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金森病患者步态障碍的定量分析
2020-12-29金哲如吴森翔金萍萍叶华
金哲如 吴森翔 金萍萍 叶华
帕金森病(PD)是神经系统变性疾病[1],我国PD患者约220万,其严重的运动症状和复杂的非运动症状长期困扰患者。PD患者由于肌张力及姿势异常,步行中呈现慌张前倾,导致腹部背部肌肉张力不平衡出现疼痛[2]。姿势纠正对于改善这些患者的疼痛和促进正确步行姿势有重要意义。目前对PD步态研究尚停留在以量表评估等观察为主的阶段。足底压力及步态分析是利用人体站立及步行时足底与支撑面之间的压力等数据,进而评估病情进展、指导临床治疗[3]。足底压力测试系统是一种采用国际上最先进的压力传感器技术,从生物力学角度,通过密集、高频的压力分布板获取人在行走或运动过程中的步态特征,但用于PD领域的研究不多[4]。本文分析PD患者的步态特点,了解其步态规律,指导临床治疗及康复。
1 资料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9年8月至2020年2月本院确诊的PD患者40例,男24例,女16例;平均年龄(64.53±8.42)岁。健康对照组40例,男23例,女17例,平均年龄(63.45±8.51)岁。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D患者纳入标准:(1)符合UK脑库诊断标准确诊为原发性PD[5];(2)H&Y分级1~3级[6],年龄30~79岁,男女不限;(3)无脑部手术史包括脑深部电刺激、各种毁损术等;(4)通过头颅磁共振学检查排除多系统萎缩、帕金森综合征等疾病。(5)愿意签署书面同意书。排除标准:(1)患者出现脑卒中史,并伴有PD特征的阶梯进展;(2)精神异常及精神类疾病;(3)合并严重心、肝和肾等脏器的器质性损害;(4)反复脑损伤史;(5)伴有脑炎病史、因非药物导致的动眼危象。(6)影响行走、步态的其他疾病,如骨折,关节炎,各种影响运动系统的神经系统疾病等。(7)严重慌张步态、起步困难、共济失调、开关现象等异常步态。
1.2 方法 采用RSscan 足底压力测试系统进行生物力学数据采集,获取患者步长、各区域的压力、冲量等在内的步态运动学时空参数。该系统测力板长1.068m,传感器为叠加聚合体光纤传感器,可把足划分10个区域,第1趾骨(T1)、第2~5趾骨(T2~5)、第1跖骨(M1)、第2跖骨(M2)、第3跖骨(M3)、第4跖骨(M4)、第5跖骨(M5)、足弓(MF)、足跟内侧(HM)和足跟外侧(HL),分析压力和压强变化,数据以曲线图形形式展示,可分别测光脚与穿鞋状态下的足底压力动态参数。分析数据包括步长、压力分布、冲量,可多次测量。患者自然行走在压力平板上,获得动态压力数据,采集3次,取平均值。并采集步态周期各期持续时间(首次触地期:足跟开始着地至足跖着地时间;支撑相前期:首个足跖着地到全部足跖着地时间;支撑相中期:全部足跖着地到足跟抬离时间;支撑相末期:足跟离地到全脚离地时间)。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两组间比较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间步长比较 见表1。
表1 两组步长比较(±s)
表1 两组步长比较(±s)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组别 n 左步长 右步长帕金森组 40 37.96±16.13* 34.32±19.69*对照组 40 54.15±8.02 54.39±10.92
2.2 两组行走时左足、右足压力分布比较 见表2、3。
表2 两组行走时左足压力分布比较(±s)
表2 两组行走时左足压力分布比较(±s)
组别 n T1 T2~5 M1 M2 M3 M4 M5 MF HM HL帕金森组 40 36.75±37.08 19.90±34.37 69.41±103.38 72.18±46.50 76.63±47.71 60.16±39.27 48.24±30.04 166.05±134.36 107.12±52.83 94.26±52.23对照组 40 49.55±28.07 25.70±19.26 54.04±28.27 83.09±23.51 94.22±25.04 86.91±35.68 86.91±35.68 155.05±86.72 136.45±22.26 112.56±31.70 P值 0.086 0.355 0.367 0.191 0.043 0.002 <0.001 0.665 0.002 0.063
表3 两组行走时右足压力分布比较(±s)
表3 两组行走时右足压力分布比较(±s)
组别 n T1 T2~5 M1 M2 M3 M4 M5 MF HM HL帕金森组 40 34.47±45.79 33.56±68.37 62.89±49.99 79.96±122.31 67.10±54.72 55.48±51.68 31.19±25.19 165.58±113.43 120.38±60.99 100.61±43.84对照组 40 35.56±17.22 14.28±16.50 121.27±38.26 55.30±40.50 90.73±27.53 64.30±18.73 28.94±14.06 126.72±41.20 165.58±44.10 140.07±44.73 P值 0.929 0.090 <0.001 <0.001 0.018 0.315 0.624 0.017 <0.001 <0.001
2.3 两组行走时左足、右足冲量比较 见表4、5。
表4 两组行走时左足冲量比较(±s)
表4 两组行走时左足冲量比较(±s)
组别 n T1 T2~5 M1 M2 M3 M4 M5 MF HM HL帕金森组 40 10.98±11.02 6.41±13.66 26.45±43.00 27.51±19.30 27.61±18.23 21.69±15.52 17.17±11.89 68.09±62.87 37.78±22.13 32.98±21.58对照组 40 13.01±8.48 6.54±5.42 15.37±8.21 27.68±9.43 32.46±12.70 31.34±15.26 29.83±15.45 54.90±35.16 36.00±8.65 27.92±9.08 P值 0.359 0.957 0.113 0.961 0.172 0.006 <0.001 0.251 0.639 0.178
表5 两组行走时右足冲量比较(±s)
表5 两组行走时右足冲量比较(±s)
组别 n T1 T2~5 M1 M2 M3 M4 M5 MF HM HL帕金森组 40 12.16±22.08 11.33±29.29 22.37±20.09 29.45±26.11 27.23±27.46 27.19±31.48 14.01±11.64 69.77±55.11 45.63±27.01 36.61±18.32对照组 40 8.87±4.33 2.93±2.90 35.85±8.87 38.66±11.59 29.50±8.82 22.69±8.35 10.02±4.68 38.02±19.44 50.21±13.44 39.34±7.74 P值 0.360 0.079 <0.001 0.046 0.622 0.387 0.050 0.001 0.341 0.389
2.4 两组行走时步态周期时间分布比较 见表6。
表6 两组行走时步态周期时间分布比较(±s)
表6 两组行走时步态周期时间分布比较(±s)
组别 n 左首次触地期 左支撑相前期 左支撑相中期 左支撑相末期 右首次触地期 右支撑相前期 右支撑相中期 右支撑相末期帕金森组 40 5.84±10.78 67.63±18.16 59.91±23.99 25.58±15.02 4.85±12.30 69.37±19.01 62.08±22.47 23.00±11.90对照组 40 4.84±2.59 60.26±9.17 55.90±9.87 34.58±7.24 4.51±2.11 63.80±12.01 57.63±11.81 31.60±10.40 P值 0.570 0.026 0.331 0.001 0.865 0.122 0.270 0.001
3 讨论
PD是神经内科常见的变性疾病,步态障碍为主要临床主要表现之一[7]。步态障碍的具体表现包括慌张步态、跌倒、步态冻结以及转向困难等[8],治疗效果欠佳,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因此,PD患者的步态障碍合理评价十分重要,有助于促进患者运动功能恢复,提高生活质量。步态分析是研究步行规律的检查方法,是下肢功能评定的重要组成部分,能更客观了解患者步行规律。
PD患者由于肌张力障碍和姿势异常,关节活动范围变小导致足部难以升高到一定高度以完成完整的步态,导致步长显著减小[9],这与本研究一致。本资料结果显示,PD患者足底第五跖骨压力、中足部压力高于对照组。既往研究显示,PD患者行走中前足、中足压力明显增高[10],PD患者的平衡功能差,重心更向两侧分散,需要位于双足最外侧缘的第5跖骨及中足部位调整维持重心稳定[11]。冲量是描述力对物体作用的时间累积效应的物理量。足底各区域的冲量与足底所受压力、接触时间两个因素有关,是评价足底压力及足部损失的重要指标[12]。本资料结果显示,帕金森患者右足第5跖骨及中足部位冲量大,这些部位长期易劳损导致疼痛。
行走步态分析中,正常人行走时摆动足的后跟落地,足外侧缘落地、足趾落地,全足落地;再到后跟离地、前脚掌推离地面,全足离地[13-14]。PD患者行走时摆动足的全脚掌或前脚掌先落地,使后跟触地动作短暂或缺失,加重重心前倾,从而促进“慌张步态”的发展[15]。本资料结果显示,PD患者行走过程中足跖、中足着地时间长,足跟离地时间短,符合PD患者重心前倾、慌张步态表现。
因此,对日常指导PD患者行走时,需强调摆动足后跟先落地,以克服重心前倾,使重心保持在后方支撑足上的时间延长[17],进而过渡到足外侧缘、前脚掌,从而改善慌张步态。