼痛及病变。经筋病的发生是由于人们长期反复的劳作,尽筋承力,筋脉受损,必成“横络”。“横络者,盛加经脉之结筋也。”故形成筋障,此为内因。风寒湿邪相搏,乘虚而入,加于经筋之上,损及经筋,此为外因。“其病当所过者,肢痛及转筋”经筋病主要表现为肌肉、关节的疼痛、拘挛、强急。产后痹的发生与妇女产后休养不当,复加劳作息息相关,其病位证素主要为经络、其次为筋骨和肾,相对表浅[8]。《素问·骨空论》:“督脉生病治督脉,治在骨上,甚者在脐下营。”从病情的轻重上看,病情较浅者,直接在督脉的脊柱骨上治疗,重者在任脉的脐下治疗。”产后痹卫阳被遏,气血输布障碍,督阳不运,气血凝滞于督脉,不通则痛,故运用针刀“督脉刺骨术”,疏筋结节,疏通气血、缓解“形”的层面的肌肉、关节疼痛。
督脉为阳脉之海,六条阳经均与其交汇于大椎,五脏六腑皆有赖于阳气的温煦。《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揭示了阳气的重要性。产后痹以营卫不和为主要病机,李江红[9]等指出卫阳的循行属于“以督脉为中心的阳气统属网络系统”,认为督脉痹阻或亏虚、督阳失运是引起卫阳不足、营卫失和的核心因素。产后痹气血亏虚,风寒湿邪侵之卫阳,阳气痹阻,气血津液输布失常,无法温煦、濡养肢体出现肢寒怕冷,或气血津液停聚,局部经脉痹阻,出现肢体疼痛。小针刀刺入人体,可消除局部瘀滞,促进血液循环。“督脉刺骨术”选用督脉治疗点,意在激发阳气的释放,调节督脉气血,使气血流至全身,血行于内,卫气行于外以达到“气”层面治疗,即营卫调和、阴阳平衡。
产后风湿患者多有情志不调,或抑郁,或烦躁易怒,或悲忧欲哭等表现[10]。产后血失气耗,气机失调,肝郁不畅以致情志不遂。治疗重在调气,小针刀进入体内破气消结,疏散局部气滞,可使气血流通,肝血得养,肝气得畅以达到“神”层面治疗,即气机条达,情志舒畅,精神得养。在临床上,王海东教授也重视对产后痹患者的开导与沟通。
3 督脉刺骨术的治疗方法
定点:枕外隆突定1 点;第2 骶椎棘突下定1 点,旁开(2.0±0.5) cm 的范围内即关节突关节左右各定1 点,用龙胆紫作1 点状进针标记。
操作:患者取俯卧位,术区常规皮肤消毒,枕外隆突及第2 骶椎棘突下选用“老宗医”1.2mm×50mm 规格的针刀;关节突关节处选用“老宗医”0.8mm×50mm 规格的针刀。(1)枕外隆突点:刀口线与颈椎纵轴平行,针刀体与皮面垂直刺入,针刀经皮肤、皮下组织、肌肉到达骨面,纵输横剥2-3 刀,对刀下发紧者,可使用叩诊锤击打、加压,30 次为宜,刀下有松动感后出刀;(2)第2 骶椎棘突下点:刀口线和脊柱纵轴平行,快速刺入皮肤,直达骨面,先行纵向剥离2-3 刀,必要时将刀口线调转90°,刀下有松动感后出刀;(3)关节突关节点:刀口线和脊柱纵轴平行,快速刺入皮肤,当针刀下有韧性感时,即达到关节突骨面,纵向剥离2-3 刀,刀下有松动感后出刀。出刀后局部按压止血,消毒,嘱患者术后3 天不沾水,注意保暖。
4 典型病例
患者张某,女,32 岁,2019 年12 月4 日初诊。患者自诉2019 年8月产后受风,出现左侧肢体冰冷,伴双膝关节轻度冷痛,遂在当地医院就诊,各项化验指标均正常,行艾灸及口服中药治疗,上述症状稍有改善。2 月前因天气转冷,患者全身冰凉症状加重,出现全身多关节冷痛,尤以双膝关节为重,无活动受限,食纳可,夜寐差,二便调,舌质淡苔白,脉沉细。中医诊断:产后痹。西医诊断:风湿寒性关节痛。行小针刀督脉刺骨术治疗,每周1 次,3 次1 个疗程。经治疗2 个疗程后,上述症状基本消失。3月后电话随访,病情无复发。
5 小结
王海东教授基于经筋理论,结合产后痹的病因病机,首创针刀“督脉刺骨术法”,通过调形、调气、调神三个层面综合治疗产后痹,缓解临床症状。小针刀疗法既发挥了中医针灸针的调畅气血,温阳通脉的作用,又达成了西医手术刀松解、剥离局部炎性、瘢痕组织,恢复组织功能的功效。临床实践证明,小针刀“督脉刺骨术”治疗产后痹起效快,并发症少,安全性高,值得临床广泛应用和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