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困境与对策
2020-12-29侯纶儒朱丽霞
侯纶儒,朱丽霞
(武汉纺织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3)
2019 年5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中提出,“应对共同挑战、迈向美好未来,既需要经济科技力量,也需要文化文明力量”。[1]农村文化公共服务是农村文化的重要推动力,长久以来,农村公共文化领域吸引着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需不平衡问题,左兰认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存在供给过剩、无效供给等状况,应该完善村民参与制、畅通村民的表达机制以及完善文化供给机制。[2]甄惠认为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中缺少对于农村居民认知服务和文化需求的考量,应该针对不同地区,不同发展程度的农村居民,提高农村公共文化的实效性。[3]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具体措施方面,萧子扬讨论了公共图书馆与乡村文化振兴之间内在契合的可能性和途径。[4]孙浩通过戈夫曼的“拟剧论”,认为应该从技术、主观感、互动性等多个方面提升演出的“送戏下乡”的公共文化服务质量。[5]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实效问题,刘玉堂认为新乡贤在促进社会资源的参与、丰富农村居民的文化生活、畅通农村居民的表达渠道、引领农村的文化消费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6]在公共文化服务体制方面,李国新研究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过程中政府购买的政策与机制的存在的问题,认为应该从承接机构、社会化发展政策体系、政府监管机制等方面推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过程中政府购买机制的完善。[7]就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学术界对于新时代下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内涵和特征,以及新时代下农村公共文化转型的困境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的深入。
1 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的内涵、特点与意义
1.1 新时代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内涵及主要内容
公共文化服务是为了满足公众对文化的一般性需求,向其提供相关产品和服务的行为以及相关制度和系统的总称。[8]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简单来说,也就是向农村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根据中国在2015 年制定的《国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标准(2015-2020 年)》中来看,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是对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的修建和完善,主要有农家书屋、乡村文化活动中心等。其次是农村公共文化产品的供给,以农村文化惠农活动为主要代表,主要措施有送电影、戏剧下乡等文艺汇演、有线电视和电台的供给。此外,农村公共文化资源共享体系的建设也属于公共文化服务的一部分。最后还有与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保障制度的建设,主要有财政保障机制的建设和服务人员的配给等。
1.2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特点
1.2.1 农村居民在公共文化服务中的弱主体性
相较于城市而言,农村居民在公共文化服务中表现出一定的弱主体性,这种弱主体性与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的空心化有着直接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农村居民文化素质相对城市居民还有着一定的提高空间,随着大量的农村人口移往城市,老人、妇女、儿童占据了农村人口的大多数,这些群体的文化素养有限,获取信息的途径较为单一,对新技术和新渠道的掌握有待熟练。其次,这些群体对文化的需求表达较弱,农民对文化的需求随着农村物质生产条件的富足也在发展,但是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过程中农村居民自觉发声的意识和习惯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同时发声途径还不成熟,政府较难完全掌握农村居民对文化的需求。最后表现在农村居民的主动性不高,当前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过程中,农村居民表现出较强的被动性,农村居民在文化建设方面的组织性和积极性还有待提高,农村居民还未成为农村公共文化活动的主要发起者和组织者,他们更习惯于被动的接受,这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质量有更高的要求。
1.2.2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单一性
与城市公共文化服务相比,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表现出一定的单一性,这种单一性与农村自身发展的局限性有关,农村的规模和经济基础无法支撑大规模与多样化的公共文化服务,常态化公共文化服务的提供对农村的压力也较大。此外,农村的文化市场也尚未成熟,政府是农村文化服务提供的单一主体,城市的提供主体相对多元,文化市场较为成熟,政府通过市场可以推进城市居民形成良性互动,促进城市公共文化服务的多元化发展。政府的单一提供也较难保证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多样性,容易使公共文化服务带有严肃或刻板的印象。
1.2.3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分散性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分散性与中国农村分散且相对独立的特点有着直接的关系。这种分散性不仅制约了单一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规模,使得其无法像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一样以社区、街道等为单位规模逐级扩大,从而满足不同人群的需要。同时也加大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和管理难度,增加了建造成本,还加大了专业文化人员的配给难度。这种分散性同时加大了农村与乡镇两级公共文化服务之间互动的难度,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农村文化传播和发展的滞后性,增加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内容建设的难度。
1.3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作用和意义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对农村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短期来看,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是脱贫攻坚战的深层次保障。2020 年是脱贫攻坚战的收官之年,脱贫不仅仅意味着在经济上脱贫,更意味着在思想和文化素质上脱贫。长久以来,贫困地区相对落后的生产观念是制约贫困地区发展的重要因素,也使贫困地区脱贫后返贫的风险加大。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则是农村居民获取科学知识和学习社会主义先进价值观的重要保障,对提升农村居民的个人文化素养有着关键的作用,有利于从根本上解决贫困地区发展方式和发展道路的问题。
其次,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对乡村振兴战略起着重要的作用。2018 年1 月开始施行的《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中指出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证。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是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推动力,也是乡村文化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对农村文化的繁荣和复兴有着积极的作用。农村文化反映了农民文化素质、价值观、交往方式、生活方式等深层心理结构。[9]也只有乡风文明,农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大好局面才能长久的保持下去。而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则是乡风文明的重要举措,是农村居民文化知识和文化活动的重要源泉,对乡村振兴战略的有着积极的作用。
再次,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对传承和发展乡土文化有着积极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村是我国传统文明的发源地,乡土文化的根不能断,农村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是乡村文化新时代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对提高农村居民的个人文化素养,丰富农村的文化活动有着积极的作用,能够推动农村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加快农村文化的现代化转型。
2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现状与困境
2.1 覆盖面广,参与率低
自从中国重视公共文化服务以来,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发展迅速,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覆盖面迅速扩大。以农家书屋为例,截至2018 年底,全国建成农家书屋60 多万家,数字农家书屋3 万多家,累计向农村居民配送图书11 亿册。[10]农村文化服务中心,农村文化广场等基础设施的发展也较为迅速。但是部分基础设施使用的频率较低,部分农村居民对这些基础设施的了解不够。以山东省某地为例,58.7%村民认为本村没有农家书屋,25.1%村民没去过本村农家书屋,这种现象在农村地区较为普遍。[11]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在不少地区也面临着同样的窘境,放映的电影内容不新,而且不少电影在手机或电视上就可以看到,对农村居民的吸引力有限,甚至一些地区因为无人参与只能取消电影放映活动。除此之外,农村公共文化活动效果也不太理想,相当一部分农村公共文化活动直接与国家意识形态建设划等号,用思想宣传代替文化活动,难以满足农村居民对文化活动的需要。而互联网、有线电视的普及,也在持续不断地加大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与农村居民之间的距离。
2.2 供需错位,农村居民满意率低
农村居民的文化需求在逐渐扩大,但是长久以来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侧和需求侧之间的错位情况还广泛存在。就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来看,政府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过程中,较多的受到政策、政绩的影响,农村居民的需要考虑较为片面,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农村居民的人口结构、认知习惯和认知水平。导致了政府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容易同质化,意识形态性较强,难以突破传统的宣教形式,对农村居民的吸引力有限。
就需求侧来说,占农村的人口大多数的老人、妇女、儿童,这三种人群对公共文化产品的需求有明显的差异性。老人对“戏曲下乡”等传统的民俗表演和民俗活动更感兴趣,儿童则对文化的内容和质量要求更高。老人由于其身体等原因,往往更倾向电视等足不出户的形式,妇女则更倾向于室内的文化活动等。老人、妇女、儿童这三类群体在农村的文化建设过程和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过程中也呈现出较弱的主体性。并且随着手机的逐渐普及,手机的便利性冲击着传统公共文化服务。公共文化服务的增长越来越难满足农村居民对文化的需求。
2.3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逐渐完善,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有待解决
乡村振兴越来越强烈的呼唤着农村的文化振兴,2018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 年)》中提出繁荣发展乡村文化,要按照“四有”(有标准、有网络、有内容、有人才)标准健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现乡村两级公共文化服务全覆盖。并且出台《农家书屋深化改革创新,提升服务效能实施方案》,重点解决农家书屋闲置和图书数量质量不高的问题。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的重心已经由数量发展转变为数量质量的共同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越来越凸显。这种不平衡首先表现在不同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不平衡,一些经济欠发达的地区,仍然缺少一些基本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农家书屋、文体活动设施简陋,难以发挥作用。其次还表现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中新标准与旧设施之间的不平衡,部分农村地区的公共文化设施陈旧,缺少必要的维护,而新的设施也碍于农村居民对互联网和计算机操作的不熟悉,无法与“四有”的标准进行对接。最后,还表现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基础设施建设与文化活动开展之间的不平衡不充分。虽然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经费的投入逐渐增加,但文化活动的质量和创新供给与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的发展速度有着差距,能突破创新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少,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代替民俗活动的多。
3 新形势下提升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对策思路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需要实现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向服务功能建设的深层次转变,这种转变需要对现有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改良和发展,寻求与农村文化发展的契合点。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3.1 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中的针对性
当前,中国农村空心化问题的解决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服务的主要对象仍然是老人、妇女和儿童。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要真正的产生效果,就不能忽视这三类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需要加强其针对性,需要充分的调查研究这三类人群的认知特点,有差异的提供公共文化服务,帮助其在接受公共文化服务的过程中,认知水平和认知能力的提高和良好的认知习惯的形成。其次,还要充分考虑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化习惯和不同层次的文化需求。不同于经济物质基础,文化的发展是一个由低到高的过程,而且受当地的经济基础影响较大,要因地制宜,拔苗助长只会给文化的发展造成巨大的危害。
3.2 发挥农村“能人”的作用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中服务困境在于农村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没有很好发挥农村“能人”的带头作用,使得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缺乏良好的组织者和与政府沟通的渠道和代言人。农村“能人”包括新乡贤、返乡人员、大学生村官、村干部、传统文化工作者等。这些人往往有着良好的文化素养、沟通能力和组织能力,对农村居民这一群体有着深入的了解,能代表农村居民与政府进行良好的沟通与协助。这些人能极大的调动农村居民的积极性,还能促进社会组织的参与,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的体系建设。农村公共文化领域有了这些人的参与,会大大改善管理人才缺乏的问题。
3.3 发挥乡村两级公共文化服务协同作用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受限于供给规模,文化资源的供给存在片面性的问题是无法避免的,一味扩大农村公共文化资源供给规模现实性较低。但是与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相比,乡镇的文化活动中心建设的规模更大,设施较为齐全,可以与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形成良好的协同作用,促进不同农村之间资源的良性互补。具体来讲,以农家书屋为例,可以继续扩大乡镇与各农村农家书屋的书籍的流转规模,乡镇府可以以乡镇为单位,统一协调下辖乡村的书籍购买,降低书籍的重复率,提高其利用率。其次,可以在乡镇举办规模较大的文艺汇演活动,利用逐渐发展的乡村公共交通系统妥善安排参与人员,增强公共文化活动的吸引力和实效性。总的来说,妥善的发挥好农村与乡镇两级公共文化服务的协同作用,建立乡村两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可以促进解决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推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高质量高水平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